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

李廣難封

李廣難封是一個成語,讀音lǐ guǎng nán fēng,意思是慨嘆功高不爵,命運多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廣難封
  • 出處:《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 作品作者王勃
  • 近義詞:李廣未封
  • 釋義:慨嘆功高不爵,命運多舛
  • 拼音:lǐ guǎng nán fēng
  • 結構:主謂式
  • 用法:作賓語、定語
解釋,出處,人物簡介,李廣簡介,寫作背景,原因,自身原因,外界原因,詞語辨析,

解釋

李廣一生屢經磨難,戰功卓越卻未得封爵。用以慨嘆功高不爵,命運多舛。同“李廣未封”。

出處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人物簡介

李廣(?—前119),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中國西漢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另十六國和明朝有同名人物。

李廣簡介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避之數歲”。李廣又是一位最能體恤士卒的將領。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苛刻,尤其是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深得將士們的敬佩。正是由於李廣這種戰鬥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後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願在他麾下,“鹹樂為之死”。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
李廣身材高大李廣身材高大
司馬遷這樣評價李廣:《論語》里說:“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實行;自身行為不正,發下命令也沒人聽從(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是說的李將軍吧!我所看到的李將軍,老實厚道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講話,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他那忠實的品格確實得到了將士們的信賴呀!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講話,樹下卻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可以用來比喻大道理呀。

寫作背景

“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是唐代詩人李賀《致酒行》中的兩句詩,意思是:少年正該壯志凌雲,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聲嘆氣,那是誰也不會來憐惜你的。其中流露出來的既有少年的凌雲壯志,又有懷才不遇的感慨。用它來形容王勃寫《滕王閣序》的背景,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要有凌雲壯志,認為懷才不遇,一個基本的條件是你必須有“才”,是個“才子”。王勃就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詩人。據《舊唐書》記載:王勃“六歲能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就是說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而且思路十分流暢,其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英勇豪邁。楊炯《王勃集序》里也寫道:王勃“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意思是王勃九歲就能寫文章指出《漢書》的錯誤,一寫就是十卷。十歲時承擔了概括六經要旨的任務,一個月內就完成了,就好象有天神在助他。在寫詩方面,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廣為傳誦,其中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膾炙人口。“四傑”的領袖人物,恐怕非他莫屬。
俗話說:“恃才傲物。”王勃既然有這樣的才能,志向自然高遠。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他曾上書右丞相劉祥道,請求推薦自己。其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的話。這裡的“氣”其實就是不凡的志向。成為經天緯地的大人物,成就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是少年王勃的追求目標。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志向高遠的詩人,卻時時處處因才高而遭他人嫉妒,他的仕途充滿坎坷和危機。唐高宗麟德三年(666),他經劉祥道推薦,參加了制科考試。雖然對策非常圓滿,但朝廷只給了他一個“朝散郎”的閒職。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他為沛府修撰,其實是想利用王勃的文才為自己歌功頌德。在此期間,由於寫了一篇諷刺當時宮廷鬥雞的《檄周王雞》的開玩笑的文章,得罪了唐高宗,被趕出了沛王府。經受仕途的這一番挫折,王勃一度對仕途失去信心。於是去蜀遊歷,放縱詩酒,文名因此大振。唐高宗鹹亨二年(671)底至次年初,王勃從蜀地返長安參加科選。其友凌季夫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在此任內,因藏匿官奴罪犯曹達,不久又因為擔心走漏風聲將其殺死。因此犯下死罪。後雖得赦免,但連累其父,被貶為交趾縣令,遠放到南方的蠻荒之地。
王勃去交趾看望父親,要從南昌府經過。在南昌逗留期間,正趕上都督閻公在滕王閣上舉行盛會,目的是想讓自己的女婿展示預先寫好的一篇《滕王閣序》,又假惺惺地讓別人先寫,其他文人礙於都督的面子,都不肯貿然下筆。只有王勃沒有推辭。王勃為什麼要寫《滕王閣序》?除了想藉此機會表現一下自己的文才,讓人家了解自己不凡的志向外,恐怕還有相當大的抒發懷才不遇的牢騷的成分。

