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成(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管理學院教授)

李雙成(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管理學院教授)

李雙成,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地理學綜合研究;區域生態安全與風險評價;地理學軟計算;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生態效應及政策分析;資源管理與區域開發,所屬系別:自然地理教研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雙成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河北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自然保護學》、《地理學經典思想解讀》
人物經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社會服務工作,主講課程,主要貢獻,書籍編撰,科研項目,發表論文,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80-1984年 河北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習
1988-1991年 南開大學生物系攻讀碩士學位(導師:唐廷貴)
1997-2000年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導師:黃秉維)

工作經歷

1984-1988年 河北師範大學地理系任教
1991-1997年 河北師範大學地理系任教
2000-2002年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博士後
2002-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任教

社會服務工作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2003-2009)
中國GIS協會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03-2007)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信息專業委員會委員(2004-2008)
中國地理學學會山地分會副主任(2007-2010)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助理(2009-2015)
中國地理學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10-)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持續利用與減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15-)
《地理研究》編委(2015-)
《資源科學》編委(2015-)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院長(2015-)

主講課程

本科生全校通選課:自然保護學
自然地理專業研究生必修課:現代地學模型及套用
研究生選修課:區域開發與發展戰略

主要貢獻

書籍編撰

1.李雙成編著. 自然保護學,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
2.李雙成編著. 生態系統服務地理學,科學出版社,2014
3.謝俊奇主編. 土地生態學,科學出版社,2014,副主編之一
4.李雙成著. 自然地理研究範式,科學出版社,2013
5.蔡運龍主編. 地理學經典思想解讀. 商務印書館,2011,參編部分篇目
6.范恆山主編. 土地政策與巨觀調控. 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副主編之一
7.蔡運龍主編. 中國地理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 科學出版社,2007,參編部分章節
8.鄭度主編. 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研究,商務印書館,2007,參編部分章節
9.鄭度、姚檀棟主編. 青藏高原隆升與環境效應,科學出版社,2004,參編部分章節
10.劉濂主編. 河北植被,科學出版社,1996,副主編之一

科研項目

主持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計畫. 特大城市群地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互動脅迫的病理分析與風險預估(41590843),課題負責人,2016-2020
2. 鐵漢公司委託項目,生態環境修復與重建工程的生態價值評估,項目負責人,2016-2017
3.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太行山土地生態系統服務時空格局及權衡分析(2015CB452702),子課題負責人,2015-2019
4. 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京津冀土地生態價值評估技術(201511010-3B),課題負責人,2015-2017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生態系統服務權衡與協同的尺度依存和區域差異研究(41371096),項目主持人,2013-2017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生態系統服務與區域社會福祉耦合機制研究:基於地理學綜合分析的途徑(41130534),項目主持人,2012-2016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地理學綜合研究的生態熱力學途徑(40971052),項目主持人,2010-2012
8.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 青藏高原生態與社會經濟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回響與適應研究(2010CB951704),子課題負責人,2010-2014
9. 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 地理學方法研究(2007FY140800),自然地理學方法,課題負責人,2007-2010
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生態地理區劃的關鍵技術和方法研究(40771001),項目主持人,2008-2010
11. 國家發改委國土整治項目. 土地參與巨觀調控的理論、途徑和對策分析,課題負責人,2006-2008
12. 國家發改委區域規劃項目. 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專題負責人,2006-2008
13.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回響與適應對策(2005CB422006),子課題負責人,2005-2009
1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 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變化及西南跨境生態安全(2003CB415100),子課題負責人,2004-2008
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高速公路建設的區域生態系統健康效應評價方法研究(No. 40271106),項目主持人,2003-2004
16.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環境、資源效應(G1998040800),課題負責人,1999-2003
參與項目:
1.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外協項目.重點地區重要土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任務負責人,2016
2. 教育部科研重大項目:北京周邊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與環境效應 (306019),課題骨幹, 2006-2008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中國耕地流轉及其驅動因素的時空動態與調控機制研究(40571002)參加人,2006-2009
4. 地方委託項目. 山東即墨市城市總體規劃,生態與環境規劃專題負責人,2005-2006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青藏鐵路生態效應(No. 90202012),專題負責人,2003-2005
6. 國土資源部西北水資源專項. 黑河流域水土資源最佳化配置及生態整治研究,課題骨幹,2003-2004
7. 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專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限制因素的辨識及其對策. 專題負責人,2002-2003
8. 地方委託項目. 吉林省旅遊總體規劃. 課題骨幹. 2001-2002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環渤海灣地區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地持續利用模式(NSFC No.49831020),參加人,2000-2001
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及其在全球變化中的套用(NSFC No.49731020). 課題骨幹,1997-2000
11. 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項目B. 中國生態環境區劃(KZ951-B1-208). 參加人,1997-2000
12. 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項目B. 陸地系統科學與區域可持續發展(KZ951-B1-203),課題骨幹,1997-2000

