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教育作品(12卷)

李鎮西教育作品(12卷)

《李鎮西教育作品(12卷)》是一本李鎮西編寫,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

圖書信息

書名:《李鎮西教育作品》(12卷)
全套定價:318.8元
李鎮西教育作品:
卷一 《李鎮西:我的三位導師》
定價:22.80元 書號:978-7-5112-4135-1
卷二 《李鎮西: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
定價:24.80元書號:
卷三 《李鎮西:我的教育心》
定價:24.80元 書號:978-7-5112-4052-1
卷四 《李鎮西:我的從教之路》
定價:22.80元書號:978-7-5112-4136-8
卷五 《李鎮西:語文教育札記》
定價:26.80元 書號:978-7-5112-4051-4
卷六 《李鎮西:我的語文課堂》(上)
定價:26.00元 書號:978-7-5112-4053-8
卷七 《李鎮西:我的語文課堂》(下)附光碟
定價:23.80元 書號:978-7-5112-4053-8
卷八 《李鎮西:寫給我的學生》
定價:29.80元 書號:978-7-5112-4355-3
卷九 《李鎮西:教育可以這樣表達》
定價:26.80元書號:978-7-5112-4137-5
卷十 《李鎮西:我的教育報告》
定價:24.80元 書號:978-7-5112-4358-4
卷十一 《李鎮西的班級史冊之一:恰同學少年》
定價:36.80元 書號:978-7-5112-4356-0
卷十二 《李鎮西的班級史冊之二:花開的聲音》
定價:26.80元 書號:978-7-5112-4357-7

作者簡介

李鎮西,男,1958年生,語文特級教師。1982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2003年6月獲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四川樂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學、成都石室中學任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曾任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發展研究室主任,現任成都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從教30餘年,李鎮西以深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和教育理念獲廣大師生好評和專家學者讚譽。他在語文素質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級民主管理、後進生轉化等方面成績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國產生轟動效應的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實踐模式在廣大教師中有巨大的號召力。
他先後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作教育學術報告數百場,上語文教學示範公開課200多堂,出版30多部著作。他的書成為十多年來中國教育教學類暢銷書,很多學校、教育局把他的著作作為培訓教材,教師人手一冊。曾獲“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稱號,2000年被提名為“全國十傑教師”。他30年如一日,滿懷激情地進行思考與探索。2007年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題詞說:“他走的鄉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確的,他和同事們通過‘提升教師、關愛孩子和影響家長’三件事,使孩子們享受優質教育,富有創意,符合實際,抓住了素質教育的關鍵問題。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高尚的,我向他們表示敬意。”
內容簡介
卷一 《李鎮西:我的三位導師》
講述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三位老師
本書用不盡相同的篇幅,詳略得當地記述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中國現代教育先驅陶行知、中國當代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三位教育家對自己的巨大影響。李鎮西的教育思考和教育實踐,以及他對教育、對學生至情至性的熱愛,與三位導師密不可分。
三位教育家既是無比虔誠的教育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堅定執著的教育實踐者,儘管國家不同,時代不同,但教育的人性、人情和人道是教育家們跨越民族的共同追求,人的發展和人的幸福是超越時空的永恆的教育主題。本書不僅是對三位教育家思想的梳理和評點,更是作者與三位導師的對話和交流。從中約略可見一位優秀的中國教師成長的思想軌跡。
卷二 《李鎮西: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
