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增

李金增

李金增,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創新崗位研究員,主要從事恆星與原星團形成及其早期演化領域的多波段觀測研究,現為歐洲空間局赫歇爾(Herschel)紅外空間天文台SPIRE項目科學專家組成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共發表學術論文5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論文20篇,傑出論文1篇,優秀論文6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金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研究員
  • 主要成就:中低質量恆星的形成及其活動特性的研究
  • 性別:男
基本信息,簡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研究領域,承擔科研項目情況,社會任職,獲獎及榮譽,代表論著,

基本信息

職 務: 無
職 稱: 研究員
學 歷: 無
通訊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甲20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A529

簡歷

教育經歷

1988.9 - 1992.7 河北大學、物理系、套用物理專業 學士
1992.9 - 1995.7 中科院雲南天文台 碩士
1996.9 – 1999.7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 博士

工作經歷

1995.9 – 1998.3 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實習員
1998.3 – 2002.3 中科院國家天文觀測中心助理研究員
2000.1 – 2002.2 台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同時擔任鹿林前山天文SLT望遠鏡的科學主管(Science Manager).
2002.3 -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
2004.3 – 2004.3 在英國Armagh天文台訪問
2004.3 – 2004.6 英國Armagh天文台從事博士後研究,任研究助理
2005.12– 2005.12 在歐南台(ESO) La Silla天文台訪問學者
2006.4 – 2006. 5 英國Kent大學天體物理與行星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06.9 – 至今 被聘為歐空局赫歇爾(Herschel)紅外天文台SPIRE項目專家組成
2008.12– 至今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創新崗位研究員

研究領域

恆星與紅外星團(embedded or infrared cluster)的形成及其早期演化;
中低質量恆星的形成及其活動特性研究(金牛T型星:光學證認、吸積爆發、類太陽色球活動、主序前演化、HH天體及噴流;Herbig Ae/Be:HH天體、星周及星團環境);
大質量恆星的形成及其初始環境條件(恆星初始質量函式、分子雲碎裂及雲核質量分布、分子雲核形成及塌縮的原初物理條件);
恆星與星團形成初期的H2分子外流活動及其與恆星形成環境間的相互作用。
雙極行星狀星雲(PN)的起源問題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利用歐空局遠紅外空間天文台Herschel/SPIRE 核心GT項目資料進行恆星與星團形成原初條件、恆星初始質量及分子雲核質量分布函式、大質量星形成及演化序列、星團形成模式及序列形成機制等前沿課題研究
利用Herschel/SPIRE核心開放時間項目 - 遠紅外銀道面巡天(Hi-Gal)資料進行AGB、post-AGB到年輕PN的質量流失史(mass-loss history)的探測研究
LASS計畫(PI):利用新建成的LAMOST望遠鏡完成北銀道面恆星形成巡天探測。該項目將對北銀道面(Northern Galactic Plane)至少5˚銀緯範圍內所有R<16等的恆星進行多光纖光譜巡天探測,將結合2MASS、UKIDSS、Spitzer、Herschel等地面、空間項目所提供的多波段資料進行銀道面恆星與星團大尺度形成的聯合觀測研究。該LAMOST科學遺產項目(Legacy Survey)將首度系統給出銀道面R星等亮於16等的所有Class II和Class III類太陽恆星以及Herbig Ae/Be星的星表,大質量OB星表、銀道面消光分布等等。LASS計畫將是第一個對銀道面進行光譜巡天的探測計畫,所獲得數據資料有著重要的存檔意義

社會任職

1995年 北京天文學會會員 1996年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 2006年 歐洲空間局赫歇爾紅外空間天文台SPIRE項目科學專家組成員 2006年 “赫歇爾銀道面遠紅外巡天”開放時間核心項目成員、“Gould帶恆星形成區巡天探測” 核心項目成員、“HOBYS - 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巡天探測” 核心項目成員

獲獎及榮譽

主要從事恆星與原星團形成及其早期演化領域的多波段觀測研究,現為歐洲空間局赫歇爾(Herschel)紅外空間天文台SPIRE項目科學專家組成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共發表學術論文5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論文20篇,傑出論文1篇,優秀論文6篇。所發表論文總引用147篇次(截止到2009年7月),其中SCI論文獨立他引89篇次。曾多次有近十篇研究論文被國際同行學術論文和恆星形成區工具書單篇通篇引用多達三十餘次。原星團大尺度形成論文被國際權威綜述文章‘天體物理年評’收錄,近五年發表第一作者SCI論文12篇,其中3篇為優秀論文。
開闢了國內X-射線選弱線金牛T型星的光學證認與研究,經典金牛T型星吸積爆發的階段性密集光譜監測與研究工作,並首次成功利用光譜監測手段捕捉到DF Tau 2000年盤吸積爆發的全過程(Li et al., 2001, ApJ Letters 549,89)。發現了爆發過程中短時標彌散雲的存在及其與噴流形成的直接關係。
2003年‘玫瑰星雲極端天體環境中一系列極端光學噴流的發現’高票入選國家天文台2003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在獲獎的基礎研究項目中位居第二,該項成果同時入選中科院2003年年鑑和由科學導報評出的《2004年中國重大科學進展》。
首度成功揭示了整個孤立巨分子雲範圍內星團形成的全景圖(Li & Smith, ,優秀論文),發現了玫瑰巨分子雲中原星團的多模式形成以及所呈現出的大尺度結構,建立了該區域原星團形成的‘樹型’結構模型。此外,成功揭示了著名年輕疏散星團NGC 2244的次級結構,並意外發現了該星團的神密伴星團(Li ,優秀論文),該發現已被X射線天文台Chandra的觀測所證實U。該系列工作得到了國外著名同行專家的廣泛關注和讚許。
2008年‘玫瑰眼(The Rosette Eye)- 大質量星形成及早期演化重要過渡階段的發現’(Li et al., 2008, ApJ Letters 679, 101)獲得紀念望遠鏡發明四百周年科學新視野(New Vision 400)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青年學者競賽二等獎。
Detection of An Extraordinary Accretion Event on DFTau
President scholarship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9
Outstanding research paper awards, Hebei University, 1991

代表論著

Li J. Z., Smith M. D., Gredel R., Chris C. J. & Rector T. A., “The Rosette Eye: the key transition phase in the birth of a massive star”, 2008, ApJ Letters
Li J. Z., Chu Y. -H., Gruendl R., "Resolving the nature of the Rosette HH1 jet facing strong UV dissipation",
Li J. Z. , "Is the emerging massive cluster NGC 2244 a twin cluster?", 2005, ApJ 625, 242
Li J. Z. & Smith M. D., "The newly hatched rich massive cluster in the ridge of the Rosette Molecular Cloud",
Li J. Z. & Smith M. D., “Discovery of multi-seeded multi-mode formation of embedded clusters in the Rosette Molecular Complex”
Li J. Z., Rector T. A., “The discovery of a disk-jet system directly exposed to strong ultraviolet fields in the Rosette Nebula”
Li J. Z., Wu C. H., Chen W. P., et al., "Strong Emission Line Stars in the Rosette Nebula"
Li J. Z., Ip W. H., Chen W. P., et al., "An Extraordinary Accretion Event detected on DF Tau", 2001, ApJ Letters
Li J. Z., Hu J. Y., Chen W. P., "New Discovery of WTTS candidates in High-Galactic Latitude Molecular Clouds"
Li J. Z., Hu J. Y., "Newly discovered weak-line T Tauri star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the Taurus-Auriga regio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