發表論文

Peer Reviewed Journal articles
1. Yan Li, Nathalie De Noblet-Ducoudré, Edouard L. Davin, Safa Motesharrei, Ning Zeng, Shuangcheng Li, Eugenia Kalnay Li. 2016. The role of spatial scale and background climate in the latitudinal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deforestation,Earth Syst. Dynam., 7, 167-181
2. Liu Y, Li Y, Li, S.-C*., Safa Motesharrei. 2015.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global NDVI trends: correlations with climate and human factors. Remote Sensing, 7:13233-13250
3. Yan Li, Maosheng Zhao, Safa Motesharrei, Qiaozhen Mu, Eugenia Kalnay & Shuangcheng Li. 2015. Local cooling and warming effects of forests based on satellite observ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ncomms7603
4. Zhao, Z.-Q., Gao, J.-B., Wang, Y.-L., Liu, J.-G., Li, S.-C*. 2015. Exploring spatially varia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DVI and climatic factors in a transition zone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20:507-519
5. Wang, Y., J. Wang, S. Li , D. Qin. 2014. Vulnerability of the Tibetan Pastoral Systems to Climate and Global Change. Ecology and Society, 19(4): 8. ES-06803-190408
6. Zhao, Z.-Q., Liu, J.-G., Peng, J., Li, S.-C.*, Wang, Y.-L. 2014. Non-linear features and complexity patterns of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North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DOI: 10.1016/j.ecolind.2014.08.038
7. Gao, Yang、Feng, Zhe、Li, Yan、Li, Shuangcheng*. 2014.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 footprint model: A model to evaluate regional freshwat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39, 1-9
8. Gao, Y., Feng, Z., Wang, Y., Liu, J., Li S.C.*, and Zhu, Y. 2013. Clustering Urban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using the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 Neural Network Model. J. Urban Plann. Dev., 10.1061/(ASCE)UP.1943-5444.0000170.
9. Y. Li, L. Zhu, X*. Zhao, S. Li., Y. Yan. 2013. Urbanization impact on temperature change in China with emphasis on land cover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J. Climate, doi:10.1175/JCLI-D-12-00698.1.
10. Gao Y., Huang J., Li S., Li S.C.* 2012. Spatial pattern of non-stationarity and scal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NDVI and climatic factors-A case study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 170-176.
11. Gao J.B., Li S.C., Zhao Z.Q., Cai Y.L. 2012. Investigating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DVI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multi-scales: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Karst Plateau,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3, 2112-2129.
