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

李寧(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寧,男,1962年出生於江西南昌,1982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原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寧現為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和科技部“863”計畫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歐盟第5框架計畫PigBioDiv2計畫的負責人。

2005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08年“北京市優秀中共黨員”作為國家“863”計畫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專家組組長、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團結帶領創新團隊,多次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發表SCI論文200餘篇,獲發明專利15項,培育了世界上最大的克隆牛和轉基因奶牛群體。

李寧在2014年7月初被相關部門帶走調查,因其涉嫌將承擔的一個轉基因項目的經費轉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涉及資金達千萬元。2014年10月10日上午,中央紀委監察部官網發布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證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已被依法批捕。

2015年1月17日,中國工程院主席團經過審查,停止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的院士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寧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江西農業大學
榮譽成就,科研項目,涉案被查,依法逮捕,被查核實,資格停止,前因後果,

榮譽成就

獲得國家級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和省部級二等獎2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江學者獎勵計畫成就獎一等獎,863計畫先進個人,WCGALP青年科學家獎,首都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中國遺傳學會“李汝祺”優秀論文獎;發表學術論文217篇,其中SCI論文82篇,包括在《Genomics》、《Biology of Reproduction》等國際著名科學期刊上的論文;主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動物遺傳學》和英文專著《Genomics and Biotechnology in Livestock Breeding》;獲得發明專利3項,19項專利處於公示期。

科研項目

早就聽說過李寧,因為他是中國農業大學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之一,是“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動物遺傳育種學的特聘教授,是“973”項目“農業動物遺傳育種與克隆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
而真正認識李寧,是從我國首例轉有人α抗胰蛋白酶基因(hmAAT)的轉基羊誕生開始的。
2000年12/24日,北京順義三高科技農業試驗示範區,3隻頸系紅色綢帶的小山羊在自己的“公寓”內從容面對玻璃窗外頻頻閃爍的閃光燈、攝像機,這就是中國農大與北京興綠原生物技術中心合作試驗成功的我國首例轉有人α抗胰蛋白酶基因的轉基因羊。這項成果是在國家生物工程開發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順義區政府的支持下完成的。
此後,國內外眾多媒體對這項成果進行了報導,李寧的名字和他的成果同時也躍出了學術圈,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中國農業大學有一座最高的建築,名曰“科研樓”。夜深了,那裡的燈光依然明亮。李寧就是那挑燈夜戰的青年學者之一。每天晚上不到12點不回家。實驗室辦公室主任很心疼他們,說:“李寧真的很忙,事情一件接一件,很辛苦。”
李寧領導的課題組,多年來圍繞體細胞克隆牛的生產技術開展了全面系統的研究與創新,大大提高了體細胞克隆牛的生產效率。在套用於高產奶牛、優質種公牛和優良地方品種牛的保護和擴繁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涉案被查

2014年8月經過多方證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李寧在7月初被相關部門帶走調查,因其涉嫌將承擔的個轉基因項目的經費轉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涉及資金達千萬元。
李寧被帶走的訊息最初從科技部內部的一個項目結題會上傳出。據中國農業大學生物質工程中心一位教授透露,李寧是7月左右被帶走的。

依法逮捕

2014年10月10日上午,中央紀委監察部官網發布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證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已被依法批捕。科技部通報稱,2012年4月,審計署審計發現5所大學的7名教授存在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的問題,其中就有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的身影。
李寧等人承擔了由農業部牽頭組織實施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有關課題。對審計發現的問題,科技部立即停止了李寧等人承擔的所有項目經費,並責成其法人單位進行整改,加強管理,同時,積極協助中央紀委、教育部、審計署和司法機關等進行認真查處。

被查核實

中國農業大學外宣部門陳姓負責人表示,李寧正在接受司法調查,而學校方面也正在配合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進行相關審查工作,最新進展會在學校網站上公布。
中國工程院新聞發言人董慶九表示,已注意到李寧院士被依法逮捕的相關報導,中國工程院將視司法機關認定的事實、性質和生效的判決,依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和有關規定,按照程式對其作出嚴肅處理。
如果按照這一規定進行處理,李寧或將成為我國首個被撤銷稱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4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總局局長徐進輝表示,現初步查明,李寧利用職務便利,以虛假髮票和事項套取科研經費轉入本人控制公司方式,先後涉嫌貪污公款2000餘萬元。

資格停止

中國工程院2015年1月16日在官網公布了2014年12月9日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科學道德守則》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首次對工程院院士勸退或撤銷的程式作出規定,並明確,院士如果涉及觸犯法律,自被批捕之日起即停止其院士資格,自法院作出有罪判決生效之日起撤銷其院士稱號。按照這一規定,涉嫌貪污2000萬元、於2014年6月被批捕的中國農業大學的李寧已被停止院士資格。