“民主與教育”是培養現代公民的命題
本書是一篇明白曉暢、風格獨特的博士論文,使我們領略到——實行民主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教育是塑造和培養人才的工程,教育若沒有民主,何談國家民主,社會民主。民主教育是培養現代公民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本深入淺出的教育學術著作,使我們感受到——教育理念可以樸實地闡釋,教育情感可以詩意地抒發,教育過程可以形象地敘述,教育現象可以激情地評說。
卷三 《李鎮西:我的教育心》
剖析30年教育生涯的心路歷程
本書可謂李鎮西的教育自傳,書中他回溯從教30年曆程,聊往事,話師友,談經驗,陳弊病,他的教育理念也隨著時代的變更與時俱進地發生變化。從初為人師的激動到成長為“中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期間有過豐收的喜悅,也有過失敗的沉痛。但他始終保持著對教育的理性思考,對學生由衷的熱愛和尊重。作者以樸實自然的筆觸描述自身成長的心路歷程,以愛心沉思教育現狀,深情訴說對教育的情懷。
歷經歲月的錘鍊,愈發散發出謙遜的光芒。從“教育浪漫主義”到“教育現實主義”再到“教育理想主義”,李鎮西的腳步面對荊棘但從未停止探索,思想的翅膀曾遭遇風暴但從未停止過飛翔,他的心中永遠燃燒著教育信念的火焰。
這位真誠的教育者,將繼續執著地在教育長河中跋涉。
卷四 《李鎮西:我的從教之路》
真誠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本書是作者以手記形式撰寫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心路。從“未來班”到中學校長,李鎮西經歷了怎樣坎坷曲折而又豐富多彩的教育30年?作者用心作記錄,一行行美麗的文字鑄就了一幅恣肆斑斕的教育篇章。
在本書中,作者對“未來班”濃墨重彩,因為這不僅是他教育之路的起點,也是他充滿理想與激情的教育實驗的起點,是李鎮西將教育視為與生命融為一體的事業的開端。在“未來班”里,李鎮西以他的愛心、民主和尊重,讓學生度過了最幸福的一段學習時光。他與學生之間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以及他的班級管理模式,演繹著教師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令人嚮往,發人深省。在本書中,李鎮西總結“未來班”的經驗,反省“未來班”的失誤,從實踐出發對自己的教育觀進行深刻的批判和思考,給人們展示了一個真誠的教育理想主義者,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究竟能夠走多遠……
卷五 《李鎮西:語文教育札記》
真正的語文課堂,是讓學生的心靈自由飛翔
本書是李鎮西老師教育經驗的總結和濃縮,作為終生走在語文教育一線的老師,他對語文教育的領悟與感受總是充滿著哲理的思辨和溫柔的情懷。
他強調教育是充滿愛心的事業,需要有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才能將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縱觀他的《語文教育札記》,總是能在簡單的敘述和總結中感受到他對教育傾注的極大熱情與全心的愛。語文教育之於李鎮西不僅是事業,更是生命。
他始終堅持語文素質教育和民主教育,將語文教育上升到對新時代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和培養上。他的教育經驗、理念及採取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作為一線教師的教學參考範本,也可以為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提供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卷六《李鎮西:我的語文課堂》(上)
卷七《李鎮西:我的語文課堂》(下)
完整記錄20堂語文課,客觀反思課堂中的成功與失誤
本書分上下兩冊,作者按時間順序整理了自己20場語文課的課堂實錄。全書採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不僅詳實記錄授課過程,還於關鍵處補充當時的教學思路,完整而全面地展現了“李鎮西式”語文課堂的風采。此外,下冊中還編選了李鎮西的4篇手記,介紹全國素質教育改革名校山東省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
李鎮西常形容自己是在“用身體寫作”,因為他的每一個文字都來自教學實踐。30餘年從教之路凝結出深具“李鎮西”特色的“語文民主教育”的精華。他堅持以學生心靈為起點,將課堂還給學生,倡導授予學生一生有用的語文素養。縱觀他的語文課堂實錄,能清晰感受到這一理念的逐漸豐富。
李鎮西始終強調,本書的出版並非將自己的課堂作為標本進行推廣,僅為提供可借鑑之處供讀者思考,提供可質疑之處與讀者探討,期望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人生。
卷八 《李鎮西:寫給我的學生》
聽李鎮西與學生之間的“青春期悄悄話”
