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徹

李明徹

李明徹(1751年——1832年)字大綱,又字飛雲,號青來,廣東番禺人。清朝道士、學者。其自幼聰慧,過目成誦,被人們視為日後的棟樑之才。是“在近現代歷史上,廣州道教界在社會上最有名望”的人之一,入選109名嶺南先賢之一。其著作《圜天圖說》、《圜天圖說續編》,《清史稿》和《廣東通志》的“藝文”有記載,並被全文收入《藏外道書》及《四庫未收書輯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明徹
  • 別名:字大綱,又字飛雲,號青來
  • 國籍:中國(清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番禺
  • 出生日期:1751年
  • 逝世日期:1832年
  • 職業:地理學家
  • 代表作品:《寰天圖說》、《圜天圖說續編》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地圖學成就,道教成就,出版著作,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李明徹自幼聰慧,過目成誦,被人們視為日後的棟樑之才。但李明徹並不熱衷功名,而喜歡與出家人交往。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前往羅浮山沖虛觀拜師入道,刻苦鑽研道學,孜孜不倦,功詣深厚。希望出家為道士,得到名師指點。但他並沒有遇到合適的人,只得拜道士衣冠而回。後來有傳言許真君在南昌龍沙出現,天下文人、道士都去觀看。李明徹也去了龍沙,結果失望而歸。回到故鄉後,他便終日學習道法,並研究天文。少年時曾入道觀當道士,其間,除受教於道教學說外,還攻讀了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成年後,又對已傳入國內的西方科學知識產生興趣,曾赴澳門向外國傳教士學習觀察天象推算地理測繪法和三角幾何學。自此,他與天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明徹精通天文、地理,還擅長繪畫,除國畫之外,他對當時鮮為人知的西洋油畫也很在行。為了餬口,李明徹常將洋畫出賣,小有名氣。在他三十多歲的時候,兩廣總督打算以洋畫進貢朝廷,四處訪求畫家,大家都推薦李明徹。李明徹不負眾望完成了使命,還隨貢船來到京師,拜訪了欽天監,得到欽天監官員的傳授,學問大進。回到廣東後,因澳門為外國人士會集之處,通曉翻譯的人多,李明徹又來到澳門與歐洲人研究天文、地理,後來根據自己長期的觀測、收集和研究所積累的資料,執筆寫成了中國天文歷史上極其珍貴的《圜天圖說》三卷、續編兩卷。全書論述了對太陽系星球位置及對日蝕、月蝕成因、地球晝夜節氣變化的測定之法,並對自然現象作了探討。這是一部廣東地區最早撰成的關於天文學的著作,揉合了中西方天文學的精粹。由於其資料翔實、論述精確,該書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天文學的一部有較大影響的著作。