12. Zhang B., Chen G.Q., Xia X.H., Li S.C.*, Chen Z.M., Ji X. 2012.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by Chinese industry: Exergy-based unifying assessment. Energy Policy, 45, 490-501.
13. Gao J.B., Li S.C.* 2011. Detecting spatially non-stationary and scal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Applied Geography, 31, 292-302.
14. Li S.C.*, Zhao Z.Q., Wang Y., Wang Y.L. 2011. Identifying spatial patterns of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DVI and climatic determinants using joint recurrence plots.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64, 851-859.
15. Wang Y., Li S.C.* 2011. Simulating multiple class urban land-use/cover changes by RBFN-based CA model.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7, 111-121.
16. Zhao Z.Q., Li S.C.*, Gao J.B., Wang Y.L. 2011. Identify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climate change using 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21, 1127-1139.
17. Chen Z.M., Xia X.H., Tang H.S., Li S.C.*, Deng Y. 2010. Emergy Based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the Beijing Wetla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15, 62-73.
18. Gao J.B., Li S.C.*, Zhao Z.Q. 2010. Validating the demarcation of eco-geographical regions: a geostatistical application.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59, 1327-1336.
19. Jiang M.M., Chen Z.M., Zhang B., Li S.C., Xia X.H., Zhou S.Y., Zhou J.B. 2010. Ecological Economic Evaluation Based on Emergy as Embodied Cosmic Exergy: A Historical Study for the Beijing Urban Ecosystem 1978-2004. Entropy, 12, 1696-1720.
20. Li S.C.*, Zhao Z.Q., Xie M.M., Wang Y.L. 2010. Investigating spatial non-stationary and scal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s, 25, 1789-1800.
21. Yang Z.F., Jiang M.M., Chen B., Zhou J.B., Chen G.Q., Li S.C. 2010. Solar emergy evaluation for Chinese economy. Energy Policy, 38, 875-886.
22. Zhou S.Y., Chen H., Li S.C. 2010. Resources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urban economy: Ecological input-output modeling for Beijing 2002.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15, 3201-3231.
23. Li S.C.*, Chang Q., Peng F.A., Wang Y.L. 2009. Indicating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using L-Z complexity. Ecological Indicators, 9, 780-790.
24. Li S.C.*, Zhao Z.Q., Liu F.Y. 2008. Identifying spatial pattern of NDVI series dynamics using 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Special Topics, 164, 127-139.
25. Wu S.H., Dai E.F., Huang M., Shao X.M., Li S.C., Tao B. 2007.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of China under B2 climate scenario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 1379-1386.