本書是李鎮西青春期教育的精彩實錄。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個性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所接觸和獲得的知識、經歷會影響一生的發展。他們的身體快速發育,性意識開始萌發,自我意識增強,在異性相處、學習心理、人際交往等方面面臨著種種困惑,如何順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本書中,李鎮西用書信的形式與學生們展開真情互動,輕鬆化解一個個難題。他用生動、科學的語言娓娓道來,用生理學和心理學知識深入淺出地講解,不迴避,不搪塞,也沒有晦澀的說教,循循善誘,飽含深情,讓中學生愉快地度過青春期,並潛移默化地收穫成長的喜悅和自豪。其中的許多做法,值得家長和教師認真借鑑,值得青春期中學生通過閱讀深入思考。
卷九 《李鎮西:教育可以這樣表達》
以網路為載體對教育進行的自由表達
本書是李鎮西在網路上自由表達教育的文本記錄。自1999年底被學生拉上網到自在地暢遊網路天地,李鎮西的教育陣地得到了拓展。對他來說,虛擬的網路世界既新鮮又靈動。通過網路,李鎮西結識了大批有志於教育事業的網友;通過BBS論壇,李鎮西組織了眾多民主、活潑的教育研討會;通過鍵盤,李鎮西敲打出大量關於教育的錦句妙言。
在以網路為載體的教育表達中,李鎮西無時不體現著真誠和友善,當然,也夾帶著四川人特有的幽默和風趣。本書集結李鎮西“觸網”以來的精華篇章,以饗讀者。不僅記述了李鎮西與網友相處的趣聞軼事,展現了一批平凡的基層教師情牽教育事業的拳拳之心,還精選了李鎮西關於社會現象的深入思考及其與網友的真誠爭鳴,展現了一位語文教師心繫教育事業的赤子之情。在行雲流水的敘事中,一個個可愛的網友形象躍然紙上;在鞭辟入裡的評論中,一串串厚重的思想足跡印刻在你我心中。
卷十 《李鎮西:我的教育報告》
用心靈贏得心靈 與友人同行辯語論文
本書精選了李鎮西老師的17篇教育報告,分為演講錄和對話錄兩部分。作者通過現場演講、書信往來、答問對話,集中表達了他關於教育的許多看法和思考。在李鎮西老師全部的教育思考中,愛心被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以愛心演繹的真誠、使命、情懷,成為他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正是帶著愛心的演講和對話,贏得了一顆又一顆同樣熱愛教育、關心教育的心靈。這些互動和方式不同的交流,奔放著赤誠的品格,使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生活豐富多彩。他所書寫的教育篇章因此而生動豐盈,充滿著思辨和多元表達的浪漫情懷。
卷十一 《李鎮西的班級史冊之一:恰同學少年》
學生自己記錄的“未來班”的故事
本書是李鎮西老師“未來班”的班級日誌,是原生態的高中生活的呈現,它有著小說一般的可讀性,有著報告文學一般的真實性。一群年輕學生,從高中開學的第一天起,認真地記錄生活的點滴,有收穫,有反思,有班級趣事,有課堂紀實。他們深情地懷念勤懇教學的老師們,幽默地評價個性迥異的同窗好友,自由地暢想美好未來;他們不僅勤奮學習,也關注時事,既評說高考利弊,也針砭社會黑暗現象;他們善於剖析自己,也勇於表達自己。一篇篇青澀活潑的文章,展現了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自信樂觀的精神風貌。
“未來班”雖然是李鎮西老師真正教育生活的起點,但它早已如珍珠般鑲嵌在李鎮西的心靈中。他不止一次說過,“未來班”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教育篇章。本書就是未來班的真實呈現。期望正在上高中的同學們通過閱讀,為自己的高中生活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和啟迪。
卷十二 《李鎮西的班級史冊之二:花開的聲音》
看學生筆下,高中三年那段飛揚的青春
本書是李鎮西老師送給成都市石室中學國中1997級3班每一位學生的禮物。它是李鎮西將學生們三年來的日記、周記、隨筆、作文和班級手抄報《石室晨報》按時間和專題進行編選而成的一本“班級史冊”,記錄了師生共同走過的1000多個平凡而幸福的日子,可以說是一本班級風采錄,是一段青春的心靈史。
走進這本書,就走進了一個充滿快樂和溫暖、朝氣蓬勃、富有個性的班集體,走進了60位少年敏感而細膩的精神世界,走進了一段童心璀璨、友誼純真、激情飛揚的青春歲月。
本書目錄
一、總序
把每一個孩子放在心上
——兼及我成長的八個關鍵字
李鎮西
1.機遇
恍如昨日。
我是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自大學畢業進入樂山一中,一轉眼整整30年。曾記得我寫過這樣的文字: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年代:傷痕文學轟動,朦朧詩風靡校園,陳景潤與歌德巴赫猜想,科學的春天,中越邊境戰爭,中國女排揚威世界,中美建交……中國,拉開了改革的大幕。我們滿懷激情地在“新長征”的號角聲中開始了學習。夢想也罷,理想也罷,讓中國早日屹立於世界強盛民族之林,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渴望。
改革開放這個偉大的時代,是讓思想衝破牢籠的時代,是追求人的解放的時代,是寬容個性、鼓勵創新的時代……
30年來,我和改革開放同行。改革開放,是我人生的大機遇。
30年中,我有幸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我對所有人的幫助和支持,都心懷感恩。其中,我必須特別提到這些人——
