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畫像

《杜甫畫像》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詩作。此詩先是從杜甫的詩歌寫起,讚美他的詩歌氣勢非凡,有天地渾然之氣;再寫杜甫仕途的悲慘遭遇,以及本來就家庭貧苦卻又遭受喪子之痛的境況,默默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最後讚美杜甫的高尚人格,表達了對杜甫的欽佩之情。這是一首頌揚人物生平的七言古詩。全詩五言與七言交錯而發,鏗鏘有力,氣勢磅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杜甫畫像
  • 作品別名:子美畫像
  • 出處:《全宋詩
  • 作者:王安石
  • 創作年代北宋
  • 創作時間:約 1052年
  • 作品體裁雜言古詩
  • 字數:158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杜甫畫像
吾觀少陵詩,為與元氣侔。
力能排天斡九地,壯顏毅色不可求。
浩蕩八極中,生物豈不稠。
醜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
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
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盜賊森戈矛。
吟喔當此時,不廢朝廷憂。
常願天子聖,大臣各伊周。
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寒颼飀。
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死所羞。
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
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少陵:杜甫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⑵元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一之氣。這種混一之氣,清而輕者上開為天,濁而重者下沉為地。古人認為這是世界物質本原。侔(móu):相等,齊。
⑶排天:開拓天宇。斡(wò)九地:旋轉大地。斡,旋轉。
⑷八極:八方最邊遠的地方,指整個世界。
⑸雕鎪(sōu):刻鏤,雕刻。
⑹顛倒:指困頓潦倒。收:接納,這裡指被朝廷任用。
⑺攘攘:紛亂擁擠的樣子。森:密集的樣子。戈矛:戈和矛。泛指兵器。
⑻颼飀(sōu liú):寒氣、寒風,亦指風雨聲。
⑼屯(zhūn):艱難困頓,不順利。悼屈:為懷才不遇者感傷。悼念,悲傷。
⑽涕泗(sì):淚涕。涕,眼淚。泗,鼻涕。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看杜少陵的詩,可以說是與世間物質本原相通,具有渾然正氣。
他的詩有開拓天宇、旋轉大地的力量,那雄壯的面貌和堅毅的神情都是我難以企及的。
在這廣闊浩渺的世界中,自然就會生有多種多樣的生物。
有美醜、大小而且千差萬別,竟然看不出是怎樣被創造萬物之手雕鏤、刻畫出來的。
杜甫具有這樣的才華,可惜命運多舛到了極致,他一生窮困潦倒,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他年近半百隻擔任了一個小官,可是後來還是免不了被貶謫流徙,忍飢挨餓漂泊了半個九州。
他的妻子瘦弱,後來他的幼子餓死,一家人在戰亂年代還常常遭受盜賊兵禍的威脅。
這樣的環境下,杜甫依然不忘記憂思國家社稷安危,他用詩歌揭露爭的殘酷,去吟詠民間疾苦。
他的心愿是希望皇上能成為像堯舜那樣聖明的君主,大臣都能像商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一樣賢能。
他一個人住在破舊的屋子裡,寧願讓他受凍而死,也不忍心看著天下人在寒風冷雨中顛沛流離。
現在的人只為個人困境悲嘆,傷感自己懷才不遇,我真為他們感到羞愧。
所以當我看到杜甫的畫像時,想起了他高潔的品質和才華,再一次淚流滿面地躬身祭拜。
只是如今推想杜公的思想和胸懷,自古以來很少見,我真希望他能起死回生,然後追隨在他的身邊一同暢遊。

創作背景

王安石對杜甫推崇備至。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期間,輯錄了一部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集,並寫有《老杜詩後集序》。《杜甫畫像》大約寫於這前後。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頌揚人物生平的七言古詩,詩中強調杜甫巨大的文學創作才能、崇高的道德光輝的人格和自己景仰追隨的願望。詩中五言與七言交錯而發,鏗鏘有力,氣勢磅礴,抑揚頓挫之間使人心潮澎湃,情感一觸即發。
在這首古詩中,王安石傳神地刻畫了杜甫的精神風貌,真切地表現了他的心中所感。詩中先是從杜甫的詩歌寫起,讚美他的詩歌氣勢非凡,有天地渾然之氣,而且“力能排天斡九地”,其“壯顏毅色不可求”,足以“天地造化萬物,或醜或美,大小巨細,千姿萬態的化育之功”,顯然這是在比喻杜甫不同凡響的才華;再寫杜甫仕途的悲慘遭遇,以及本來就家庭貧苦卻又遭受喪子之痛的境況,默默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最後讚美杜甫的高尚人格,表達了對杜甫的欽佩之情。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仇兆鰲:“荊公深知杜酷愛杜,而又善言杜,此篇於少陵人品心術、學問才情獨能中其窾會。後世頌杜者,無以復加矣。”(《杜詩詳註》補註卷上)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宋神宗朝兩度任相,實行變法。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晚居金陵。卒,謚曰“文”。詩文皆有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詞作不多,風格高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著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