26. Chen H., Liu J.S., Gao Y., Li S.C., Ou Y.H. 2007.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regions along the roadside of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and Railway based on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13: 900-913.
27. Dai E.F., Wu S.H., Li S.C., Wang S.J., Zhou C.H., Hao C.Y. 2006. Spatial variability on vegetation parameters in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1-8.
28. Li S.C.*, Zhou Q.F., Wu S.H., Dai E.F. 2006. Measurement of climate complexity using sample entro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6, 2131-2139.
29. Xu Y.Q., Li S.C.*, Cai Y.L. 2005. Wavelet analysis of rainfall variation in the Hebei Plai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48, 2241-225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rticles
1. Li Y, Zhao M S, Safa Motesharrei, Mu Q Z, Eugenia Kalnay, Li S.C.*. 2015. Local cooling and warming effects of forests based on satellite observ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6:6603, DOI: 10.1038/ncomms7603
2. Gao Y., Li S.C.*, Feng Z., 2011. Emergy-based ecological pressure analysis of land use in China. Conference on Spatial Statistics 2011 – Mapping Global Change.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 93-98.
3. Wang Y., Li S.C.* 2011.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l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on exurban forest cover based on agent-based models. 1st Conference on Spatial Statistics 2011 – Mapping Global Change.
4. Gao Y., Li S.C.*, 2011.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s growth and land use based on GWR in China.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RSET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1510-1514 (In Chinese).
中文論文
1. 張雅昕,劉婭,朱文博,李雙成. 基於Meta 回歸模型的土地利用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與轉移.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2(3):493-504
2. 劉婭, 朱文博, 韓雅,等. 基於SOFM神經網路的京津冀地區水源涵養功能分區. 環境科學研究, 2015, 28(3):369-376.
3. 韓雅, 朱文博, 李雙成. 基於GWR模型的中國NDVI和氣候因子的相關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30.
4. 朱文博, 王陽, 李雙成. 生態系統服務付費的診斷框架及案例剖析. 生態學報, 2014, 10:2460-2469.
5. 李雙成, 王珏, 朱文博,等. 基於空間與區域視角的生態系統服務地理學框架. 地理學報, 2014, 11:1628-1639.
6. 董連耕, 朱文博, 高陽,等. 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研究進展.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6):1155-1162.
7. 李雙成, 張才玉, 劉金龍,等. 生態系統服務權衡與協同研究進展及地理學研究議題. 地理研究, 2013, 08:1379-1390.
8. 李琰, 李雙成, 高陽,等. 連線多層次人類福祉的生態系統服務分類框架.地理學報, 2013, 08:1038-1047.
9. 劉金龍, 馬程, 王陽,等. 2013. 基於徑向基函式網路的京津冀地區生態系統服務脆弱性評估.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6:1040-1046.
10. 馬程, 李雙成, 劉金龍,等. 2013. 基於SOFM網路的京津冀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分區. 地理科學進展,9:1383-1393.