在我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時,給我的學生譜寫班歌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發表我的第一篇教育文章《教育漫筆》,給了我教育寫作起點的《班主任》雜誌及首任主編王寶祥先生;幫我克服各類教育難題,引領我走向全國講壇的湖北名師蔣自立先生;把我從樂山一中調入成都,使我的教育生涯發生重大轉折的成都玉林中學原校長楊興政先生;讓我結識蘇霍姆林斯卡婭,幫助我由普通教師走向所謂“名師”的成都石室中學原校長王紹華先生;使我對蘇霍姆林斯基的了解從書本擴展到現實,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教育思考與實踐的烏克蘭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引領我重讀中外教育名著,使我的教育胸襟不斷拓展的我的博士導師,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以質樸自然的人格和情感教育的思想,對我產生深刻影響的中央教科所原所長朱小蔓教授;對我的個性寬容到現行體制下能夠達到的最大程度的成都武侯區教育局原局長雷福民先生;對我的平民教育報告進行批示,給我和我的同事們以極大鼓勵的溫家寶總理;讓我實現多年來的教育理想——把每個孩子放在心上,辦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的成都市副市長傅勇林先生……
以上諸位,或師恩浩蕩、或友情深湛,但都關切備至。那種崇尚教育、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悲憫情懷,糅合著寬容、理解、大愛無私的心靈,為我的教育生涯譜寫了一曲曲亢鳴之音,他們都是我人生路上一個個不凡的機遇。雖然我都曾在文章里細緻地寫下他們,但今天再次一一回想,仍然不免淚眼婆娑。把這些具體的機遇放置在改革開放的宏大背景下,認真體味,一種感恩的幸福洋溢心中。
2.實踐
教育首先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或“寫”出來的。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刻也不應該脫離學校,脫離學生。但所說的“做”,不只是拿著“舊船票”簡單地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要不斷創新,不斷超越。
有人在教師的崗位上工作了一輩子,但實際上只當了一天老師,因為他的每一天都是昨天的簡單重複。有人在教師的崗位上工作了三年,卻實實在在地當了1000天老師,因為他的每一天都充滿創造。我可以驕傲地說,我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都在探索。我帶的每一個班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題。最早的“未來班”,是我的教育“處女作”,其中的諸多不完善,在第二個“未來班”便有了許多改進。接下來的第三個班,我著力研究青春期教育,後來的幾個班,我先後研究了團隊精神教育、班級民主管理、公民教育……30年過去了,我的班主任歷程有著清晰的印記。
我的語文改革也是如此。從“語文教學”到“語文教育”,再從“語文素質教育”到“語文民主教育”(浪漫語文——訓練語文——生活語文——創造語文——人格語文——民主語文)……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語文教育的探索。我的所有教案都沒有重複過,哪怕是同一篇課文,我也不會“參照”以前的教案。我把教授每一篇課文都當作我的“第一次”,於是,每一次我都有新的感悟、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於是,我由一名中文系畢業的大學生,成長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我的教育角色也在不斷超越。從單純的教師和班主任到學者——博士生和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專職研究人員,再從學者到中學校長……雖然我作為“教育者”的身份一直沒變,但這一身份的呈現方式卻發生了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標誌著我教育事業的向前推進。
我先後任教多所學校。最早的樂山一中是省重點學校,接下來的成都玉林中學當時是普通中學,後來的成都石室中學是全國名校,再後來的成都市鹽道街外語學校是一所全新體制的改革學校,現在我又來到城郊結合部的涉農學校——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執教學校的變化,同樣標誌著我教育視野的轉換、教育實踐的豐富和教育探索的深化。
一直在一線實踐,並且一直不重複自己、不斷超越的過程,就是自身潛力不斷挖掘和自我價值不斷實現的過程。
3.閱讀
閱讀,讓心靈飛翔。無論怎樣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我認為都不過分。30年來,閱讀一直伴隨著我,成為我的生活方式。
我比較注重四類閱讀:讀教育報刊,這是了解同行在思考什麼;讀人文書籍,這是為了拓展自己的人文視野;讀有關中學生的書,這是為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走進學生的心靈;讀教育經典,這是為了直接聆聽人類精神永恆的聲音。
