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海

李靜海

李靜海,男,漢族,1956年10月出生於山西靜樂,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化工冶金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瑞士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澳大利亞工程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靜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靜樂
  •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
  • 畢業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
人物履歷,擔任職務,人物成就,學術兼職,學術科研,人物榮譽,

人物履歷

1978年3月至1984年9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
1984年9月至12月在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北京煤炭化學研究所工作。
1984年12月至1987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學習。
1987年8月至1990年4月分別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0年4月至2001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主任、副所長、所長。
2001年4月至2004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
2004年2月至2016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
2018年2月至2018年3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2018年3月任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2011年5月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2014年9月起任國際科學理事會副主席。
2017年12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
2018年2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
2018年3月,任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擔任職務

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全國青聯副主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2006-2010年,任亞洲科學院理事會(AASA)主席。
2014年至2017年,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副主席,主管科學計畫與評估。

人物成就

學術兼職

擔任中國顆粒學會理事長、能源研究會副會長、著名國際期刊《Powder Technology》、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編委和《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的國際顧問、國際循環流化床顧問委員會召集人。
2006-2010年任亞洲科學院理事會(AASA)主席。
“863”計畫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
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副主席

學術科研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顆粒流體兩相系統量化設計和放大研究。
學術成就
一直從事顆粒流體系統量化設計和放大的研究。通過認識非均勻結構、狀態突變和多態現象等問題,提出量化非均勻結構的多尺度方法,建立了局部結構的極值判據、整體分布的穩定條件以及狀態突變的臨界條件,從而形成了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
此外,結合上述研究,他通過最佳化光纖排列,發明了顆粒濃度線性回響的光纖探針,又將其與動量探針複合,實現了瞬時顆粒濃度和速度的同時測量。發明了小型燃煤設備中通過解耦燃燒抑制NOx的無煙燃煤技術,開發了系列產品。申請16項專利並得到套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三等獎各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1999年以來,致力於現代化研究所管理規律的探索,健全系列規章制度,逐步實現管理規範化,重視發展戰略研究,抓住時機,調整研究所研究方向,推動研究所由化工冶金向過程工程的擴展。積極倡導和實踐創新文化,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使研究所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
從事顆粒流體兩相系統量化設計和放大的研究,提出基本顆粒尺度、顆粒聚團尺度和設備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兩相非均勻結構應滿足的穩定性條件,建立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五獲獎人),並將其擴展到徑向分布的計算和兩態共存臨界條件的確定,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第一獲獎人),以後又闡明兩因素控制的流動系統中控制機制之間的協調導致有序結構,表達了其穩定性條件與各控制機制極值趨勢之間的關係。
他還發明了抑制氮氧化物排放的小型無煙燃煤設備,形成系列產品,獲國家級新產品證書,並成為制定國家小鍋爐氮氧化物排放標準的依據,初評為中國科學院發明一等獎,他致力於氣固兩相系統、計算機仿真和煤燃燒方面的研究。
出版英文專著1部,發表文章150餘篇,申請專利11項,編輯出版兩本國際期刊專利。
科研獎勵
1989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五獲獎人);
1993 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第一獲獎人);
開發的抑制氮氧化物排放、無煙燃煤技術獲國家級新產品證書,獲2001年中國科學院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人物榮譽

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支持;
1996年獲香港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和第三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200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6年當選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1年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2012年當選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
是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
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
美國化工學會顆粒技術演講獎。
第三世界科學院演講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