某日,廣東督糧道盧元偉的表親江西貢生黃一桂來到廣東,因生性好靜,寄居在龍王廟。月夜,黃一桂坐在殿廊下乘涼,指著天上的星星談論,眾人都很嘆服,只有李明徹不說話。黃一桂來到李明徹居室,見他桌上沒有他物,只有《幾何篇》一冊。於是二人談天論地,夜深不停。對於李明徹的知識淵博,黃一桂非常震驚,他把《圜天圖說》推薦給了盧元偉。當時兩廣總督阮元正主持編寫《廣東通志》,認為古人的方誌不叫“志”,而叫“圖經”,所以繪圖特別重要,可惜沒有合適的繪圖人選。盧元偉便把《圜天圖說》進呈給阮元。阮元看完後,認為李明徹是張寶、傅仁均之後唯一一位懂天文的出家人。他打破今人不入史的傳統,將《圜天圖說》破格收入《廣東通志》藝文略,並請李明徹主持編寫了記敘全省地理形態的《廣東通志·輿地略》,參加編纂“輿地略”部分;親自為《寰天圖說》作序題簽,使之刊行於世。
1819年(嘉慶二個四年),李明徹結茅漱珠崗(廣州市海珠區五鳳村),此處近覽珠江,遠眺雲山,景色迷人,楊孚、崔與之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此設帳講學。
1824年(道光四年),在撰修《廣東通志》的過程中,李明徹決定在此建修建道觀,苦於資金不足,阮元聞訊後,親自為之發起募捐,一時各府州縣商紳都熱心資助,募得白銀數萬兩。加上明徹歷年所積累的筆墨稿酬,共得七千六百餘兩白銀,開始了純陽觀的鼎建工程。為表達與明徹的深厚友誼,阮元為宮觀題字多處。純陽觀自1826年開始修建。《南海百詠續編》記載了一件趣事:純陽觀在破土動工時,發現幾棵百年茯苓,李明徹服用後,年八十神氣不衰。觀內的朝斗台,是李明徹夜觀天象的地方,為廣州地區現存最古的觀象台。純陽觀為廣州市區兩大道觀之一,當地有“北有三元宮,南有純陽觀”之說。純陽觀現有道士9人,屬全真龍門派。全觀道士無不認為李明徹是純陽觀的驕傲,而他的作品被稱為“鎮觀之寶”。
1824年(道光四年),廣東米貴。李明徹向總督阮元進言,洋米比當地米便宜一半,不如進口洋米。但是洋人以中國稅重推辭。阮元於是上書奏請,免除了洋米進口之稅。廣東免除了米貴之苦,一時官民稱道。
1826年(道光六年),南方出現彗星,流言四起。阮元懷疑廣東將有戰爭,李明徹則認為將有旱災。阮元打算找道士設壇祈雨,但身為道士的李明徹卻認為“祈禱沒有用,應當為旱災做準備。”同年秋天廣東果然發生大旱,因為準備充分、洋米大量進口,米價平穩,廣東成功渡過旱災。廣東名士陳伯陶稱讚李明徹“仁者之言”,“有道之士”。
1829年(道光九年),他主持籌建的廣州純陽道觀(位於今廣州河南漱珠崗)竣工後,他以此地作為天文觀測台,繼續從事研究星際與修道養息。
李明徹生性淡遠,不妄交,沒有宣傳講授其天文之學。世人只知明徹善畫,不知其懂天文。1832年(道光十二年),李明徹在廣州病逝,享年81歲。始葬於三元里松柏崗,後來為了紀念他對天文學的貢獻,1850年(道光三十年)遷葬漱珠崗。經百餘年風雨,現除阮書“頤雲壇”石刻仍保留外,其他書跡已蕩然無存。今懸於大殿的“純陽殿”額,則是香港圓玄學院在1989年大殿開光典禮時贈送的。

