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揚(愛國民主人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明揚,是中國常見人名,本詞條收錄有愛國民主人士地、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明揚
  • 外文名:Li Mingy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蕭縣
  • 出生日期:1891年
投身革命,討袁護國,舉旗抗日,聯共中立,誓死不降,起義和新生,

投身革命

李明揚,字師廣,江蘇蕭縣李石林村(今隸屬安徽省)人。他生於1891年正月十九,1907年進入江蘇陸軍國小。同年,受辛亥革命影響,崇尚孫中山“三民主義”、立志投身報國的他毅然奔赴湖北參加革命,被派往九江,進入海軍艦艇見習。因表現突出頗具軍事指揮才能,又被推薦調任安徽都督府參謀,隨後調任援鄂北伐第2軍總部(總司令為李烈鈞)直屬機關炮大隊長。民國元年晉升為江西陸軍步兵第10團團長兼任湖口要塞司令。

討袁護國

1912年,袁世凱盜竊革命成果,復辟稱帝。李明揚與李烈鈞發動湖口戰役,打響了反袁復辟的第一槍。討袁失敗後,他先後赴日本大森浩然學社和德國柏林大學研習軍事。1916年回國後,先在廣西梧州參加討袁活動,且擔任了護國第2軍少將高級參謀、建國贛軍司令、國民革命軍第3軍第9師副師長兼26團團長、東路軍先遺司令官、31軍副軍長、17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等職。後由時任江蘇省主席的顧祝同保薦,他任省政府委員兼保全處處長。1936年,韓德勤在廬山會議上大肆攻擊李明揚,他被迫下台暫時退出軍政界,在上海辦起了“人和”藥廠。

舉旗抗日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他抱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棄商從軍,出任第五戰區(徐州)游擊司令總指揮兼江蘇省第九行政區督察專員,與當地保全旅共同抗日。其間,他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台兒莊戰役,後由李宗仁(戰區司令長官)委任蘇北第四游擊區指揮官。他率部輾轉淮陰等地後,選擇駐紮泰州,在西山寺設總指揮部,李長江、張翼為副總指揮。在泰期間,他住在陳家橋西凌宅大院內。1939年,由於他人氣旺、號召力大,他的隊伍迅速擴大為七個縱隊,三萬多人槍。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再次援手,將李部改編為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李明揚仍任總指揮整訓部隊。泰州成為抗日的一方熱土,淪陷區的愛國人士,進步青年紛紛投奔泰州參加抗日。一時間,泰州的軍隊練兵熱烈,宣傳抗日、保家衛國的報紙雜誌也紛紛出版,泰州地區的抗日激情傳遍大江南北,聲名遠揚,不少自發抗日的小股部隊慕名投奔李明揚。

聯共中立

“陳毅三進泰州城”,早已成為我黨統戰工作的光輝典範,也為新四軍東進抗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作為中間派的李明揚部系國民黨的雜牌軍,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與新四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陳毅將軍與其會商團結抗日事宜後,他即命人調撥步槍200支、子彈若干發,還有布匹、毛巾、牙刷等軍需物資送給新四軍,以表抗日的誠意。在事關新四軍生死存亡的黃橋決戰中,他嚴守中立,其轄下緊鄰黃橋的四個團始終未參加頑軍的“剿匪”行動,使新四軍大獲全勝,一舉殲敵1.1萬餘人,軍長李守維潰逃時淹死在河裡,旅長翁達絕望自殺。陳毅在回憶整個戰況時深有感慨地說:黃橋決戰,如果李明揚動一動,咱們就要喝長江水,就要被消滅。他強調指出,最後我們在蘇北打敗韓德勤,在蘇北突破,就取決於李明揚、陳泰運對我們的態度,也取決於我們對他們的態度。李明揚“親共”與陳毅交往不避嫌疑,不懼韓德勤打擊報復。陳毅等人到泰州談判時,他在城內公開張貼“歡迎四將軍”的大幅標語,以表對陳毅的誠意;他過60歲生日時,新四軍前來送壽禮,他派出儀仗隊隆重歡迎。他專程趕到江都吳橋新四軍的駐地,學習新四軍從嚴治軍、公平買賣的好作風,還請求陳毅選派一批政工幹部幫助他的部隊培訓政工人員,提高政治素質。

誓死不降

泰州是里下河的門戶,是蘇北物資集散地。日寇對泰州垂涎已久,但懾於李明揚部駐防不敢貿然行動。揚州、泰興等地淪陷後,日偽勾結派江蘇省偽省長繆斌與李明揚、李長江接觸,用威逼利誘的手段多次勸降。李明揚只要答應投降便委以高官,泰州也免遭塗炭。同時,日機先後4次轟炸泰州及朱莊、港口等地,李明揚不畏日寇的侵辱,始終不當臭名昭著的“忠義救國軍”。從1939年到1941年,由於李明揚部扼守住泰州,使南至長江邊,北到港口,東自海安曲塘,西達江都宜陵的區域內,百姓安居樂業、商業繁榮,秩序井然。泰州成為抗戰以來江北的一塊福地,受到社會各界的稱讚,但李明揚卻成為日寇的眼中釘、肉中刺。
1941年春節後,迫於敵強我弱的形勢,二李分道揚鑣:李長江宣布易幟投降敵寇留守泰州。李明揚率侍從室、參謀處、副官處等願隨其下鄉游擊者和電台報務人員99人,乘船到下河葉甸、邊城一帶,總部設於葉甸。陳中柱率4縱隊、丁作彬率教導隊隨後趕往葉甸,還有邱立祺率縣保全團和其他不甘當亡國奴的官兵,也陸續集中在下河。同年3月,日偽軍集中2000人的兵力掃蕩里下河,企圖一舉殲滅李明揚為首的抗日力量。陳中柱的4縱在坂輪蚌蜒河堤與日寇發生激戰,戰況慘烈,日寇傷亡達200人,4縱傷亡約600人。戰鬥中,陳中柱率先殺敵,身中數槍壯烈犧牲。
抗戰期間,李明揚“不修”邊幅,“蓄鬚明志”,只等戰爭勝利才打算容貌一新。可惜,1945年5月距抗戰勝利不足3個月,日寇調集千餘人突然包圍了他駐紮的唐家甸村,手持留著長須的照片四處搜捕李明揚。27日夜裡,他被俘後輾轉囚禁於上海國際飯店旁的一座日軍特務機關的樓上。任憑日寇怎樣勸降,他堅貞不屈、旗幟鮮明地不當漢奸,連日本人也不得不豎起大拇指誇他是“中國人的這個!”抗戰勝利後他又一次棄政從商。

起義和新生

民國38 年春,蔣介石隱退,李宗仁任代總統。是年夏,李明揚應召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他熱切盼望當局能以民心為依歸,停止內戰,以免生靈塗炭。後奉李宗仁之命,赴蘇北就近與解放軍商談和平事宜。過江後,先到揚州見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粟裕,又到淮陰第三野戰軍司令部見到了陳毅司令員。陳毅立即電告毛澤東。毛澤東回電說:“歡迎李明揚,來我處亦可,留在你那裡也可。”後李明揚見和平無望,終於起義。9 月,他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政協江蘇省第一屆委員會副主席、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兼農林廳長、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及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團結委員會委員等職。他關心台灣回歸祖國,並為此竭盡全力。 1978 年11 月,李明揚突發腦血栓症住進醫院,因年事已高,治療無效,於11 月17日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