11. 常青, 李雙成, 王仰麟, 邱瑤 (2012). 基於穩定映射分析的深圳綠色景觀時空演化及啟示. 地理學報, 12:1611-1622.
12. 王羊, 劉金龍, 馮喆, 李雙成, 蔡運龍 (2012). 公共池塘資源可持續管理的理論框架.自然資源學報, 10:1797-1807.
13. 楊卓翔, 高陽, 趙志強, 李雙成 (2012). 基於能值分析的深圳市三個小型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研究. 生態學報, 3635-3644.
14. 楊龍, 陳克龍, 李雙成, 曹生奎, 武彥朋 (2012). 達日縣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質與物種多樣性、地上生物量的關係.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92-94.
15. 李爽, 李雙成 (2012). 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風險源綜合聚類研究.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648-655.
16. 李春梅, 李雙成, 王紅亞 (2012). 貴州麥崗水庫小流域降水變化特徵的小波分析. 地理科學進展, 32-39
17. 成淑敏, 高陽, 楊卓翔, 李雙成 (2012). 基於能值分析的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研究——以邢台市為例. 生態經濟, 44-47+77.
18. 高陽, 黃姣, 王羊, 馮喆, 李雙成 (2011). 基於能值分析及小波變換的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研究——以深圳市為例. 資源科學, 781-788.
19. 王羊, 高陽, 趙琳, 趙志強, 李雙成 (2011). 元胞自動機模型的尺度敏感性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750-758.
20. 李雙成, 許學工, 蔡運龍 (2011). 自然地理學方法研究與學科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 399-406.
21. 李雙成, 劉金龍, 張才玉, 趙志強 (2011). 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動態及地理學研究範式. 地理學報, 1618-1630.
22. 李雙成, 黃姣, 邵曉梅, 張衍毓 (2011). 區域生態補償與土地生態安全. 中國土地科學, 39-41.
23. 黃姣, 高陽, 趙志強, 李雙成 (2011). 基於GIS與SOFM網路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 地理研究, 1648-1659.
24. 黃姣, 高陽, 李雙成 (2011). 東北三省主要糧食作物虛擬水變化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505-512.
25. 高陽, 馮喆, 王羊, 李雙成 (2011). 基於能值改進生態足跡模型的全國省區生態經濟系統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089-1096
26. 李雙成, 王羊, 蔡運龍 (2010). 複雜性科學視角下的地理學研究範式轉型. 地理學報, 1315-1324.
27. 高陽, 趙瑞娜, 阿杉, 李雙成 (2010). 基於自組織特徵映射網路的全國地級市城市地價區域分類研究.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655-660.
28. 高江波, 黃姣, 李雙成, 蔡運龍 (2010). 中國自然地理區劃研究的新進展與發展趨勢. 地理科學進展, 1400-1407.
29. 杜官印, 蔡運龍, 李雙成 (2010). 1997-2007年中國分省化石能源碳排放強度變化趨勢分析.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76-81+92.
30. 董鎖成, 陶澍, 楊旺舟, 李飛, 李雙成, 李宇, 劉鴻雁 (2010). 氣候變化對中國沿海地區城市群的影響.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84-289.
31. 陳克龍, 蘇茂新, 李雙成, 盧京花, 陳英玉, 張斐, 劉志傑 (2010). 西寧市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地理研究, 214-222.
32. 蘇茂新, 陳克龍, 李雙成, 蘇旭, 盧京花, 劉志傑 (2010). 青海湖北部濕地生態健康評估.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44-147.
33. 蘇茂新, 陳克龍, 李雙成, 蘇旭, 盧京花 (2010). 西寧市城市植被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研究. 環境科學與管理, 138-142.
34. 蔡運龍, 李雙成, 方修琦 (2009). 自然地理學研究前沿. 地理學報, 1363-1374.
35. 張月叢, 李雙成 (2009). 基於EMD的河北省耕地數量變化與社會經濟因子多尺度關係分析.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14-18.
36. 許學工, 李雙成, 蔡運龍 (2009). 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學的近今進展與前瞻. 地理學報, 1027-1038.
37. 李爽, 王羊, 李雙成 (2009). 中國近30年氣候要素時空變化特徵. 地理研究, 1593-1605.
