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澄

李小澄

李小澄,(1956 - ),男,汕頭澄海澄城人。1986年, 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小澄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館藏作品,研討會,

館藏作品

1986年, 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後獲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現為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廣東畫院簽約畫家、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廣東省美協理事、汕頭市美協副主席、潮汕水彩畫院院長。
李小澄
2004年,水彩作品《商業水彩》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並獲優秀獎。
2009年,11 月由廣東省美協主辦,在廣東畫院舉辦《李小澄水彩畫作品展》。
2011年,先後在東莞嶺南美術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黃鐵山出席開幕式。
1990年,由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李小澄水彩選》,王肇民為畫冊題名。
2010年,由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李小澄水彩作品集》。主編地方藝術文獻《潮汕水彩》和《莊華岳水彩畫集》。在《美術觀察》發表《一花五葉——談潮汕水彩畫》和《水當色畫》學術論文。
2011年,4 月作品《潮音四寶》獲首屆廣東省高校水彩畫展“學院獎”。
“李小澄水彩畫選”。

研討會

李小澄水彩畫學術研討會——
澄明寧靜中的繼往開來
時間:2009年11月15日上午10:30
地點:廣東畫院
與會嘉賓:洪楚平、方 土、羅宗海、藍真、蕭茲、龍有忠、黃增炎、
葉獻民、葉獻明、潭降霓、陳政明、陳杰雄、蟻美楷、陳奮勇、錢海源、陳雪敬、黃戰生、吳正斌、胡鉅湛、陳秀娥、陳朝生、陳海寧、劉三齊、蔡擁華、盧小根、許敦平等(排名不分先後)
學術主持:龍永忠
龍有忠(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
經過近兩年的準備,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和廣東潮人海外聯誼會文化交流委員會主辦、朱子畫廊承辦的《李小澄水彩畫作品展》在廣東畫院展出了。這次共展出李小澄的水彩畫作品60多幅,分兩個系列:“韓江水——潮汕風情系列”和“水色流金——荷花系列”。前者反映出作者對自身生活的熱愛,後者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幻想和追求。
李小澄一直在水彩畫藝術上進行大膽的探索,將潮汕民間的漆金工藝運用到畫中,創造出一種中西審美情趣相結合的視覺效果,美術核心期刊《美術觀察》曾特別介紹了李小澄的漆金水彩作品。“水當色畫”是李小澄提出的一個觀點,李小澄注重傳統技法,重視對西方水彩畫“本體語言”的運用,同時又大量吸收嶺南畫派的“撞粉撞水”技法精華和民間藝術中的貼金工藝技術,從而體現出一種具有“中國氣派”的水彩畫藝術特色。李小澄在水彩畫創作與教學中,很注意區分藝術原創與藝術社會性問題,於是就有了“商業水彩”的“發明權”。如何處理好藝術與商業的關係,這在很多藝術家群體裡是難得的。
李小澄最信奉的的是其老師王肇民先生的名言“飽經風霜,永葆童心。”經過多年的修養和積累,潛心研究社會審美結構,判定自己所處的位置,他的畫更集中地表現出一種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的更高超的當代審美情趣。李小澄的最大心愿,就是在繼承中國水彩現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國水彩創作群體的力量,使被世人誤解的“小畫種”的水彩畫,在澄明寧靜中繼往開來,成為令大眾關注的“大畫種”。
李小澄(畫展作者):
水彩畫具有紀實性的特色,潮汕本地山水非常符合水彩的紀實性。藝術來源於生活,而潮汕特色景物很直接,能夠直接入畫。我其實一早就定下了畫展的地方,但是始終沒有展出,是自己覺得還不夠成熟。我平時的作品都是寫生的,對韓江情有獨鐘,如畫韓江的寫生有幾百張。我幾十年的作品,我認為還不能作為我自己的代表作,所以我一直沒有拿出來和大家見面。這次畫展只是一個過程、一個起步,還算不上是成果。此次畫展我是來向美術界老前輩虛心討教,向各位同道交流切磋,向潮汕同鄉匯報這么多年來的創作心得!
