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友棻

杜友棻(1885—1945年),號馨齋。高唐鎮南街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中秀才。1908年,轉入山東高等學堂正科一類七班讀書,至1913年6月畢業。其間加入中國同盟會,篤志變革,積極主張男女平等、剪辮放足,並從自己親屬做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友棻
  • 出生地:高唐
  • 畢業院校:山東高等學堂
  • 主要成就:創建高唐縣立三清觀女子兩等完全國小
1913年6月,與高等學堂同學李秉元(仲三)等4人於濟南桿石橋西,建立私立育英中學,任教務長。高唐士林學子在此執教和求學者頗多。
五四運動期間,杜友棻還曾創建高唐縣立三清觀女子兩等(初等、高等)完全國小,此校並附設養園,即幼稚園,開展學前教育。1918—1921年,任山東省第二屆議會會員。1923年,自籌資金在南街創辦私立尚志國小,以杜氏家祠做教室(址在縣城南門內),深得民眾好評。杜友棻曾任山東省高密縣立初級中學校長。他資助貧窮進步青年楊逢春(字笙甫)堅持求學。後來楊逢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杜友棻將女兒嫁與楊逢春。楊逢春借到高唐探親之便,開展中共工作,發展黨的組織;1926年,介紹金谷蘭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中共在高唐最早的支部——谷官屯支部。1928年,五卅慘案發生,杜友棻攜子侄回高唐。
1937年10月,高唐淪陷,日軍請他出任維持會會長,他以“耳聾眼花”為託辭,斷然拒絕,乃以愛國教育為己任,自設家館,自編教材,躬親施教。他自編的教材第一課題為《中國人》。他禁學日語,並“獨善其身”抵制日貨,一年四季粗布衣,不著“洋布”不用“洋油”。春節曾寫字以明己志:“抗日救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頂天立地,大丈夫可殺不可辱。”1945年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