我特別要強調人文閱讀對教育的意義。我長期訂閱《炎黃春秋》、《隨筆》、《老照片》等雜誌,最近一年,我閱讀了《人民日報:叫一聲同志太沉重》、《南渡北歸》、《聶元梓回憶錄》、《中蘇關係史綱》、《瞿秋白傳》、《民主的細節》、《西班牙旅行筆記》、《我和八十年代》、《一句頂一萬句》等著作。這些閱讀和教育都沒有直接聯繫,但是,這讓我站在全人類的高度看待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教育,讓我對教育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每次閱讀,都能夠讓我和思想泰斗對話,與人文巨匠為伴,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地俯瞰人生、審視課堂,增強我作為知識分子的使命感,以思想者的眼光審視教育,以教育者的情懷感受世界。
我還在學校倡導閱讀,組織讀書沙龍,讓老師們也從閱讀中獲取教育的養料,從更開闊的背景下理解教育。
4.寫作
寫作,是記錄生命的流淌。寫作對於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寫作與實踐相隨,與閱讀同行,與思考為伴。實踐是它的源泉,閱讀是它的基礎,思考是它的靈魂。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通過寫作,可以促使我更好地“做”。
30年前,我是一個文學青年,總想當作家,但命運讓我成了中學教師。於是我便把教育當作詩來寫——我的著作《愛心與教育》最初的書名就叫作《心靈寫詩》。當我孜孜於當作家時,我找不到寫作的靈感;當我放棄作家的夢想而全身心投入教育時,文學的激情卻令我思想奔涌。
初讀蘇霍姆林斯基,我為他30多年如一日地堅持寫日記所感動,那樸素親切的文字深深地啟發我:這樣的文字,其實我也可以寫呀!當然,我那時絕對沒想過將來要寫什麼“教育名著”,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青春的足跡,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於是,我試著寫我的教育故事。從那以後,我一直保持著寫作的習慣。
在我看來,寫作是教師進行教育思考的重要途徑。寫作的過程,就是我們反思、審視、總結、提煉、升華自己教育實踐的過程。有時向同行們作匯報時,我會說:“對教育的愛大家都是一樣的,對教育的執著也是一樣的,如果說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僅僅是對這份愛與執著多了一點思考,並用筆將其記錄下來罷了。僅此而已!”
迄今為止,我出版了包括《愛心與教育》、《走進心靈》、《從批判走向建設》、《李鎮西與語文民主教育》、《做最好的家長》、《做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靈贏得心靈》、《我的教育心》在內的40餘部著作,在國內教育界,也算有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影響。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寫作為我的教育事業插上了翅膀。
5.思考
思考,就是任思想燃燒。教育,是關於精神的事業。很難想像,作為精神引領者的教師,會沒有思考的習慣。在談到什麼是“教育科研”時,我曾說:“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這裡的思考,也包括對自己的反思。
憑良知做事,用常識質疑,這是我的常態。思考,有時候並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論素養”,只需要良知——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應該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同樣,質疑一些謬誤,也不需要多么堅實的“學術功底”,只需要常識就可以判斷。比如20世紀80年代我對“任安妮之死”與“寧小燕之死”的反思。
任安妮曾是我班上的一個學生,因為遲到,我罰她在教室外面站了一會兒。這事看起來不嚴重,我的做法也不是特別過分。但後來我才知道她遲到是因為生病,而再後來她因白血病去世了。就是這么一個突發事件,喚起了我的良知。我開始反思,如果任安妮沒有生病,我就可以讓她罰站嗎?當然不是,罰不罰站與學生是否生病沒有直接關係。我永遠不可能向活著的任安妮說聲“對不起”了,但我每天還面對著健康成長的一批又一批學生,如何善待他們、尊重他們?這考驗著我的教育良知和教育真誠!
我反思的結論是:尊重學生並非教育本身,只是教育的前提,但剝奪了學生的尊嚴,就剝奪了教育的全部。
寧小燕是80年代樂山某中學的高一女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心目中她品學兼優。正是這樣一名學生,卻“莫名其妙”地自殺了!所有人都不知道更不理解為什麼。當時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青年教師,但出於對教育研究的興趣,我專程利用周末去了寧小燕的學校採訪調查,我得到了她的日記和作業,回來後用了半年時間進行研究。最後得出結論:從法律意義上說,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對寧小燕的死都沒有責任。但從教育的角度說,寧小燕的所有教育者都對她的死負有責任,因為他們從未了解寧小燕的內心世界。她有那么多的苦惱,卻得不到排解,最後只有選擇死亡。
寧小燕的自殺讓我反思: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離開了心靈的理解與引導,就失去了教育最根本的意義!
