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植華

李植華

李植華(1906-1930),字立卿,廣西岑溪人,1906年生於廣西岑溪縣歸義鄉(現岑溪市歸義鎮)金雞村一個農民家庭。年少時,先後入讀歸義高等國小、岑溪中學,18歲畢業於岑溪中學第四班。1924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1925年9月從黃埔軍校轉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5屆學習。李植華是大革命時期廣西蒼梧縣、岑溪縣農民運動領導人鳳山縣蘇維埃政權的創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植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現廣西岑溪市歸義鎮金雞村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30
  • 職業:民族革命者
  • 畢業院校:岑溪中學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大革命時期廣西蒼梧、岑溪農民運動領導人鳳山縣蘇維埃政權創建人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1925年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12月,受中共廣東區委派遣,回廣西開展農民運動,後又跨黨加入國民黨,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和廣西省農民部特派員。畢業後,中共兩廣區委通過國民黨中央農民部派他和林培斌等六人,來到梧州開展農運工作。
1926年春,李植華在岑溪縣城與縣內進步人士在縣城的閱報樓組織成立了“岑溪縣農民運動宣講所”。同年3月,赴南寧擔任廣西農講所教官。8月,國民黨中央農民部把“中央農民部特派員駐梧辦事處”交由廣西省農民部領導,改名為“廣西省農民部東路辦事處”,11月正式成立“廣西省農民部蒼梧道辦事處”,林培斌任主任(兼任廣西省農民部秘書),廣西省農民部委任李植華為駐蒼梧縣特派員,領導蒼梧縣的農民運動。下轄蒼梧、岑溪、容縣、藤縣、平南、信都、懷集、桂平、武宣、貴縣、興業、玉林、北流、陸川、博白十五個縣。
1927年2月,任岑溪縣農民協會辦事處主任,在蒼梧、岑溪等地發動民眾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家鄉積極發展農民協會,擴大農民自衛軍,深入山區開展游擊鬥爭。同年9月,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與敵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
1929年7月,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時,獲釋出獄,並被委任為鳳山縣縣長。到鳳山後,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建立蘇維埃政權,並當選為蘇維埃政府主席。1930年初,在鳳山縣康里村與反動民團作戰時英勇犧牲。

人物事跡

1926年夏,李植華發動梧州市郊農民3000人進城示威遊行,迫使梧州商埠局停止向市郊農民徵收“糞溺捐”。
1927年初,岑溪縣民團總局局長梁瑞階、土豪陳理卿策動全縣豪紳阻撓國民黨岑溪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李植華針鋒相對,先是印發《告岑溪民眾書》,揭露梁瑞階的陰謀,然後組織1400多人的農民自衛軍,浩浩蕩蕩開進岑溪縣城,向梁瑞階之流抗議示威,終於使大會得以順利召開,李植華在會上作了《農民運動的報告》,大會通過了有關農民運動的《十項提案》。貪贓枉法的梁瑞階與縣知事黃慶瀚被撤職查辦,李植華被推選為國民黨岑溪縣黨部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長。
經過開展宣傳發動工作,至1927年4月,全縣成立區農協會5個,鄉農協會83個,會員8000多人(戶),還有農民自衛軍2000多人。廣大農民在農協會的組織領導下,同官僚地主、土豪劣紳作堅決鬥爭,實行“二五”減租,要求免除苛捐雜稅,岑溪縣農民運動蓬勃發展起來,岑溪縣成為廣西農民運動發展較快的縣份之一。
兩次領導農民鬥爭勝利,李植華聲名鵲起,因而被選為廣西農民代表,參加1927年4月在武漢召開的全國農民代表大會。適值蔣介石背叛革命,破壞國共合作,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搜捕、屠殺共產黨人,李植華被迫回到岑溪,繼續在岑溪開展以減租減息、組織農協為內容的農運工作。李植華的革命行動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仇恨,1927年9月新桂系政府將他逮捕,投入南寧監獄監禁兩年。
1929年初,蔣介石與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集團爆發了戰爭,李、白被迫離桂出走,李明瑞俞作柏開始主持廣西政務。同年7月,中共中央派鄧小平張雲逸等黨員幹部來桂工作。在共產黨的策動下,俞、李釋放了在四一二政變後“清黨”被捕的政治犯,李植華獲釋出獄。8月,廣西省農民代表大會在南寧召開,會後,俞、李根據中共的推薦,委任李植華為鳳山縣縣長。
1929年10月,李植華率兵由百色赴鳳山縣城就職。但未到縣城,即遭鳳山民團武裝襲擊,他只得率隊撤回凌雲縣平樂區。
李植華在平樂區整編、訓練農民自衛軍,恢復建立農民協會,一面作攻打鳳山縣城的準備,一面與當地中共黨組織領導人黃伯堯一起清算當地的土豪劣紳,沒收其財產分給窮人,發動農民起來參加革命。
1929年11月,東蘭縣農民武裝的領導人、中共黨員韋拔群制定聯合東蘭、鳳山兩縣農民武裝,攻打鳳山縣城的計畫。12月8日,戰鬥打響,李植華、黃伯堯率領的平樂農軍,鳳山農協主任廖源芳指揮的長里區農軍,黃松堅黃文通指揮的本農、中區與下三區(盤陽、鳳凰、賜福)農民三路圍攻鳳山縣城。鳳山民團副司令龍達尊棄城而逃,農民攻占了鳳山縣城,李植華正式就任鳳山縣縣長。
幾天后,李植華在縣城召開千人民眾大會,宣布就任鳳山縣長——這是鳳山第一個由共產黨人擔任的紅色縣長。同時宣布恢復鳳山縣農民協會,李植華親自擔任縣農會主席。隨即著手開展鞏固革命政權等各項工作,至此,積極發動民眾組織農會,使到鳳山全縣各級農民協會組織得到了全面恢復,農民運動進一步發展壯大,又動員農民民眾參加農軍,成立農民赤衛隊,擴大了革命武裝隊伍,為右江革命根據地和紅七軍的建立準備條件。在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百色起義後,他被選為鳳山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兼任紅七軍某營營長。
李植華主政鳳山後,一是建立、擴大黨組織,吸收盧經文、黃顯球等人入黨,並於1929年12月,在縣城成立中共城治支部;二是擴編革命武裝,清算反動勢力。為此,他建立了警備隊,並把農民軍整編為3個連。李植華依靠這支武裝,清剿敵人龍達尊、龍顯才、龍顯甲、龍達淵、班尚茂、班尚勛以及五縣聯防司令黃崑山率領的五縣民團武裝。在李植華的領導下,鳳山縣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革命運動的發展,激起了敵人的仇恨和瘋狂反撲。1930年1月,龍達尊、包太豐等人率民團武裝200多人攻占康里村。李植華聞訊後,一方面向廖源芳率領的紅七軍第三縱隊求援,一方面親率180名農軍向康里村進發。李植華到達喬音巴平屯後,決定三路圍攻康里村。1月13日,三路農民開始猛攻康里村,李植華身先士卒,率隊沖向敵人,不幸中彈,次日,在送往百色治療的途中因傷勢惡化而犧牲,終年24歲。在他犧牲後,前委召開了有300多人參加的追悼大會,把他初埋葬於巴馬盤陽屯,1964年巴馬縣民政局將他移葬於巴馬烈士紀念碑背後山坡。
1985年岑溪市歸義鎮金雞村委在金雞村建造李植華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在館內陳列烈士的遺像、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