38. 李雙成, 趙志強, 王仰麟 (2009). 中國城市化過程及其資源與生態環境效應機制. 地理科學進展, 63-70.
39. 高江波, 周巧富, 常青, 李雙成 (2009). 基於GIS和土壤侵蝕方程的農業生態系統土壤保持價值評估——以京津冀地區為例.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51-157
40. 趙志強, 高江波, 李雙成, 王仰麟 (2009). 基於能值改進生態足跡模型的廣東省1978—2006年生態經濟系統分析.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861-867.
41. 陳克龍, 李雙成, 李迪強, 陳英玉, 朵海瑞, 王永生 (2008). 長江源區和黃河源區生態系統功能變化的對比研究. 生態經濟, 32-35.
42. 陳克龍, 李雙成, 周巧富, 朵海瑞, 陳瓊 (2008). 近25年來青海湖流域景觀結構動態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 資源科學, 274-280
43. 高江波, 趙志強, 李雙成 (2008). 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青藏鐵路穿越區生態系統恢復力評價. 套用生態學報, 2473-2479.
44. 郝成元, 吳紹洪, 李雙成 (2008). 基於SOFM的區域界線劃分方法. 地理科學進展, 121-127.
45. 李雙成, 高江波 (2008). 基於GARP模型的紫莖澤蘭空間分布預測——以雲南縱向嶺谷為例. 生態學雜誌, 1531-1536.
46. 李雙成, 劉逢媛, 戴爾阜, 吳紹洪 (2008). NDVI與氣候因子耦合關係及其地域差異的定量遞歸分析——以雲南省縱向嶺谷區為例.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83-489.
47. 李雙成, 劉逢媛, 高江波 (2008). 基於L—Z算法的NDVI變化複雜性的空間格局及其成因——以北京周邊為例. 自然科學進展, 68-74.
48. 李雙成, 劉逢媛, 趙志強 (2008). 中國氣候系統複雜性及其地域差異. 氣候與環境研究, 31-38.
49. 李雙成, 趙志強, 高江波 (2008). 基於空間小波變換的生態地理界線識別與定位. 生態學報, 4313-4322.
50. 劉明達, 蔣蕾, 李雙成 (2008). 雲南南部地區耕地變化時空特徵及成因分析. 中國土地科學, 9-16.
51. 王磊, 劉逢媛, 李雙成, 蔡運龍 (2008). 耕地非農化格局的演變及其影響因子分析——以京津冀都市圈為例. 中國土地科學, 32-38
52. 張月叢, 孟憲鋒, 趙志強, 李雙成 (2008). 承德市1999~2004年生態足跡與土地生態承載力分析.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37-40.
53. 張月叢, 趙志強, 李雙成, 孟憲鋒 (2008). 基於SPOT NDVI的華北北部地表植被覆蓋變化趨勢. 地理研究, 745-754+973.
54. 趙志強, 李雙成, 高陽 (2008). 基於能值改進的開放系統生態足跡模型及其套用——以深圳市為例. 生態學報, 2220-2231.
55. 李雙成, 趙志強 (2008). 汶川大地震災後成都市文化旅遊設施恢復重建規劃戰略思考. 城市發展研究, 18-23
56. 李雙成, 趙志強, 高陽, 王仰麟 (2008). 城市植被覆蓋變化可預測性及其空間格局的定量遞歸分析——以深圳市為例. 地理研究, 1243-1251+1482.
57. 陳克龍, 李雙成, 周巧富, 肖景義 (2007). 江河源區達日縣近50年氣候變化的多尺度分析. 地理研究, 526-532+640.
58. 常青, 李雙成, 李洪遠, 彭建, 王仰麟 (2007). 城市綠色空間研究進展與展望. 套用生態學報, 1640-1646.
59. 常青, 王仰麟, 李雙成 (2007). 中小城鎮綠色空間評價與格局最佳化——以山東省即墨市為例. 生態學報, 3701-3710.
60. 常青, 王仰麟, 吳健生, 李雙成 (2007).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經網路判定——以深圳市為例. 中國土地科學, 26-31.
61. 郝成元, 吳紹洪, 李雙成 (2007). 排列熵套用於氣候覆雜性度量. 地理研究, 46-52.
62. 吳紹洪, 戴爾阜, 黃玫, 邵雪梅, 李雙成, 陶波 (2007). 21世紀未來氣候變化情景(B2)下我國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研究. 科學通報, 811-817.
63. 李雙成 (2007). 生物地理學教學與研究的新進展——評陳克龍等編著的《生物地理學》. 地理研究, 853.
64. 黃姣, 李雙成 (2007). 公眾環境意識及行為的初步調查. 環境教育, 68-69.
65. 陳輝, 劉勁松, 曹宇, 李雙成, 歐陽華 (2006). 生態風險評價研究進展. 生態學報, 1558-1566.
66. 戴爾阜, 吳紹洪, 李雙成, 王隨繼, 周長海, 郝成元 (2006). 縱向嶺谷區植被特徵參數的空間變異. 科學通報, 1-7.
67. 李雙成, 高偉明, 周巧富, 劉逢媛 (2006). 基於小波變換的NDVI與地形因子多尺度空間相關分析. 生態學報, 4198-4203.
68. 童紹玉, 蔡運龍, 李雙成 (2006). 雲南省楚雄市與雙柏縣土地利用變化對比研究. 地理研究, 397-405+563
69. 許月卿, 李雙成, 蔡運龍 (2006). 基於GIS和人工神經網路的區域貧困化空間模擬分析——以貴州省貓跳河流域為例. 地理科學進展, 79-85+140.
70. 張鐿鋰, 劉林山, 擺萬奇, 沈振西, 閻建忠, 丁明軍, 李雙成, 鄭度 (2006). 黃河源地區草地退化空間特徵. 地理學報, 3-14.
71. 趙東升, 李雙成, 吳紹洪 (2006). 青藏高原的氣候植被模型研究進展. 地理科學進展, 68-78.
