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全

中國遠征軍戰士。1938年,年僅19歲的李錫全在老家湖南桃源縣參軍,走上抗日救國之路。1943年,李錫全所在的部隊編入中國遠征軍,開赴雲南的中緬邊境,收復被日軍占領的騰衝。戰爭結束後,部隊移師廣東,李錫全因在戰爭中負傷未隨大部隊開拔。之後,李錫全流落緬甸密支那。 2008年10月12日,89歲的李錫全在一群熱心人士的幫助下,顫巍巍地走過冰冷的中緬邊境四號界碑,踏上中國的土地。而這條回家的路,李錫全走了近7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錫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桃源縣
  • 職業:中國遠征軍戰士
  • 故鄉:湖南省
背景簡介,網上發帖找到老兵家人,尋找贊助一波三折,一路禮遇,四位老兵,國家的包容心更大了,

背景簡介

“五六年前,騰衝大街上有一個撿破爛的,大家都說他是遠征軍老兵,我有些不信,去了解了,還真是,而且還是一名空降兵”
在整整70年之後,中國遠征軍戰士李錫全的遠征終於結束了。
那一刻,所有隨行的人員都發現,這位清瘦的老人,已是淚流滿面。
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至今還隨身攜帶著一本20多年前買的《中國地圖》,放在貼身的內衣口袋裡,“已經被翻爛了,經常一個人會拿出來看,特別是湖南的那一頁。”

網上發帖找到老兵家人

4月中旬,《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緬甸密支那的華僑新村採訪時,遇到了李錫全。李錫全稱,他自從當兵打仗以後,就和家裡失去了聯繫,“曾給家裡寫過信,但沒有回音,那時候家鄉被日本人占領,估計家人也沒有收到信。”
李錫全兄弟六人,他最小。1938年,他和四哥、五哥一起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弟兄三人共赴雲南戰場。
李錫全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的老家在湖南省桃源縣白洋河鵝道咀,他依然清楚地記得父親的名字叫李堯臣,“離家幾十年了,我是快入土的人,想回家,但現在沒希望了。”
採訪結束後,本刊記者撰寫了《騰衝遠征》一文,文章開頭講述了中國遠征老兵李錫全流落異國他鄉的相關情況。同時,本刊記者查詢了相關資料,但發現在桃源縣已沒有鵝道咀這個地名。
5月8日,《流落緬甸九旬中國抗戰老兵尋找湖南家人》的帖子被多處轉發。第二天,湖南一位名叫“桃源熱線”的網友向本刊記者打來電話,稱鵝道咀就是現在的桃源縣青林鄉大洋村二隊,“我畢業於青林中學,對鵝道咀曾有耳聞。”
網友“桃源熱線”隨之在“青林中學的校友群”里發布訊息,請求網友幫助尋找李錫全的後代。當天下午三時許,網友們便找到了李錫全的侄兒李谷伯。
隨後,李谷伯向本刊記者打來電話,經比對相關細節後,確認李谷伯就是李錫全的親侄子,“我爺爺去世的時候,還在念叨六叔(李錫全)呢。”
據介紹,抗日戰爭結束後,李錫全的四哥死在了新疆,五哥則在雲南安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和家裡有過聯繫,惟獨李錫全一直沒有訊息。
“我們還以為他早就過世了。”李谷伯說,“家裡現在都很好,住的地方也寬敞,希望他老人家能回來安享晚年。”