這樣的思考,30年來一直伴隨著我。2011年底,《中國教師報》請我寫新年寄語,我這樣寫道:
2012年,我祈願中國教育回歸樸素。我們的教育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存在;但在某些方面,我們的教育油彩越來越厚,口紅越來越艷,脂粉氣越來越重,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培根說:“德行如寶石,樸素最美。”教育也是如此,樸素的教育就是真教育。扯下標籤,剝除包裝,拒絕炒作,告別華麗,願中國教育回歸樸素,願中國校園恢復寧靜。校園本來應該是寧靜的,無止無休的“驗收”、“迎檢”,花樣翻新的“特色”、“模式”……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學校不斷被折騰,喧譁囂叫中,教育沒有了。越是寧靜的校園,才越有真教育,願每個校園都能成為教育的一方靜土。……
像這樣的思考與質疑,是基於良知與常識。我願意繼續堅守良知,尊重常識。
6.個性
我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原因之一,就是我的個性。30年來,我一直頑強地保持個性,保持純淨的自我。我一直試圖保持一個怎樣的“自我”呢?
崇尚率真。兒童的心總是一塵不染,眼睛裡容不得一粒沙子。我們當然不可避免地要長大,但是那份率直、那份赤誠,我永遠不願意丟棄。寫真情、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是我永遠的追求。
遠離城府。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我最不齒、最痛恨的就是不動聲色的算計,彬彬有禮的欺騙。人應該擁有智慧,但擁有智慧的代價不應該是純真的喪失。
保持本色。無論是年輕教師還是“教育專家”,無論是班主任還是校長,無論是面對學生還是面對教師,我都希望自己善良依然,純正猶存,熱情不褪,我都希望自己捧出的是一顆純淨的心。
拋棄面具。當今社會,很多人戴著面具生活。我理解有時候必要的客套,甚至必要的違心話是難免的。但我更喜歡素麵朝天,真誠待人。以心靈贏得心靈,是我做人的準則。
追求單純。人生一輩子也就幾十年,什麼都想得到,結果往往什麼都得不到。不如單純一些,再單純一些,這樣我們活得也會更輕鬆、更快樂。單純地對待教育,會讓我們真正走進教育的世界,並收穫屬於我們的單純的教育幸福。
拒絕成熟。“成熟”在不少人心中往往是“圓滑”與“世故”的代名詞,而這恰恰是我最深惡痛絕的。我不反感生存的策略,我也會警惕自己不被欺騙,但作為教育者,還是“幼稚”一些好,這裡的“幼稚”其實就是“純真”。
忠於心靈。守住內心最樸素的信念,執著追求真理,決不隨波逐流,決不盲目追趕時髦,不要跟孩子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有人說:“一個人如果給別人宣揚他自己都不信的一套,那他就做好了做一切壞事的準備。”
執著理想。時間流逝,變化無常,但有些東西絕對不能變,比如少年的理想。我永遠銘記19歲的王蒙在他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中說過的一句話:“忠實於少年時代的友愛、熱情與誓言,這是人生最嚴肅的事情。”
7.心態
不止一個人對我說過,你的個性,讓你失去了很多;也有人說,你的個性成就了你。我同意後者。因為,更多的時候,我的“個性”的確“成就”了我。比如,簡單、直率、敏銳、執著、死心眼兒、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讓人說去……恰恰讓我一直保持著單純的教育心。教育,對我來說,就是目的,而不是“往上爬”的手段。
我不是沒有過“往上爬”的機會。80年代,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提出“培養第三梯隊”,我也曾是培養對象。1986年,我被提名為“校長培養候選人”,我特意找到當時的教育局領導:“就讓我做普通教師吧!我的志趣、我的性格都不適合當校長。”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好處”都和我擦肩而過。90年代中期,我的一個同事曾對我說:“你怎么這么沉得住氣?你的教育成就這么突出,居然什麼都沒有!應該去討個說法,討個公正!”是呀,很多人無法理解,我居然甘於長時間當“三無教師”(無職位,無榮譽,無獲獎)而專心於每一天的課堂——用現在的流行詞,叫“淡定”。
是呀,為什麼我能夠30年如一日地保持對教育的一往情深呢?
