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迪

號晦齋、紫溪翁。諡號文元。朝鮮朝哲學家、辭賦家、詩人。1570年朝鮮朝頒布的《國朝儒先錄》將李彥迪與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並列為朝鮮四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彥迪
  • 出生日期:1491
  • 逝世日期:1553
  • 復古
  • 注音:ㄌㄧˇ ㄧㄢˋ ㄉㄧˊ
人物生平,哲學思想,代表作品,

人物生平

李彥迪是朝鮮京畿道驪州人。1530年在任司諫期間,曾受到當局的排斥,到慶州紫玉山從事性理學研究,過了7年左右的隱居生活。1537年再被錄用,歷任副提學吏曹禮曹刑曹判書和左贊成等官職。1547年又遭權臣尹元衡一派忌恨,再度被流放到江界,直至1553年逝世。
李迪迪在晚年的流放生活期間,在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留下幾部重要的著作。如《求仁錄》、《大學章句補遺》、《中庸九經衍義》、《奉先雜儀》等。《求仁錄》(4卷 )中對於儒家經典核心概念的“仁”給予了高度關注。他閱讀了儒家各部經典和熟習宋代儒學家的學說後,確認了關於仁的本體和實現方法是儒學的根一精神。

哲學思想

李彥迪在政治上提倡“中和”的理論,認為“中和”符合“天理”。這實際上是調和階級之間的矛盾,為封建統治階級的行為作辯護。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在其諸多著作中都有所體現。
《大學章句補遺》(1卷)和《續大學惑問》(1卷)超出了朱熹的《大學章句》和《大學惑問》的範圍,展示出他獨立的學術世界。在這一問題上,李彥迪在所追隨的儒學家們相比,持有更加自律的態度。如改編了朱熹的《大學章句》中所提出的體系,尤其是對朱熹的理論,他沒有全部認定,由此可見,李彥迪與後期那些對朱熹的一字一句都視為金科玉律的人相比,他的態度顯現出的是一種 獨創精神。
李彥迪反對曹漢輔(號忘機堂)把“太極”解釋為“空虛”、“”,提出“太極”是“道之本體”、“萬化之領要”,“”和“”雖不可分離,但“有理而後有氣”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他認為“太極”則“”,“”只不過是“人事”的“理”而已,離“人事”而求“道”未免陷入“空虛”之境,這決不是儒家之“實學”。他所說的“道”、“理”是屬於封建的道德規範,包含著 “三綱五倫” 和日常生活的行動準則兩個方面。在這兩方面中,他強調日常生活方面的道德準則,認為“天理”離不開人事,必須從日常生活做起,才能達到“天理”。這種理論突出地表現在他的“善惡”理論中。他認為合乎天理的行為則“善”,按照人慾行動的是惡,因而應棄“人慾”達“天理”。他的“理欲”說對束縛、壓制人民的欲求和利益而言,是保守的;而對抑制循舊保守勢力的貪多無厭而言,是有進步意義的。

代表作品

《中庸九經衍義》(29卷)是李彥迪未完成的絕筆。這部著作也超越了朱熹的《中庸章句》或《中庸惑問》體系,闡明了統治國家方法的《九經》,《九經》為中庸精神的中心,分為“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具有獨創性。這部撰著套用 真德秀的《大學衍義》中大學體系的治理原理,提出了具體實現方法,較為詳細地反映了其道德經世觀。
《奉先雜儀》(2卷)提出了儒學實踐性的規範,故成為朝鮮朝後期理學派的先驅。朱熹的《家禮》對朝鮮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順應天道和民心應該是王道政治的根本理念,也是濃縮了的儒學經世觀所展現出的觀念。際彥迪既順應天道和人心,也很重視安定民心這樣的儒學修養論作為經世的根本,他是朝鮮朝學習和實踐儒學的典範,在古代朝鮮儒學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李彥迪著有《晦齋集》13卷。哲學代表作有:《書忘齋忘機堂無極太極說後》、《答忘記堂書》、《大學章句補遺》、《中庸經衍義》、《求仁錄》、《奉先雜義》。較為有名的賦作有《問 津賦》、《鞭賈賦》和《利口覆邦家賦》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