72. 李雙成, 許月卿, 傅小鋒 (2005). 基於GIS和ANN的中國區域貧困化空間模擬分析. 資源科學, 76-81.
73. 張鐿鋰, 張瑋, 擺萬奇, 李雙成, 鄭度 (2005). 青藏高原統計數據分析——以人口為例. 地理科學進展, 11-20+137.
74. 李雙成, 吳紹洪, 戴爾阜 (2005). 生態系統回響氣候變化脆弱性的人工神經網路模型評價. 生態學報, 621-626.
75. 許月卿, 周巧富, 李雙成 (2005). 貴州省降雨侵蝕力時空分布規律分析. 水土保持通報, 11-14+113.
76. 許月卿, 李雙成 (2005). 我國人口與社會經濟重心的動態演變. 人文地理, 117-120.
77. 許月卿, 李雙成 (2005).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異的人工神經網路判定. 資源科學, 69-73.
78. 吳紹洪, 尹雲鶴, 趙慧霞, 李雙成, 邵雪梅, 陶波 (2005). 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適應的辨識.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115-118+145.
79. 李雙成, 蔡運龍 (2005). 地理尺度轉換若干問題的初步探討. 地理研究, 11-18.
80. 陳輝, 李雙成, 鄭度 (2005). 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青藏公路鐵路沿線生態系統風險研究.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586-593.
81. 李雙成, 許月卿, 周巧富, 王磊 (2004). 中國道路網與生態系統破碎化關係統計分析. 地理科學進展, 78-85+110.
82. 魯春霞, 謝高地, 成升魁, 李雙成 (2004). 青藏高原的水塔功能. 山地學報, 428-432.
83. 陳輝, 呂新苗, 李雙成 (2004). 柴達木盆地東部表土花粉分析. 地理研究, 201-210.
84. 魯春霞, 謝高地, 李雙成, 李利鋒, 陳輝 (2004). 青藏鐵路沿線土壤重金屬的分布規律初探. 生態環境, 546-548.
85. 路雲閣, 李雙成, 蔡運龍 (2004). 近40年氣候變化及其空間分異的多尺度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 地理科學, 432-438.
86. 許月卿, 李雙成, 蔡運龍 (2004). 基於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降水變化規律研究.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176-1183.
87. 許月卿, 李雙成 (2004). 我國三大地帶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動態分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98-102.
88. 呂新苗, 陳輝, 李雙成, 鄭度 (2004). 東祁連山表土花粉組合及其數量特徵. 山地學報, 199-206.
89. 謝高地, 魯春霞, 冷允法, 鄭度, 李雙成 (2003). 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 自然資源學報, 189-196.
90. 李雙成, 鄭度 (2003). 人工神經網路模型在地學研究中的套用進展. 地球科學進展, 68-76.
91. 陳輝, 李雙成, 鄭度 (2003). 青藏公路鐵路沿線生態系統特徵及道路修建對其影響. 山地學報, 559-567.
92. 張鐿鋰, 劉林山, 擺萬奇, 度 鄭., 李雙成, 閻建忠 (2002). 青藏公路對區域土地利用和景觀格局的影響——以格爾木至唐古拉山段為例. 地理學報, 253-266.
93. 李雙成, 鄭度, 張鐿鋰 (2002). 青藏高原生態資產地域劃分中的SOFM網路技術. 自然資源學報, 750-756.
94. 李雙成, 蔡運龍 (2002). 基於能值分析的土地可持續利用態勢研究. 經濟地理, 346-350.
95. 李雙成, 鄭度, 張鐿鋰 (2002). 環境與生態系統資本價值評估的區域範式. 地理科學, 270-275.
96. 李雙成 (2001a). 植物回響氣候變化模型模擬研究進展. 地理科學進展, 216-225.
97. 李雙成, 鄭度, 楊勤業 (2001). 環境與生態系統資本價值評估的若干問題. 環境科學, 103-107.
98. 李雙成, 傅小鋒, 鄭度 (2001). 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自然資源學報, 297-304.
99. 李雙成 (2001). 中國可持續發展水平區域差異的人工神經網路判定. 經濟地理, 523-526.
100. 李雙成, 楊勤業 (2000). 中國森林資源動態變化的社會經濟學初步分析. 地理研究, 1-7.
101. 李雙成 (1999). 生態思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倫理基礎. 環境科學進展, 148-154.
102. 楊勤業, 李雙成 (1999). 中國生態地域劃分的若干問題. 生態學報, 8-13.
103. 李雙成, 高偉明, 劉濂 (1998). 河北省環渤海地區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人工神經網路分析. 地理研究, 16-24.
104. 楊勤業, 李雙成 (1998). 知識經濟時代的地理綜合研究. 地理科學進展, 20-25.
105. 楊勤業, 李雙成 (1998). 知識經濟與地理綜合研究. 地理研究, 6-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