我個人對繪畫技術上的觀點,是繪畫的基本功永遠不能變。水彩畫以水為媒,因此我提倡“水當色畫”------水當顏色來畫,我從學校畢業到今天,都在堅持這個原則。水作為水彩的本體語言而不是技法,是水彩畫的審美系統核心,你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現力,可以有視覺衝擊力,但離開水的水彩畫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水彩畫整個的審美體系。
中國畫墨分五色,水彩畫通過加水也可以變成很豐富的層次,不一定要用什麼顏色。我在水彩畫創作實踐中,無論什麼形式:寫實的、抽象的、技法的、製作的……對於形式的各種探討無窮無盡,水則是永遠作為其中的技術含量、審美系統對待的。
水彩畫很多都在嘗試用很多媒介、很多材料,我也做這方面的嘗試,如用“金”入畫。金比較高雅,曾是中國民間藝術喜見的一種材料。我用的是潮汕建築上使用的真金而不是化學顏料。為此我買了五六千塊的金在畫上。貼金是一門工藝,這個工藝跟跟外國水彩畫怎么結合?我做了一些探索:有一些是在畫面上貼上去,有些不能上金的畫面就使用貼金的印, 這種結合是對水彩畫的材料運用、對水彩畫與中國民族特色相結合的一種積極探索。
羅宗海(中國美協水彩藝委會榮譽委員、廣東省美協水彩畫藝委會主任):
李小澄一直在突破、在進步,今天參觀這個畫展,目睹原作,看得出李小澄在刻苦努力的同時,也在不斷思索,在探索水彩畫怎樣才能超越“舶來品”的問題。
中國水彩畫藝委會主任黃鐵山先生因天氣原因在機場呆了一天,結果還是誤機不能前來,特別委託我傳達他的幾個意見:
首先感謝廣東省美協和廣東畫院對水彩畫事業的支持。時代發展了,但社會還沒有完全認識水彩畫的價值,感謝李小澄送來了發人深思的展品,它促使我們思考和加緊發展水彩藝術的信心和決心。(黃鐵山先生原話如此。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
黃鐵山先生主要談了三點看法:
一、水彩藝術要重視民族化。很早就關注李小澄的作品,知道他一直很努力。王肇民說過:油畫、水彩這些西洋畫都是舶來品,要想成為有我們中國氣派的藝術,就必須要認真研究解決民族化的問題,我們不去面對和努力,那就是我們沒有出息,就是沒有主動探索。水彩民族化不是模仿中國畫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注意水彩的精神、立意,注意水彩的整個氣韻,小澄的作品注重的正是精神性的氣韻。
二、探索要有勇氣、又要與實際結合來思考。小澄在創作中曾提過“商業水彩”的概念,並創作過多幅作品。這個命題是中國水彩藝術花壇還沒有人認真探索過。這啟發我們在創作中要從實踐出發,從中發現不足,努力填補空白。
三、要吸取地域文化的營養,豐富自己的水彩藝術創作。小澄生活在潮汕文化氛圍之中,潮汕文化給人感受到濃厚的鄉土味、海洋味,“潮味”。我幾次到潮汕,都呼吸到這種濃烈的藝術氣味,從哲學上講,這是既深奧而又充滿著生活真實的事實。(潮汕大鑼鼓,強烈剛勁充的打擊樂,同細膩悠揚的管弦樂,它們之間相互搭配得那么好!?另外,比如潮汕民間的很多建築粗大的石門石牆,又有那么多精雕細刻的細膩的石雕。)潮味就是保持優良的民族民間傳統,而又包容兼收、多元化,而又突出了地域特色,在粗獷和細膩之間、在“大”和“小”的傳統之間的多元化,是潮汕藝術的特點;在多元化中更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是一種神奇的配合。
小澄的水彩大膽了用了貼金手法去表現輝煌感和精緻感,極大地豐富了水彩語言。我們在講究強調水彩的本體語言時,千萬不要丟棄我們自身的特色,不要走回“舶來品”的老路。我本來一腔熱情要去參加這個活動。天公不作美。因此,通過你(羅宗海)來傳達我對畫展的祝賀。
葉獻民(廣州畫院副院長、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委員):
黃鐵山老師讓我代表中國水彩藝委會對李小澄的畫展表示祝賀。小澄的畫有老師王肇民先生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繪畫創作注重畫的內容,哪一種畫法符合畫的內容就用哪一種畫法。小澄的畫看得出有多種畫法,在表達各種意思。他本人對寫生的要求、技巧的鍛鍊,有不斷提高的過程。小澄對技法的探索,是對水彩群體的鼓勵和推動。
錢海源(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李小澄的畫展展出,剛好我在廣州,黃鐵山教師約我前來參加。想在展覽會上能見到黃鐵山老師,結果沒見到。黃鐵山從來不遲到,後來才知道是因天氣的原因而誤機。我看了李小澄的水彩畫覺得很親切。廣東的水彩畫由於受王肇民先生的影響,曾經出現水彩熱潮,李小澄就是其中的學子精英之一。經過後來的努力,李小澄堅持水彩創作、大膽探索,在創作觀念上有很大突破,特別是他提出的“水當色畫”的觀點,“水當色畫”,寄必然於偶然之中,產生了一種韻味和趣味,突出了水彩的這種本體語言,是水彩畫區別於其他畫種的一個特色。
