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拐樓火神廟

李拐樓火神廟

李拐樓火神廟(原名玉皇閣)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現有石碑為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因字跡模糊,具體年月不詳。

火神廟香火鼎盛,是方圓幾十里有名的廟宇。據說玉皇閣建築雄偉,九曲迴廊,廟門前有石獅把守,石獅雕刻的十分精緻,活靈活現;廟宇有僧人住持,每到年關、清明、中秋等節日及初一、十五,廟前廣場上人山人海,燒香許願的、拜神祈福的絡繹不絕。

火神廟現位於安徽省碭山縣西南門鎮李拐樓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拐樓火神廟
  • 李拐樓火神廟:李拐樓火神廟
  • 玉皇閣:玉皇閣
  • 廟宇重建:廟宇重建
  • 香火旺盛:香火旺盛
火神廟發展歷史
圖一圖一
圖二圖二
圖三圖三
圖四圖四
圖五圖五
圖六圖六
李拐樓火神廟(原名玉皇閣)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現有石碑為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因字跡模糊,具體年月不詳。
1855年, 黃河以蘭考決口改道,往東北方向經山入海(原是經徐州往東南入海),就在那次決口,淹沒了玉皇閣,大水過後,李樓及附近村民自發的捐款捐重建廟。新廟宇建好之後,因原廟宇是被水淹沒的,當時的文人及村民,根據水火相剋的原理,給新廟宇命名為火神廟。廟宇分東西兩院,東院正殿中間供奉有火神爺,東西配殿供有財神、土地、灶王等七尊神像;西殿為住持、僧人日常生活之住處。重修過的廟宇依香火旺盛,十分靈驗。據說74年前汪黑樓村虎得病醫治不好,被母親送到火神廟放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再去看時,,孩子一正常,不治自愈,遂急抱回家中,此後每逢初一、十五,母親都帶著他到廟上進香。
1948年,碭山解放,人民政府為了發展本村教育事業,而再當時條件下,決定在火神廟原址籌建“火神廟國小”,把原來的神像等統統移除。火神廟國小是一所鄉村院校,東院1-3年級,西院4-6年級,學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周圍二十幾個村莊的孩子都在該校上學,由於教育質量高,時任文教局長杜樹基,在全縣教育會議上甚至提出了“學八里井,趕火神廟”的口號,由此可知當時的教育質量有多高。
到了1962年,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剛剛過去,師生體質都很差,加之楊廟村大隊部設在楊廟,老師們有事到大隊還要走一段距離,大家感覺不方便,便在校長戴雨恩,教導主任楊勤修的竭力鼓動下,搞起了搬校運動,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扒廟拆牆行動開始了。在拐樓村民的力爭下,除了正殿和西院的西廂房留下外,其餘的被統統扒光拆光,磚石由老師帶領學生們運到楊廟村,建起了新教室,留 的房子被拐樓村東隊做了養牛室及倉庫。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正殿及西廂房也被村民分了,各自扒光拆光。至此,火神廟徹底的,有其名無其實了。
由於原廟基很高,分得其地的村民在此取土建房,由此形成了現在的廟台不再是高出平地一米多的高台,而是幾處深坑。據村民傳言,雷莊村民曹銀昌把廟上的一個石獅拉回家,不就便得了一場大病,於是便又把石獅還回廟上,沒幾日,大病不治自愈,所以近兩年來重建廟宇的呼聲日高。
2016年,拐樓村民又捐款重建了火神廟(在原址),不過當地村民財力有限,在原址建了一間瓦房,使信仰有所寄託,不過規模太小,與當年的火神廟不可同日而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