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壩

李漁壩

李漁壩位於浙江金華蘭谿市永昌街道夏李村西約800米,壩長9.7米,寬1.6米,高3米,用紅條石砌築而成,設計精製而巧妙,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戲劇家李漁親自設計和督工建造,至今仍在發揮灌溉功能的水利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漁壩
  • 年代:清
  • 性質: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位置:永昌街道夏李村西約800米
簡介,工程建設,文物保護,

簡介

李漁壩原名石坪壩,由李漁親自設計和督工建造,壩長9.7米,寬1.6米,高3米,用紅條石砌築而成,設計精製而巧妙。逢旱時,流水全部從左渠繞伊山而過,滋潤著大片農田;逢雨季,多餘的水會從弧形溢水口奔瀉而出,自高而低的跌落水幕勢如瀑布,聲如雷鳴,成一大景觀。
此壩還有一特別之處,就在壩體底部,從外看,有一邊長約60厘米的方孔,從壩體外側一直延伸到壩體內側,呈一定坡度,孔下方邊線與上遊河底平,內口覆蓋有一塊方石。構築之初,大家對李漁的這個設計大為不解,原來以往堰壩不設此孔,時間一長,河道便淤泥堆積,河床也隨之抬高,大水一來,堰壩就易沖毀。如今有了這開關自如的方孔,在大雨不止、河床泥沙淤積之時,打開方石便可排淤;灌溉之時,蓋上方石,壩內水位隨之升高,溢過壩左側的引水渠,依山越野,流向周邊農田。

工程建設

當年“府庠生”(相當於高中畢業)李漁因逢戰亂,赴杭“高考”途中遇到“車匪路霸”,他隨身財物全被搶,自此仕途之路便與他再也無緣。李漁遂歸故里,過起了怡然自得的“識字農”生活。當時村里數他文化程度最高,跟當地官員又熟,他被推為“祠堂總理”(相當於村主任)。從1646年9月回鄉到1649年離開夏李赴杭州創業的三年間,“村主任”李漁從倡修水利、推行村級財務公開、村莊規劃整治和開發鄉村游等幾方面入手,志存鄉野,精心構築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三年里,李漁率村民改建或新建石坪壩等四處堰壩,把村莊周圍的兩條河渠全部打通,又新開鑿了伊坑等三條堰坑溝渠總計3公里,不但使上千畝易旱的黃土丘陵地形成“自流灌溉”,而且也解決了村民飲用水不便的問題,受益至今。李漁壩即為其中的一項水利工程。

文物保護

李漁壩被公布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清
公布時間:1981年4月13日
李漁(1611-1680),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作家、戲曲理論家。著有《閒情寄偶》、《比目魚》、《風箏誤》。李漁壩原名石坪壩,系李漁在家鄉擔任“祠堂總理”時設計創建。壩長9.7,寬1.6為,高3米。用紅條石砌築,壩底設一石孔,平時用木板密封,壩內淤泥過多,可開壩孔清淤。現仍作灌溉用。
李漁壩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