杜鵑褪綠病

杜鵑褪綠病,又稱黃化病,是一種非侵染性病害,也是杜鵑栽培中一種常見的病害,主要是因為植物缺乏鐵元素引起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鵑褪綠病
  • 又稱:黃化病
  • 類型:非侵染性病害
  • 原因:植物缺乏鐵元素
分布與危害,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廣東各地栽植在偏鹼性含鈣質高的土壤上時有發生。南京、濟南、唐山、連雲港、合肥等地也有分布。

症狀

植株發生病變後,葉片變薄、褪綠、葉色蒼白,故稱為褪綠病。植株發病後,新葉缺綠明顯,當新梢葉色變淺,葉肉變為黃色時,葉脈仍然呈現綠色,這時一般確診為缺鐵症狀,這種現象多發生在鹼性土壤和使用偏鹼性水澆花的地區。葉片出現症狀後,光合作用即不能正常進行,輕時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和觀賞價值,嚴重者隨著病情加重,植株葉片全部變黃脫落,影響生長,甚至整株枯死。
杜鵑在旺盛生長期間久旱無雨,以及長期澆pH值較高的水,都極易發生缺鐵性黃化病,這在幼小植株上表現尤為突出。

病原

植物缺乏鐵元素引起的。

發生規律

黃化病主要是由於土壤缺鐵或鐵素不能被吸收利用,因而影響葉綠素形成,使葉片變黃變白。一般情況下,在石灰質鹼性土壤中,能被吸收利用的可溶性2價鐵,被轉化為不溶性的3價鐵鹽而沉澱,使植株根部不能吸收。盆栽杜鵑澆水頻繁,使土壤中的可溶性鐵過多地淋洗流失。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過高的地區,植株根系發育受影響,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動受影響,降低了對鐵素的吸收能力。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 選好栽培基質,以酸性土壤為宜,忌含石灰質的鹼土或排水不良的粘質土壤,因此,栽培基質需用山泥。注意水質,澆水忌用pH值高的水,最好用雨水。
2、澆黑礬水 將250克黑礬(硫酸亞鐵)加入50千克水中調勻,經過5至7天日曬後澆灌。在施用前,先控制澆水,當植株葉子發皺時,再澆黑礬水,要乾透澆透,乾則再澆,不要中斷,一直澆到長出的新葉變為濃綠色為止。病症較輕的植株一般1至2個月即可變成濃綠色,病症較重的植株3至4個月也可變成濃綠色。
3、澆礬肥水 將黑礬、大糞(一般用豬糞乾)、餅肥(以芝麻餅為宜)和水四種材料按1:3:5:100的比例在缸內進行混合,攪拌均勻,置於陽光下暴曬(暴曬期間不要攪拌),經過20至30天腐熟發酵成黑色液體,取其清液兌水5至7倍即可使用。每次取出清液後再用等量清水補充,經多次使用直到礬肥水褪色時,再重新配製。
4、補充微量元素 春季盆花出房後,新枝萌發階段,葉面噴灑硫酸亞鐵一次,濃度以0.5%至1%為宜。夏季發病高峰期間,每隔10至15天噴灑一次,連續2至3次,濃度應為0.7%至1%,以後視植株葉色而定。噴灑時間要在晴天的下午或傍晚進行,最好在無雨的天氣情況下進行。葉片正反兩面都需要均勻噴灑。為增加黏著效果,可在硫酸亞鐵溶液中加入0.3%的檸檬酸。
要根據品種確定濃度,一般來講,春鵑和夏鵑濃度可以大些,西洋杜鵑濃度可以相對小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