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珙(宋朝武狀元抗金將領李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珙(1085年~1126年),字溫之。出生於永福縣毛垌里古河鄉陂角村,即今永福縣堡里鄉甲浪屯東。從小聰明好學,發憤上進。縣試和鄉試都得到了功名,但是三次參加禮部會試均名落孫山。他是一個崇尚氣節的人,一時科名遭受挫折,並不能輕易打倒他。正值北宋末年,奸臣當道,內憂外患,不少有識之士都為國家前途命運擔憂,競相為國獻計獻策。於是,李珙毅然決定棄文習武。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他去參加武舉考試,終於狀元及第。

大觀年間(1107~1110年),廣西宜州一帶少數民族暴動,他奉命前往鎮壓,因功得以“補右職”。後來,又進策南丹州,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紛紛納款歸附,李珙因此晉升為武功大夫,也叫皇城使。雖然沒有具體的職掌,但這是一個迂轉的官階,是朝廷隨時可以委以重任的待命官。果然,到了宣和初年,劉花三率眾在福建、江西和廣東邊區一帶發動農民起義,聲勢浩大。朝廷慌了手腳,先是派遣淮西提點刑獄俞向帶兵前往福建路(治福州,大約相當於今福建全省)進行鎮壓,但收效甚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085年
  • 逝世日期:1126年
  • 職業:宋朝武狀元抗金將領
人物事跡,人物評價,

人物事跡

棄文習武,戎馬生涯
宣和二年(1120年)四月,劉花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勢力日益壯大,從江西的虔州(今贛南一帶)、吉州(今吉安一帶),一直打到廣東邊境。宋徽宗更加惶恐不安,命朝中大臣商議對策。於是增加江西、廣東權置武臣提點刑獄、路分都監各一員,李珙得以“除廣東路”,負責軍事指揮。同年六月,宋徽宗再督飭福建路、廣南東西兩路、江東路(今江蘇大部和安徽南部一帶)合力鎮壓。劉花三寡不敵眾,於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在廣東被李珙俘虜,隨即押解京師斬首。李珙立了頭功,因而擢升為忠州(今扶綏縣)刺史,後來出任融州(今融水)知州。不久又擔任邕州(今南寧)團練使,總制嶺南十二州兵馬,級別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
宣和末年,金太宗完顏晟發兵大舉侵犯汴京(今河南開封)。當時北宋王朝內廷空虛,兵微將寡,難以禦敵,於是宋徽宗以密封的蠟書號召天下,呼籲全國各地起兵勤王。李珙接到蠟書,深感焦慮,當即集中屬下官員商議:“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我們怎么能夠以道路遠為理由,而自守營盤不去救助呢?”經過合議,他決定招募三千人的敢死隊前往勤王。通判蔣炳文也義憤填膺,願意一同領兵參戰,無奈被提刑程大器阻攔。這樣一來,李珙只能獨自領軍北上。在忠君愛國心的驅使下,李珙不辭辛勞,跋山涉水,千里進軍,直抵湖南衡州(今湖南衡陽)一帶。這時數萬金兵在李珙進軍的路上進行堵截,而附近的州縣都閉門自守,李珙不但得不到援兵,而且連給養都成問題。在兵糧不繼的嚴峻形勢下,有人勸李珙退兵,但他救國心切,視死如歸,堅決不退兵。終因勢單力薄,孤立無援,與七萬金兵血戰數日後,全軍覆沒,李珙壯烈犧牲。臨死前,他作了一首《割袍詩》:“草間雖可活,丈夫誓不為。今為忠義死,作鬼也殺賊。”後來,他的壯舉報到了京城,朝廷甚為感動。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朝廷降詔,追贈李珙為“忠州防禦使”,並封他的一個兒子為官(一說封其子10人為官),旌表其一門為“忠義”,立為鄉賢而世代加以崇祀。南宋紹興二年正月,宋高宗趙構降詔,旌表李珙之忠義,賜諡號“忠州防禦使”,詔令嶺南各地建李珙祠以享千秋之祀。
屍還故里,後人景仰
李珙千里勤王、英勇殉國的壯舉,不乏後人讚頌。清代嘉慶年間,永福縣舉人章世治在《忠州防禦刺史李公》詩中寫道:
南渡羽書急,勤王望救援。將軍壯義勇,佩劍效棘門。
一戰驚虜膽,金人為我奔。河北賊方盛,再戰風塵昏。
天意難恢復,誓不與賊存。此身許報國,生死安足論。
志氣同宗岳,鳳山俎豆尊。奇哉公之忠,不可學而能。
馬潭留事跡,河嶽吊忠魂。茫茫千載後,大節有誰敦?
這首詩慷慨激昂,氣勢恢宏,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李珙忠君報國的大無畏精神。
據《永福縣誌》記載,李珙防禦使之墓在羅記村,這是李珙的家鄉永福縣毛崗古河管轄的地方。當年李珙戰死在湖南衡陽,千里迢迢,怎能夠把他的屍骨運回來安葬呢?縣誌說,相傳是戰馬馱負李珙的屍體回來的。當時“狐蟻擁土成墳,戰馬悲鳴石上躍潭而死”,還說“石上馬膝雙痕尚在,因名潭為馬潭”。顯然,這種說法帶有相當濃厚的傳奇色彩,可信度不高。因為即使當時李珙戰死,有志之士將他的屍體用馬運載回來,但千里行程,曠日持久,如何防止屍體腐爛,確是一個大問題。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後人景仰李珙的忠義殉國,偽托戰馬千里馱屍而還。

人物評價

李珙千里勤王、英勇殉國的壯舉傳到故鄉後,鄉人欽佩不已,將其尊為抗金的民族英雄,並在古河鎮(以前堡里鄉政府所在地)建造了一座占地4畝多的李王廟。廟宇宏偉壯觀,側殿設有李珙神像,神像前有求台,前來祭拜的人川流不息,香火一直非常旺。鄉民還自發組織紀念李珙的“李王出遊”大型祭祀活動,成為永福獨具傳統特色的崇祀先賢的民俗。可惜文革年間廟宇被搗毀,本世紀初當地百姓才又在堡里鄉新建了一座小廟作為對李珙的紀念,但是廟宇相當小,不過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民眾去燒香祭拜。
總的來說,雖然李珙的功績不及北宋有名的岳飛、韓世忠、張浚、劉琦四大抗金名將,儘管他也參與鎮壓過多次農民起義,但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分析,說李珙是一個忠勇赴國難的愛國將領,並不過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