主要成就

地圖學成就

李明徹所著地圖,流傳下來的有兩部分,分布在《圜天圖說》和《廣東通志》中。《圜天圖說》有地圖21幅,包括地球正背兩面全圖、大清一統全圖及盛京、直隸、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18省地圖。其中最有名的是地球正、背兩面全圖,也就是東、西兩半球圖。經分析確定,這兩幅圖採用Lambert投影。直至今天,繪製東、西半球圖,仍有用Lambert投影的。各國重要地方有文字標示及說明。地圖用虛線繪出部分航海路線,用雙直線繪出黃道並標明二十四節氣。地圖繪製達到較高的水準,被姚瑩收錄在《康紀行》中。各省地圖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起始經線,向東為東一、東二……向西為西一、西二……每一格為半度,每一度兩格。各圖方向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但根據實際情況又有豎排、橫排之分。李明徹懂得運用不同的比例尺來編制地圖,用他自己的話叫“格眼大小不一”。李明徹採用梯形投影繪製中國分省圖,在清朝當時繪製理論上是非常先進的。
在《廣東通志》中,李明徹繪製疆域圖和海防圖。疆域圖共106幅,包括省圖1幅,府、直隸州、廳圖16幅,散州縣圖89幅。每介紹一個地方,先以文字介紹,再繪製地圖,最後再以文字解釋。“圖則作繪之名,經則載言之別。“”圖中書以方格,總圖經緯每度一格,府圖直隸州圖經緯每度二格,縣圖經緯每度十格。”經核實,廳、散州圖經緯也每度十格。可見李明徹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比例尺。李明徹在《圖說》和《通志》中的地圖,均為天上一度,地上二百五十里,沿用了傳統的天文小尺。
海防長圖一幅,在當時具有極高的軍事實用價值,至今仍是了解鴉片戰爭前夕廣東海防的重要史料。海防略後附有澳門圖一幅,通過對比發現比郝玉麟版《廣東通志》中的澳門圖更為精確。阮元版《廣東通志》為學術界所推崇,而阮元本人尤以繪圖為豪。李明徹的《通志》地圖,有三個顯著特點。其一,以經緯網繪圖,這在當時非常少見;其二,以往地方志未繪製縣級地圖,宋朝王中行等人的著作《廣州圖經》已失傳,而《通志》一縣一州為一圖,又有海防長圖,非常清楚;其三,李明徹修志,注重實地考察,漱珠崗就是明徹在考察中所得。自明末利馬竇以來,地球說傳入中國。地球說雖在民間逐漸推廣,但直到乾隆、嘉慶年間,仍未進入“權力中樞和知識階層的視野”。 官方文獻中,仍稱“大地東西七萬二千里,南北如之。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環。其源邊濱海而居者,是謂之裔,海外中國亦謂之裔。裔之為言邊也。”
康熙乾隆年間,曾組織大規模的實地測量,繪製《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卓有成就。但“更令人遺憾的是,耗費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繪製成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圖,卻沒有能發揮它們本該起的作用。當它們被獻給皇帝以後,就基本上與塵世絕緣了,以至早已不知所終。銅版、木版印刷的地圖數量也極少,只有為數不多的王公貴族和大臣才有幸獲得賞賜。”
西方地圖學知識傳入後,中國的地圖繪製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傳統繪製法,以“計里畫方”法(方里網法)為主;第二種是西方經緯網法;第三種是雙重格線法。三種方法中,經緯製圖法理論上最先進,實踐中最優越。它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投影方式來滿足不同的製圖需要。經緯網法在大比例尺地圖中,經緯直線正交,可“以方計里”,具有實用性。如《通志》所說,“布格雖殊,而積分求度,按度計里,其致一也。”
邱新立說:“明末清初西方製圖學傳入中國以後,少數志書地圖也有加繪經線和標示緯度的。但一直到清末,除個別志書外(如章學誠《湖北通志》、謝啟昆《廣西通志》),絕大部分志書地圖仍然沿用以前的繪製方法。”

道教成就

李明徹是“在近現代歷史上,廣州道教界在社會上最有名望”的人,入選109名嶺南先賢之一。但由於種種原因,李明徹的科學成就,特別是地圖學方面的成就,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陳伯陶為其作傳時頗不平,說:“《續疇人傳三編》連閨中婦女都蒐集,而惟獨沒有李明徹。”冼王清進一步說:“難道我們廣東地處海垂,中原看不到我們的書嗎?”
李明徹作為一名道士,有如此深厚的科學修養,取得如此大的科學成就,真是難能可貴。同時他的人品也受到時人的讚譽。有詩云:“高人廟貌香菸繞,道士星圖翰墨芬。” 道士學者李明徹 。

出版著作

李明徹的《寰天圖說》於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出版。該書收錄了他對地球星辰雷雨潮汐天體及自然現象的論述,並附有順天(今北京)、江寧(今南京)、蘇州等16個日出日落和一24個節令時刻的測定記錄。還有全國地圖和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大部分地區當時的分省地圖。因此得到時任兩廣總督阮元的賞識,特準將《寰天圖說》著錄於《廣東通志·藝文略》,並邀請他擔任《廣東通志·輿地略》主編,編繪全省詳圖。
1823年(道光三年)《廣東通志》成書出版,《輿地略》也備受稱讚。
李明徹的著作《圜天圖說》、《圜天圖說續編》、《清史稿》和《廣東通志》的“藝文”有記載,並被全文收入《藏外道書》及《四庫未收書輯刊》。他還著有《圖說》三卷,刊於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由阮元題名;《續編》二卷,刊於1821年(道光元年);《道德經注》二卷、《黃庭經注》一卷、《證道書》一卷、《修真詩歌》三卷。此外,李明徹還為《廣東通志》繪圖。

人物評價

李明徹的地圖學成就,已處於當時中國的先進水平。他的天文學理論是中西方文化妥協的產物,而地圖學成就真正擺脫了中國落後的傳統思想束縛。所以說,李明徹雖以天文學聞名,實際上他的地圖學成就高於天文學成就。
李明徹是嶺南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深厚的道教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了世人的稱頌,也成就了晚清廣州道教的興盛,他堪稱清朝中期廣州道壇一顆璀璨明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