尋找贊助一波三折

李錫全的老家找到之後的當天晚上,本刊記者立即通過在緬甸密支那的朋友將這一好訊息轉告李錫全。意外的是,這位朋友回話時說,李錫全在聽到這個訊息後更加傷心了,“他年齡大了,而且他的經濟狀況不好,憑他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回得了家。”
傷心在所難免。其實在之前的採訪時,本刊記者已經發現,對於一個如此高齡且生活拮据的老人來說,回家的路太漫長而遙遠了。李錫全的家境在緬甸這個貧困的國家裡,只能算是底層,這位老人靠賣柴火為生。
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了,本刊記者急赴災區採訪。就在抵達災區採訪的第二天,本刊記者接到了李錫全從緬甸打來的電話,說中國地震了,他還能不能回到祖國?
言語中的急切和擔憂讓人感到心碎。
6月下旬,《常德晚報》在頭版頭條以《桃源老家,我何時能回?》為題,對此事進行了報導,紅網等也給予了熱切關注。
此後,本刊記者陸續和三家有初步意向的企業進行了接洽,但最終對方均反悔,稱“沒有意義”。一些網友也在質疑,本刊記者發起的這次民間活動是不是在騙錢。活動再次陷入僵局。
9月初,湖南衛視、《瀟湘晨報》等媒體再次對此事進行了關注,湖南華中電力建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夏偉表示,願意全力幫助李錫全老人回家。隨後,《瀟湘晨報》對李錫全回家一事連續進行了多次報導,並派人專程前往緬甸密支那接老人回家。

一路禮遇

10月20日,在多方的努力之下,在路上顛簸了一個多星期的李錫全,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縈的老家:桃源縣青林鄉大洋村。
為了迎接李錫全,桃源縣青林鄉政府組織相關人員,平整了通往李錫全老家的道路,並對沿途兩側的垃圾,進行了一次徹底清理。
村民們給李錫全準備了盛大的歡迎儀式,青林鄉的鄉親們殺雞宰羊,來迎接這位在異鄉停留了70年的老兵。
在眾人攙扶下,老人走下車,真正踏到了家鄉的土地。在大紅鞭炮和禮花的絢爛綻放中,村里人聚集起來,仔細打量這個在他們看起來仍然有點陌生的老人。
89歲的陳正順是大洋村惟一健在的李錫全老人的兒時夥伴,兩位老人雖然耳朵都不靈便,但兩人一見面便緊緊握住了對方的手,久久沒有鬆開。
對於李錫全來說,家鄉的變化已讓他認不出來了,“老宅前面的這口水塘還在,我還記得它。”
而這一路,李錫全始終都在感慨。
入境抵達雲南省騰衝縣後,李錫全來到了國殤墓園,那裡,埋葬的全是他逝去的戰友。在墓園裡,李錫全見到了前來拜謁的中國遠征軍戰士黃有強。
在這塊曾經被戰友的鮮血染紅的土地上,兩位老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我是53軍的。”黃有強介紹說。“我是54軍的。”李錫全答。
一個士兵,代表一個軍。91歲的黃有強,也是在2008年7月,在一幫熱心網友的幫助下,才打聽到了自己湖南老家的訊息。但因為經濟原因,他回家的路至今難以成行。
10月19日下午六時,李錫全乘坐的火車抵達長沙。剛下火車,鮮花就如潮水般向老人湧來。
在長沙火車站,民眾自發組織打出這樣的橫幅:“歡迎抗日英雄李錫全回家,人民感謝你”、“熱烈歡迎中國遠征軍英雄李錫全榮歸故里”。
數百迎接老人的民眾齊呼著李錫全的名字。
那天的情景,讓《瀟湘晨報》記者傅天明難以忘記,“隨行隊伍要趕往老英雄下榻的賓館時,當地許多計程車司機得知,大家是為迎接遠征軍老兵回鄉,都不願意收車費。”
10月20日上午,眾多熱心人士在長沙為李錫全老人舉辦了一次見面會。
在見面會上,參加過國際維和部隊的國防科技大學英語教員李洪乾向李錫全老人敬了一個軍禮,“每一位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
每一次面對如此的禮遇,這位中國遠征軍戰士都會潸然淚下。

