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珠妹

李珠妹,女,祖籍屏南縣芳院村。民國7年(1918年),生於前鳳林村。她母親因缺奶,把她送給楊永豹為童養媳。永豹死後,妻離子夭,李珠妹又被楊鄭根收養。鄭根家境困難,李珠妹8歲就裡外操勞,卻缺衣少食。苦難的童年磨就她倔強的性格,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民國22年,李珠妹被養父嫁給路下村林道喜為妻。丈夫租種地主的地,自己長年累月替富人家礱穀舂米,苦度時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珠妹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8年
人物事跡,人物簡介,

人物事跡

民國7年(1918年),生於前鳳林村。她母親因缺奶,把她送給楊永豹為童養媳。永豹死後,妻離子夭,李珠妹又被楊鄭根收養。鄭根家境困難,李珠妹8歲就裡外操勞,卻缺衣少食。苦難的童年磨就她倔強的性格,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民國22年,李珠妹被養父嫁給路下村林道喜為妻。丈夫租種地主的地,自己長年累月替富人家礱穀舂米,苦度時光。
新中國成立後,李珠妹翻身感十分強烈,上夜校學文化,入農會鬧土改,積極捐錢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她任路下民主婦女聯合會主任,率先參加農業互助組、農業初級合作社。
1955年,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李珠妹挺身而出,衝破“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思想阻力,一面向廣大婦女宣傳人民子弟兵與國民黨軍隊的本質區別,送子參軍保家衛國的光榮義務,一面決然讓18歲的長子紹傳應徵。她的模範行動一時傳為佳話。
1960年,在大隊黨支部的領導下,李珠妹組織200多名婦女投入建設“三八”水電站勞動,以勞動的成果體現婦女的力量,紀念婦女的節日。路下村破天荒地點上電燈,李珠妹與許多婦女出了大力。
1964年,開展“農業學大寨”,李珠妹帶領17名婦女積極分子,發出組織婦女耕山隊的倡議,立即得到縣、公社、大隊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隨後路下村“百女耕山隊”組成,李珠妹任隊長,帶領婦女開發茶園。
當開墾水尾山百畝茶園時,李珠妹帶領“百女耕山隊”隊員劈荊斬棘,墾荒造園。女耕山隊員剛走出家門上山開荒,白天勞動,晚上又得幹家務,已經疲憊不堪,社會上散布希么“婦女開荒,越種越荒”、“婦女出門,家破人亡”等流言蜚語,有的丈夫就不讓妻子再上山,有的本人畏難,隊伍動搖了。但李珠妹不氣餒,及時表彰好人好事,鼓舞士氣,走家串戶做細緻的思想工作。有一戶她就走訪七趟,直至說通思想。李珠妹率領一班人信心百倍,挖樹根,搬石頭,重活難活搶著乾。在老農的指導下,她們壘坡砌埂,墾荒造園,越乾越來勁。在與男社員的勞動競賽中,她們從不示弱,屢奪紅旗。經過半個多月的勞動,水尾山開發成整齊梯式茶園。
同年冬,李珠妹出席縣群英會,受到表彰。接著她帶領女耕山隊員又參加開發荒墳累累的花殿山。這時又有人說什麼“花殿山鬼滿山,婦女開荒生怪胎”。李珠妹不信邪,不信鬼,身先士卒,始終勞動在第一線。1965年,李珠妹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技術幹部的指導下,培育茶苗、栽種、施肥、治蟲,李珠妹帶領女耕山隊員都付出辛勤的勞動,400多畝茶園一派生機。1966年《中國婦女》雜誌還刊登了路下“百女耕山隊”的事跡。
到了茶葉開採的時候,李珠妹帶領一班人堅持採下不採上、采內不採外、采高不採低和留苗、留梢、留魚鱗葉的“三不採、三留”的嚴要求,為來年提高單位產量打下基礎。隨著茶葉產量的逐年增加,制茶任務落到婦女身上。李珠妹挑選組織一批女耕山隊員,經過40多個日日夜夜的實踐,逐步掌握了殺青、揉搓、烘焙一整套技術,制出優質茶。
1969年,李珠妹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榮幸地見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
1970年,李珠妹年逾半百,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由部隊轉業在上海玻璃廠工作的兒子匯迴路費要她前往上海休養,她慮及茶場生產大忙,沒有成行,堅持與女耕山隊員一道夜以繼日地採茶、制茶。
1974年,李珠妹出席省人民代表大會回來,患膽囊炎住縣醫院手術治療。愈後迴路下村,仍不輟茶山勞動。1975年,在閩侯地區開會時,舊病復發。她在治病期間,仍時常關心茶場生產。1980年底又患病,經醫治無效,於1981年11月15日去逝,享年63歲。

人物簡介

李珠妹,女,祖籍屏南縣芳院村。民國7年(1918年),生於前鳳林村。她母親因缺奶,把她送給楊永豹為童養媳。永豹死後,妻離子夭,李珠妹又被楊鄭根收養。鄭根家境困難,李珠妹8歲就裡外操勞,卻缺衣少食。苦難的童年磨就她倔強的性格,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民國22年,李珠妹被養父嫁給路下村林道喜為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