原因

李廣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將軍。他的敵人叫他“飛將軍”。“沒石飲羽”就是由一個李廣酒後把石頭當老虎射穿的傳說,而演化出的成語。
但是這樣一個名將,在連年用兵、軍功易得的漢武帝時代,居然沒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廣的典故就是基於這個史實。既有懷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對世態人情的感慨。而兩千餘年來對於“李廣難封”原因的討論也沒有斷絕過。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自身原因

【軍功不夠】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①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②斬敵千級以上;③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④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為什麼李廣在武帝時的主動戰中未能取得與他名氣相應的戰果呢?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決定的。據《史記》記載:李廣自負其能,因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內非不中不射,常常由於這個原因離敵人太近而被圍困,守城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鵰者,在治軍方面卻又不事文書能簡則簡。然而分析以上幾點司馬遷著重記載的事件,我們對李廣戰敗的原因也能窺探一二。
首先,自負其能,做為一軍之將領,在軍事行動中因為追求自己的圓滿勇武形象而導致常被敵人圍困。縱然最後都能得以生還,但卻失去了在戰爭中時時了解敵我軍情,因勢改變全軍戰鬥行為的能力。往往一片廝殺而缺乏謀略,僅憑莽夫之用自然難以獲得很好的戰果,主將被困而後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為一郡之守卻離開職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個射鵰者,從此行為中可看出李廣欠缺大局觀,事情考慮不分輕重緩急。如若射鵰者為誘敵之計,匈奴在李廣離開後的夜裡前來偷襲,後果又將會何等慘重。從這一點上看李廣為將之欠缺。
最後,在治軍方面李廣主張人人自便,幕府文書極盡簡便。這樣雖然方便了士兵個人,卻散漫了軍隊整體。從考古出土文書中我們得窺西漢幕府文書之內容,其中詳細到每個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徵,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麼病,用了什麼藥,哪個時間段誰替換了誰的崗位等等一系列內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監控錄像。這樣無論出了什麼事情都具體到時間和個人。而李廣嫌這些文書麻煩,這樣就直接導致了一些情況無法及時了解。而軍隊最重要的莫過於整體素質,不願受苦的士兵在寬鬆的環境下又如何能達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行軍效果呢?
【性格因素】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不向大將軍告辭就惱怒的回到部隊。在這樣的狀態下與右將軍出東路,右將軍趙食其與之相處必然尷尬異常。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最終導致大軍迷路,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從這件事情上看出,李廣因為名聲大,資歷老,不願意服從三軍統帥的指揮。同樣也不能明白各路協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與單于對決,而忽略戰略的意義,缺乏大局觀。李廣的性格缺陷在殺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裡李廣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往往意氣之舉而不考慮後果。其遇事睚眥必報,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決定了他在得知衛青要讓剛失候的好友公孫敖擋單于的事情後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師的結局。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殺降至禍】這個原因雖然不能說是原因,但卻是李廣自己覺察到的問題。《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東方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外界原因

【數奇】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漠北之戰前,李廣曾主動請戰於武帝,武帝以為他命運不好沒有同意。但是在李廣的再三請求下武帝才勉強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認為李廣“數奇”,也是由於李廣戰績之不堪所導致的。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實際上打的大規模勝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漢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軍出塞。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路,每軍一萬人。本來這次出塞,四個人都有機會靠優異的成績獲得主帥的位置。但是運氣和個人素質讓四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情況。公孫賀在塞外旅遊一圈,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靠個人的機智和勇武才逃脫。衛青的運氣和戰略眼光都很好,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聖地龍城
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大戰役,衛青已經是主帥了。因為受武帝囑咐不能用李廣為先鋒,也為了給新失侯的好友一個立功機會,衛青拒絕了李廣擔任前鋒的要求,而令其側路襲擊。但是李廣的壞運氣再次發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這時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參加大型戰役了。不僅沒立成功封成侯,還要面對軍法處那些筆桿子的羞辱。絕望加羞恥,致使他引刀自剄,一代悲情名將就此隕落。這是李廣難封的運氣原因。
【政策因素】西漢軍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歸為李廣難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

詞語辨析

【近義詞】:李廣未封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慨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