四位老兵

李錫全回家帶的東西裡面,他認為最有價值的,是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時,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轉交給他的一枚紀念章,紀念章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發,並且有胡錦濤的簽名。
“這么多年,雖然日子過得很苦,但共產黨能記得我這個國民黨的士兵,我已經很欣慰了。”李錫全說。
在緬甸密支那倖存的四位中國遠征軍老兵,都收到了這枚紀念章,都像李錫全一樣,把它放在貼身的地方。
除過李錫全外,其餘三位老兵分別是楊子臣、李廣鈿、楊建達。
來自四川省三台縣的楊子臣18歲參加中國遠征軍,隨後被空運到印度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訓練。
抗戰結束後,楊子臣所在的部隊被調往東北,楊子臣藉機和十幾名戰友當了逃兵,“我們當時參軍是為了打日本鬼子,要打內戰,我們沒有這個責任。”
因為家境較為富裕,楊子臣已多次回到過中國。
87歲的李廣鈿至今還沒有找到家人,李廣鈿的家在雲南省宣威市雙龍鄉輝東村(音),父親叫李祖興。
在得知一些熱心人士援助李錫全回家一事後,這位老人怯怯地告訴《望東方周刊》,“誰不想回家呢?”
楊建達也回過一次老家廣東梅州,那次回家的時候,他的弟弟也從蘭州回老家和他相見。同樣是軍人,但他的弟弟參加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兩位兄弟的手握在一起的時候,楊建達覺得,“半個多世紀的恩怨情仇立馬就結束了”。
楊建達至今沒有加入緬籍,是因為當兵時發生的一件事情。那是在1942年,他們在印度集訓時,一個美國兵打死了一位華人,許多中國人便聯合起來抗議,中國大使館介入調查後發現,這位華人已經加入了英籍。
“大使館想管也管不了了。”楊建達說。

國家的包容心更大了

位於雲南騰衝的滇緬抗戰博物館館長段生馗說,在雲南保山,至今還有上百名遠征軍老兵,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找到家,“其實有些人已經找到家了,但因為經濟原因,沒有辦法回家,有些人是覺得自己太窮,覺得回去丟人,有的則是還存在著一些政治偏見。”
一次親身的經歷讓段生馗至今難忘,“五六年前,騰衝大街上有一個撿破爛的,大家都說他是遠征軍老兵,我有些不信,去了解了,還真是,而且還是一名空降兵。”
經常前往東南亞做生意的雲南德福投資公司總經理高飛告訴《望東方周刊》,在緬甸,還有不少中國遠征軍的老兵,一個偶遇曾讓他感慨良多,“在臘戍,我曾碰到一位遠征軍老兵,他還一直保留著他們連隊的聯絡圖,說是他的連長在戰場上死掉了,臨死時把聯絡圖交給他保管,他說他一定要交給組織。”
“毫無疑問,這些人都是民族的英雄,都為中華民族的興亡流過血,我們都應該尊重他們、認可他們,讓他們有歸屬感、榮譽感。”高飛激動地說,“東南亞的華僑,有的是解放前後逃到國外的,有的是國民黨老兵的後代,這些人對一個中國的認可,將是中國統一的強大推動力。”
老兵楊建達是在解放前和姐姐去印度做牛皮生意,從廣東梅州坐小船到汕頭,然後又到香港,再到馬來西亞,最後又經過印度洋到印度加爾各答。楊建達先是加入了華僑自衛團,1941年,加入中國遠征軍。
“奧運會開得很成功,說明中國強大了,我們在國外的華人也揚眉吐氣了。國力強大的另一個標誌,就是這個國家的包容心更大了。”楊建達說,“能這么高接遠迎地讓李錫全回家,這充分顯示了一個國家的大度和氣量。”
楊建達清楚地記得,在文革的時候,他的一個戰友偷偷溜回國內,當地人發現後進行了舉報,隨後其便被關進了監獄,“以前文革的時候,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征軍墓地還被毀掉了,但現在不一樣了,好多國內的熱心人士公開表示要在密支那為遠征軍建一個紀念碑。”
楊建達說,他留給後人的,只有一首歌,歌名叫《松花江上》。87歲的中國遠征軍戰士楊建達,依然能激情澎湃地唱出這首在“九·一八”之後迅速傳遍全國的歌曲,“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