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樾

李維樾(?—1654)號蔭昌,晚年民素園老人。祖籍從福建遷入瑞安。弱冠時,與同里王祚昌同至仙岩虎溪書院習讀學《易經》。萬曆三十八年與林增志同學,對鄉邑前賢極為尊崇,曾作《漢安鄉候墓文》弔祭蔡敬則,此文被列為每歲朔月望日鄉紳奉祀致祭之祭文。萬曆四十三年(1615)中舉人。與林增志同纂《忠貞錄》,清乾隆年間被編入《四庫全書》,總纂官紀寫有《忠貞錄提要》一文為開篇:“臣等謹案忠貞錄三卷,附錄一卷,明李維樾增志同編,維樾字蔭昌,增志字可任,俱溫州瑞安人。是編為其同里卓敬而作……”

基本介紹

  • 本名:李維樾
  • 字號:號蔭昌
  • 去世時間:1654
  • 祖籍:從福建遷入瑞安
人物簡介,主要成就,

人物簡介

崇禎七年(1634年)授江浦令,維樾勸富戶輸糧賑荒,德政在民。九年(1636)張獻忠大軍破鳳陽,焚皇陵,轉戰江北各地。維樾事先固築城垣,修浚壕溝,訓練兵勇,加強防禦。張獻忠部將兵臨江浦城下,維樾率眾抗敵,迫其退兵,保護江浦安寧。次年張獻忠兵又至,占領六合、望江等地,但到江浦卻繞城而過。維樾在江浦任上八年多,敬重鄉賢,激勵後學,親臨授課,撰《格言纂要》、《瑞鳳堂講錄》等,並纂修《江浦縣誌》12卷,一時文風蔚起。十四年,擢升戶部給事中,督漕江北。因安徽連年兵荒,加上水旱並災,瘟疫迭發,府縣官員或稱病,逃亡,或被擄,自殺,衙署冊藉被毀。維樾上疏請求減免潛山、太和、宿州、望江、桐城、杯寧等漕糧賦稅。有“第接有司申文,淚盡腸摧,不忍再讀,督漕向誰督漕,改折向誰改折也”等語,文詞懇切。一載之間,秦議凡數十上,“言虜寇,言兵賦,言糾舉,皆言人所不敢言者。”聞朝延調史可法進京,維樾急秦《淮扶萬難更動疏》:
“可法時時措餉備兵,安民防賊,以保此重地。且土賊、海賊四境皆是,可法左衛陵京,右衛常鎮,通天下之咽喉,運天下之糧餉,握天下之安危。是朝延之重用可法,非專為漕糧,實為天下也;朝延之重視淮楊,非專為江北,實為天下也。設使更置不得其人,而上不熟習,下不信服,民失所賴,賊乘其虛,恐可法未登司馬之堂,而淮揚先已岌岌矣!”此疏分析當時形勢和時局,江淮地理要衝與朝延的安危之關係,述及史可法擁兵江淮,不宜更動的原因。
崇禎十五年李維樾又上《時事孔亟空言無補疏》,指出當時地方上報朝延的守、戰、餉、捷報等虛假。崇禎十七年持節赴衛輝府冊封潞簡王常淓。中途聞北京城破,崇禎自縊身亡,維樾含悲灑淚遂回故里。歸家月余,在沉痛彷徨中為“江夏郡瑞安白岩黃氏宗譜”作序。
這年五月福王宏光帝在南京繼位,維樾變賣田產傾資募兵勤王。在朝月《東南民力維艱疏》:“……只緣邇年,羽檄紛馳,無點金之術,民間箕斗悲泣鮮炊石之方,兼之作染鼎染頤,石壕呼夜,官日削則民日窮,民日窮則困日積,反裘自負危苕莫支,一旦獸號鳥驚,遂至不可收拾。”
不久,南京失守,唐王聿鍵在丁魁楚、瞿式耜、王化澄、李維樾等舊部擁戴下,於福州即帝位,維樾被授予大僕少卿。清順治三年(1646),維樾歸里,安頓家室,至澄頭置薄田,告誡兒孫務農事桑,絕仕途不作清吏。他借飛雲江濁浪與桐溪清流於澄頭匯合時,顯現的江水一邊清一邊濁的自然景象,作《觀潮示訓》:“潮消雲散仗周天,明月清風適自然。濁浪澄波同一水,課孫教子事桑田。”將楊衙里居處取名素園,自謂“素園老人”。從此修身長齋,與好友林增志皈依佛法。維樾卒後已是家徒四壁,林增志慷慨捐贈桐溪山的林家產業用作維樾墓地,為之營建墓陵,還將其父初惺之墓也遷至桐溪安葬。維樾墓地今尚在,面對今日桐溪水庫大壩。維樾的墓碑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尚在,文革時失蹤。銘文上方中有“明”字,豎排中間刻有“維樾李公號蔭昌字拙餘之墓”,右兩行小字:“都察院巡按,右僉部御史”,左下方僅寫“法幢謹書”。據後裔廿二世孫李鍇蓀生前回憶,李維樾墓曾在軍閥混戰至抗日戰爭期間,三次被盜。其故居已列為文保單位,位於今公園路,亦成“心蘭宛”一景觀。

主要成就

李維樾著作有《記錄存牘》、《諫垣秦議(林增志曾為之作序)》、《掖垣封事》、《折衝紀述》、《督漕行草》、《獨峰唱和》等,大都遺失,惟《諫坦秦議》有傳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