我認為我心態好。
教育,以追求幸福為最高目標。我從年輕時便想通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是為自己工作,為自己的幸福工作。這和校長無關,和名利無關,只和幸福有關。教育,就是追尋或者說創造幸福的人生。
幸福源於心態。年輕時我就這樣對自己說,現在我也經常對年輕老師說:“如果你對職業不滿意,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改變職業,要么改變職業心態!”我不是沒有遇到過困難,特別是遇到一些每天都惹禍的“後進生”,有時候也忍不住要埋怨幾句,但更多的時候我這樣調整自己的心態:埋怨一萬句,第二天你還得面對這個後進生,你還得給他上課,給他批作業,難道因為你的埋怨他第二天就不來學校見你了嗎?所以,埋怨只能平添自己的煩惱,何苦呢?
心態不好,往往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不幸,處處不公平。其實,不要總覺得自己最不幸,放眼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更多的人比我們更苦更累。這不是自我麻醉的阿Q精神,而是一份理智豁達的胸襟。
我始終認為,幸福比優秀更重要。因為“優秀”與否是別人的評價,而“幸福”與否是自己的感覺。這是一種心態,也是一份胸襟。
8.童心
所謂“童心”,就是永葆純真,拒絕“成熟”。
我今年54歲了,可我自認為還保持著24歲時第一天參加工作時的興奮、憧憬、嚮往、純真……因為我有童心,有單純之心。回想我剛參加工作時,真的很單純,沒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只有單純而專一的熱愛,就想著如何讓孩子快樂,讓自己快樂。當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界,沒有那么多的名利和誘惑,沒有什麼“職稱”之說,也談不上要去爭什麼“中級教師”、“高級教師”。那時候也沒有“獎金”一說,只要不殺人放火,幹得好不好每個月工資都是52.5元。那時候中學教師的榮譽,除了學校表揚、發個獎狀,就沒有什麼了——好像有了“特級教師”的說法,但太遙遠,根本想都不敢想,也就不去想了!所以,我只能單純地工作,就想著如何從工作中尋找樂趣。不像現在,各種職稱,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榮譽,諸如“教壇新秀”、“市優秀青年教師”、“省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等。如果我現在剛參加工作,說實話,很難不心動,很難把持住自己一顆單純的心。我這樣說,並不是否定現在以各種方式表彰和激勵教師的做法,我只想說,面對眼花繚亂的“榮譽”、“頭銜”,守住單純的童心最重要。
單純的教育情懷,就是沒有任何功利心的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孩子的依戀。這裡,我想再次引用兩句讓我特別感動的話,一句是:“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願意從事教育工作,而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已經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的職業幸福。”這是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話。一位教育家,有如此細膩的情懷,有這份對教育的熱愛,就是童心。還有一句是:“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到什麼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我們往往會想到“思想”、“理念”、“模式”等,但蘇霍姆林斯基說那些都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如此依戀孩子,如此樸素而深情地表述教育,源於童心。
我現在當了校長,經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工作第一天所擁有的那份童心,要懷著一顆童心和愛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為他們提供需要的服務,為他們現在的快樂和將來的幸福付出我們的情感和智慧。
當我們把理念、模式、規模、國際化等宏大概念作為教育的主旨,而忽略每天在校園裡笑眯眯地向你打招呼的孩子時,這樣的教育是被異化的。把每一個孩子放在心上,才是真教育,才有價值。只有你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才會把你放在心上。上個月我去馬來西亞講學,一周以後回到學校,碰到一個初三的孩子對我說:“李校長,好久不見您,我好想您!”那一刻我真感動!這是一顆童心對另一顆童心的思念,也是一顆童心因另一顆童心而感動。
我特別驕傲的是,30年來,我一直保持著這顆童心。
最後,我以許多年前我寫過的一段話作為這篇自序的結語。
我不止一次地慶幸我是一名教師,與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遠年輕;因為我是語文教師,這便使我能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並把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用文字表達出來。
大自然的季節繼續有序地輪迴,日月星辰繼續默默地運行,青春的花朵會繼續綻放在永遠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生命的翅膀會繼續從容而磅礴地拍打著事業的天空,還有無數我預測不到的精彩或平淡的故事、歡樂或悲傷的細節、情理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奇蹟……在前方的驛站等待著我,因此我的教育日記也會一篇一篇地寫下去,去迎接一個又一個生命的精彩瞬間。
唯一能夠預測的是:我將永遠與青春同行!
唯一值得堅守的是:把每一個孩子放在心上!
2012年4月12日
寫於成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