觀賞李小澄這批畫很受感動,李小澄和以前的注重寫生有很大不同,看後很受感動和鼓舞。畫的格調提高、形式感強、各種技法的探索運用到位,有一種魅力。改變以前寫生傾向,追求意象水彩,形式美更強了,精神內涵更豐富,技法的表現更全面了。
陳杰雄(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廣州美術學院是全國最早開設水彩畫專業的學校,李小澄與他的同學龍虎、黃增炎都是教育系水彩畫專業最突出的學生,是水彩畫的精英。李小澄在“水當色畫”上的探索應該是很成功的。特別是這批作品,多種技法並用,追求意象……,我覺得這種追求是很成功的。
藍真(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名譽董事長):
我不是搞美術的,但很高興今天能來參加這個展覽。李小澄的作品,我從他大學畢業看到。很大的進步。我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李小澄的繪畫,一是有他自己的東西,有他自己的個性;二是透過李小澄的畫,我看到了家鄉美好的東西。看到湘子橋、花藍、林檎等描寫潮汕風土人情的畫面,都會使我回憶起家鄉的美好的東西。好的作家、畫家都有他們能夠感動你的東西,使人心情舒暢。我是“賣書”的,我們出版了很多畫冊,與畫家有緣,祝出席今天研討會的畫家建康長壽!
陳訓勇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州市白雲區文聯副主席)
這次李小澄的畫展,我特別喜歡的是“荷花系列”,看起來輕鬆,屬意象範疇,很豐富。水彩是國畫的近親。在手法上有很多共同點。有國畫的韻味,濃濃淡淡,揮灑自如。水彩一旦納入國畫元素,就比原來的國畫來得更瑰麗多彩,韻致更變幻莫測。也符合現代人不滿足於清一色水墨濃淡的審美需求,在水彩這一天地里能將”水”獨立的抽象出來,上升到理論層面, “水當色畫”這是一種將繪畫的自覺轉變為一種專屬技術運用的指導概念。也許這就是李氏在水彩界的一大貢獻。“荷花系列”也有本人所心宜的寫意水彩或意象水彩的特質所在,加上中國傳統的貼金工藝,使畫面更中國化,有人為其定位為國畫水彩,我覺得是中肯的。整個畫展給人的印象是全面、系統的把李小澄的水彩藝術立體地展現在大家面前。抒情潑彩蓮、戀情寫潮韻。寄情悟五行、閒情涉韓江。展覽最大的好處就是拋磚引玉。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知對也就知不對。我覺得李小澄這個展覽是做遲了一些,如果再早點,那一定不是的李小澄。
葉獻明(嶺南畫院副院長、嶺南美術館副館長):
小澄是我的同學,是我的大師兄,今天見到李小澄的作品,我感到很大的觸動,他學生時代的作品水平已很高。但今天見到李小澄的作品已超過學生時代的作品。一個真正做藝術的人,並不是很在乎結果,而是在乎經歷。看李小澄的畫,那水彩的氣度、人生的境界、閱歷的升華、為人的氣度、藝術的思想……一一得以體現。這個展覽很成功,作品很有份量,技術難度很高,提升了同行的整體水平。
吳正斌(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廣東高校藝術與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廣州美院的水彩畫,王肇民是先驅,在實施過程中,胡鉅湛、陳秀娥老師做出很大的貢獻。廣州美院美術教育系前三屆的學生做出了很大貢獻。第二屆的學生最為突出,李小澄是其中之一。在繪畫藝術中,基本功不到位之前,基本功第一;基本功到之後,品味是第一。人生50歲左右是關鍵,是出成果的黃金時期。希望李小澄承前啟後,好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帶動、一種勉勵、一種號召力。
蟻美楷(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水彩的水分是很重要的造型力量,就像我畫油畫時油畫的色,油畫最強有力的衝擊力是在顏色和在表現陽光上。因此說是形式感也好,技法也好,每種繪畫形式都有它的特點。
我看小澄的畫,小澄用水彩表現又具象又不具象,又朦朧又具象,這種感覺是很不容易的。
可以想像得到,小澄不是預先想好才畫的,是在畫的過程中腦子裡忽然出現東西,而目標有點朦朧,如果採用太寫實的辦法表現,那就回到學生時代了。小澄有大目標但又不很清楚,但這個印象,比如屋頂、大白頂、山牆……這個感覺他有,但他能夠意到筆不到,所以他的作品不可重複,這一點很難得。我自己有時候畫舞蹈動作也是,一筆畫上去很亂,看來好像沒有什麼意義的色彩、水分,但是有點寫實的東西在上面一帶,所有的東西就都鮮活了。小澄的畫是我們廣東水彩的另一面,特別是“水當色畫”,好!
