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村(湖北省蘄春縣大同鎮李山村)

李山村(湖北省蘄春縣大同鎮李山村)

湖北黃岡市蘄春縣大同鎮李山村位於蘄北山區,李時珍的故鄉,全村650人,版圖面積3804畝,其中耕地面積427畝,山林面積2300畝。

2017年11月,李山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山村
  • 所屬地區:湖北省蘄春縣大同鎮
  • 面積:3804畝
  • 人口:650人
經濟,發展路徑,

經濟

近年來,該村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立足山區資源優勢,做足做活特色文章,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走出了一條興茶富農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
一是結構調整特色突出。
二是企業龍頭引領產業發展。
三是品牌建設卓有成效。
四是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目前,全村茶園面積達到700畝,2007年實現茶葉產值560萬元,茶葉產值占農業總產值62%,農民人均茶葉收入達到1200元。
李山村把發展“一村一品”作為強村富民的重要舉措,採取改造、淘汰、改種、換植、集中連片發展的措施,大力引進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茶樹良種,不斷擴大優質茶葉規模。通過幾年的發展,全村優質茶園面積達到650畝,其中無公害有機茶園面積達到300畝,從大田大地調整種茶葉的面積達到350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總數的54%,成為全縣名符其實的茶葉第一村。
近幾年來,該村里成立了駒龍園茶業公司,創建了茶葉生產合作社,突破了過去“小打小鬧”的思維定式,將茶葉加工定位在鄂東地區,將銷售觸角延伸到全國各地。目前,駒龍園茶業公司已成為鄂東最大的茶葉加工基地,承接著蘄春縣大同、檀林、張榜以及安徽省彌陀鎮等4個鄉鎮十幾個村近1000名種茶大戶的茶葉的加工製作和銷售,2007年實現產值560萬元,共安置150餘名勞動力就業,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
大力推廣無性系良種和無公害茶葉栽培技術,全村茶葉良種普及率達90%,無公害茶葉栽培技術普及率達100%。村里已擁有價值500多萬元的微波殺青機、揉碾機、理條成形機、紅外線烘乾機、保鮮倉庫等一成套國內先進的茶葉製作設備,確保了生產茶葉的質量。該村創造的“銀芽”、“銀針”等系列品牌名優茶,連續多次獲“鄂茶杯”金獎,中國國際茶會金獎,“中茶杯”二等獎,2001年到2006年“中茶杯”一等獎,獲國家農業部、商貿部“無公害綠色食品”稱號。
近幾年來,先後投資80餘萬元修建通村通組公路累計5.6公里。投資26萬元興建了一座“花園式”的村級國小教學樓,配套完善了農民文化健身活動場所。全村基本實現了8個100%,即:農民安全衛生飲水普及率100%;廣播電視入戶率100%;農戶通電率100%;農戶電話安裝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100%;通村通組道路硬化率100%;“五保”集中供養和貧困家庭救助率100%。

發展路徑

蘄春縣大同鎮李山村地處蘄北山區,是一個集山區、老區、庫區於一體的小山村,全村5個村民小組,158戶,618人。近年來,該村以小變大謀發展,“三力”齊發建新村,各項工作全鎮奪紅旗,全縣有位次,省市有影響。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稱號。筆者對該村發展的路徑進行了探索。
一、小茶葉支撐大產業——注入新農村建設活力
該村從上世紀70年代50畝坡崗地種茶開始,歷經了三十年奮鬥,近十年的創新創優,實現了茶葉種植、製作、行銷三大跨越。一是茶葉種植實現擴張。2008年在全縣首家成立了大同李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網羅了相鄰四個鄉鎮16個村近1000戶茶農6000畝茶園;二是加工製作實現名牌。由當年幾元錢一斤的手工毛茶,提升到百元一斤的湖北名牌產品“駒龍園”牌系列名優茶。“駒龍園”茶在茶葉專家的指導下,通過科技創新,獲得“鄂茶杯”金獎、中國國際茶會金獎等一系列獎項。三是經濟效益實現翻番。由當年的3000元產值、800元利潤,今年增長到1000萬元的產值、500萬元的利潤,小茶葉撐起了大產業,全村70%的農戶從事茶葉生產。自2002年起,該村連續七年獲全縣綜合實力“十強村”;2005―2006年獲黃岡市“村級保障工程先進單位”。
二、小山村構建大和諧——彰現新農村建設魅力
茶葉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集體經濟實力的明顯增強。近7年來,該村累計投入700萬元,著力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完成了9.8公里道路硬化及配套工程,實現了垸垸通水泥路,條條道路有太陽能路燈;建成了集品茶、旅遊、觀光於一體的九龍宮生態旅遊園。全村基本實現了六個百分之百,即:農民安全飲水率100%,有線數位電視入戶率100%;寬頻入戶率100%;農戶電話安裝率100%;清潔能源使用率100%;通村、通組、通垸道路硬化、美化、亮化率達100%。2008年獲黃岡市城鄉建設“大別山杯”金獎,併入選黃岡市首屆“十佳秀美山村”。李山村不僅在新村建設的硬體上下功夫,更在培育新型農民上下了功夫。通過村農民文化學校、青年之家等陣地,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著力提高村民素質;通過開展“好公婆”、“好妯娌”及“十星級文明戶”的評選和舉辦聯歡演唱會等文體活動,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尚。近七年來,通過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全村實現了“四無”,即:無民眾上訪,無打架鬥毆、無封建迷信、無刑事案件。
三、小支部築起大堡壘——增強新農村建設動力
李山村黨支部只有19名黨員,在新村建設進程中,個個黨員扮演了服務民眾、服務大局的“六員”角色。即:黨的富民親民政策宣講員、現代科技推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維護穩定民事調解員、扶貧濟困結對幫扶服務員、傳播文明的示範員。每年初,村支部建立了黨員劃崗定責制和“四評六星”公示制,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等系列制度,在新村建設過程中,黨員幹部真心實意給民眾做實事,千方百計給民眾解難事。小支部築起了大堡壘。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直接影響了百姓,帶動了村民,激勵了民眾,出現了萬眾一心幹事業的好局面,形成了一個包括黨員、民眾在內堅強戰鬥的大堡壘,從而增添了新村建設的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