方土(廣州畫院院長):
我與李小澄有過同樣的閱歷,所以很感慨小澄對藝術的感情。我們畢業之後,經歷了85思潮、90年代的經濟復甦……等等。我們這一代人遇到的衝擊太多,受到的誘惑太大,出國熱時走了很多能人。有時我自己都很感慨,如果這些不出國、不下海,今天廣東美術屆的梯隊將要重新排列。在這一系列變革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感情沒變。做任何藝術,不管什麼形式,感情是貫穿其中的,每種作品、每種風格,好的作品都具備感情元素。
在風格探索上,一般人的繪畫的規律一般都是路越走越窄,風格漸趨單一化。小澄卻是反其道而行,且小澄的每個同學都有各自的風格,都很成熟。小澄反過來沒有停留在某種成熟的樣式里,而是不斷去呈現,不斷在展示。他的這種多樣性與他的靈性和情感是相關的,符合時代變化,而時代的日新月異需要畫畫相應變動。小澄在這種多樣性里,呈現出他已經完全拋棄學生習作味,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創作的思考,他在傳統語言裡偏離得不多。
繪畫圈裡很多人走小路,開始有段時間很紅。始終堅持走大路的人走到最後,會逼著很多人去小路。小澄堅守在這樣的模式上,這個模式是可以不斷走下去的。
最後,提一點意見。畫展的風格選擇上,可以有選擇地找到呈現時間性短的、主題緊湊的小型展覽進行展示。
陳政明(中國美協理事、汕頭市美協主席):
我是汕頭美協的,首先我對在座的專家、學者表示感謝!李小澄是汕頭水彩畫的領軍人物,除了畫畫,他還為汕頭水彩畫事業做出了許多工作。從這批作品可看出,他拓寬了水彩畫創作空間,而不停留在一般的寫生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這對畫家來說很重要。李小澄的著眼點是潮汕民間藝術,如民居、荷花,他不是去描繪細節,而是在大的感覺、大空間裡走自己的路。李小澄的水彩吸收了許多中國畫的原素,取得很好的效果。
黃增炎(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基礎部主任):
作為老同學,我對小澄很了解。小澄的繪畫題材經過了不斷的磨練,他一路堅持用水,水的韻律的路子沒變;儘管用重彩和各種技法,水的韻律也沒有變。這裡頭有個緣分:小澄對水有緣分、有感覺、有靈性,所以到他一直利用了自己的長處,在不同題材里左右逢源,尋找自己的位置。這個舉措很明智,無論怎么變(題材、技法),“水”都是不變的。他的手法跟題材有關很好與生俱來的感情 題材的選擇很明智,蓮花系列與潮汕文化系列都是李小澄所熟悉的東西。
小澄的路子越鋪越開,有好也有不好。好呢,不至於走到死胡同;不好就是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尋找定位。藝術家到了一定年齡,如果找不到定位就值得深思了。
由水帶出來的特別的效果很有吸引力,所以畫水彩的畫家當然要講究水,水是一種語言,不能離開水。水在我手裡是否跟別人一樣?水跟其他是否矛盾?那我就要調節水的多少,水要少點?還是多點?玩水的高手太多,越來越往水的韻律靠攏,廣東水彩與其他省相比開始弱了,但小澄的用水,還有濃墨重彩和其他人的不一樣。
在這裡面怎么尋找定位?你現在玩水玩得好,但能跟一般玩水的產生區別,把題材更縮小,用系列的形式鑽進去,這系列可能在這段時間是比較整齊的,然後再放下,再轉到其他系列去,這樣效果可能更加好。
李凱煌(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
水彩畫需要跟中國水彩畫分開,中國水彩畫是有中國屬性的,是有民族性的。水彩畫是西洋水彩畫,學院派往西洋畫裡面畫,而李小澄往中國水彩畫裡面的意向走。
關於水彩畫水的問題,水彩有了水就有難度,就有靈氣。有段時間廣東畫家水彩少了水,也不是不行,有視覺衝擊力,但總覺得沒有水的水彩畫沒有靈氣,雖然展覽效果很好,但太靠近油畫的感覺。“水當色畫”李小澄的整個理念是對的。
陳朝生(廣東美術學院副教授)
最早欣賞到李小澄老師的水彩作品是在潮汕水彩畫會的展覽上,有《漁歌》、《韓江水》、《霧》、《驚飛》等作品。近些年創作的:“水色流金——荷花系列”和“韓江水——潮汕風情系列”作品,在題材的挖掘和媒介拓寬及意境探求上做了大膽的嘗試,前後兩個階段的作品給我的感覺是繪畫性強,水彩技巧瀟灑潑辣,畫風強勁流暢,韻味十足。運用水彩姿意揮灑的手法而作品不顯輕薄與柔弱,畫面仍具渾厚沉著的分量感。這是不容易做到的。我想這跟李老師紮實的造型能力和全面的色彩素養以及對傳統繪畫神韻的深刻領悟有關,所以李老師能“水當色畫”,能在揮灑自如的水色韻味控制中把握好畫面的造型與色彩關係。也能有機吸取其它工藝材料及其表現手法,而又能保持水彩畫的語言特色和獨到的藝術魅力。
胡矩湛(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原教育系主任)
李小澄在廣州美院讀書時就是一個好學生,他的特點是敢闖敢想,在堅持水彩畫以水為主的陣地上注重基礎,最大程度發揮了“水”的特色。李小澄的畫總體來說是中國水彩,與西方太過於強調觀念、求新求變不一樣,強調了民族性,並在一定的範圍內求得發展,這是很不容易的。要說一點李小澄這次畫展還有不足之處,那就是“荷花系列”虛的地方多了些,從創作觀念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但一般民眾看不懂或者看不明白
許敦平(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
李小澄的此次畫展充分展示了他多年以來的潛心創作狀況,和畫家熱衷於與市場接軌的場面不一樣,李小澄是一個特別真誠的藝術家,他不考慮市場因素,只是默默無聞地畫自己的畫,畫自己喜歡的題材,畫和自己有關係的內容,這一點他很“異類”。也正是因為他的“異類”,這個畫展里的畫顯示了多種表現方法,也顯示了李小澄的藝術厚度。
黃戰生17(城市畫報副總監
小澄是屬於那種每次都能帶來驚喜的朋友,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比如《荷塘月色》, 他能用這么酸溜的色彩,但畫面卻呈現出落落大方的效果,他對色彩面積的分割非常敏感.這種敏感我想是與生俱來的。
他的作品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畫出水的量感。水彩畫中的水,在大部分人的畫中呈現出透明和輕鬆,而小澄畫中之水,還原了水的比重和質量,因此他畫中的份量感,是他對水性的更深入地認知及操控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這次他展出的“韓江水”和“水色流金”系列,我想後者是小澄“游水”技法和“水”意“形”象相糅的探索,這種探索似乎更符合他的風格——驚喜.
龍有忠總結:
此次“李小澄水彩畫學術研討會”,各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針對李小澄的水彩作品深入討論。我在這裡作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李小澄有深厚的基本功,其用水的技術爐火純青,體現在畫面上,水是有靈性的,畫是有靈魂的;
二、李小澄的水彩高品味、高格調,這是藝術追求的終極目的;
三、李小澄的水彩是中國式的水彩,與中國傳統藝術有共鳴;
四、李小澄的作品在水彩畫的風格與技巧上,可以說是有所突破。
最後一點,我個人的戲謔之言:李小澄的風格呈現多樣性面貌,好與不好姑且不論,人上了年紀,在風格感情上最好專一一點。(眾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