前因後果

頭頂“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中國動物克隆體系創始人”等光環,擔任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經費約200億元的重大科研專項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卻因侵吞科研經費被批捕。
在新中國的科學史上,52歲的李寧很可能成為首個被取消院士稱號的“兩院”院士。這個曾公認前途無量的科學家為何捲入腐敗?
創造多項“第一”,百億級課題兼任“運動員”和“裁判員”
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院內的中國農業大學生命科學研究中心,是李寧長期工作的實驗室所在地。10月14日,記者在李寧的辦公室前看到,辦公室兩道大門緊閉,窗內一片昏暗,門前的名牌寫有兩行黑字: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寧院士辦公室。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官網發布的簡歷,出生於1962年的李寧1982年大學畢業後,在2007年當選為院士,堪稱“罕見速度”。他所負責的科研課題同樣重大:其中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8年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立項,投資約200億元。而李寧長期擔任這一業內公認“航母級”科研項目的副總工程師。
李寧團隊曾創造了多項世界和全國“第一”:如世界最大的克隆牛、中國第一頭克隆豬等。“不可否認,他對科研進步的貢獻卓著,成就斐然。”一位中國農大知情的同事說。
僅中國農大生命科學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間,國際論文、省部級獎項等“學術產出”中,李寧占據其所在院系全部獎項的一半多。與之相應的是,其獲得經費的“吸金”能力在業內也“屈指可數”。
同一時期,李寧所在的生物學院獲得科研項目達374個,獲得國家及各類經費達6.8億餘元。
“李寧最受爭議的,就是他既是專項主要負責人、把關者,也是數十個子項目的負責人或顧問。”一位知情專家表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科研項目從立項、經費管理到項目評價,整個環節由行政部門主導,“重立項、輕研究”傾向普遍存在,身兼“運動員”“裁判員”是一批課題的普遍做法,以強化個人拿項目、搶經費的能力。
參股或控股開辦多家企業,“殼公司”撈錢致“出事”
長期擔任重大課題負責人、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李寧,還參股或控股開辦了多家企業。正是通過“殼公司”參與課題、撈取公款,直接導致其“出事”。
根據工商登記資料,李寧名下企業分布在北京、無錫等地。成立於2009年1月19日、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的“北京三元濟普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以李寧為法人的公司。
按濟普霖公司發布的招聘地址查詢,發現其址就在中國農大附近一處居民樓中。周邊居民說,“根本不知道有這家公司存在。”而公司登記、公布的兩部電話一部為空號,另一部無人接聽。
就是這家“只見其名難覓其蹤”的企業,卻屢屢參與李寧承接的國家課題,進而獲得國家經費。檢索論文庫發現,李寧共刊發核心以上期刊論文500餘篇。以“中國養殖可持續發展”等課題名義刊發的論文中,濟普霖公司名列參與者。不完全統計,濟普霖公司參與的類似課題項目有近20項。
根據巡視整改通報,李寧等人承擔的、農業部牽頭組織實施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有關課題,正是套取經費事發的導火索。儘管被侵吞的具體金額尚未公布,但記者在一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重點課題申報指南》中看到,該科研專項旗下單個子項目的規模為200萬元至300萬元。同時承接多個項目的濟普霖公司,掌握的經費估計至少上千萬元。
知情人士介紹,與多數專家與學生團隊一同承接課題、使用經費不同,李寧採取的“專業化公司、專業化運作”近些來十分“流行”。“名義上是有利於課題的專業性、延續性,實際上,便於開票報賬也是重要目的。”
一位省級涉科研部門的經費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坦言,上述做法不是孤例。“這幾年企業參與省里科研項目的不少,但效果待觀察。像上市公司那么大的賬目流水,很容易以各種科研名目報銷掉幾百上千萬的經費,甚至查出有企業將經費挪用在房地產上,簡直把基層科研經費當個‘筐’,是啥都敢往裡裝。”
個案折射制度性漏洞
針對李寧涉案,記者多次聯繫中國農業大學校辦負責人,辦公電話均無人應答。而中國農大生命科學研究中心辦公室負責人連用三個“不知道”來回答:不知道院士歸誰管,不知道領導在哪裡,不知道李寧個人任何情況,“我們只提供研究場地,李寧級別太高,我們管不了”。
李寧涉案令很多師生和專家惋惜。中國農業大學一位碩士生稱,李寧身為院士,還長期堅持為普通學生授課,實屬少有。還有多位業內專家表示,生於江西的李寧,求學時是典型“學術痴”,其作出的重要科研貢獻不能因其貪腐行為而被全盤否定。
不少師生認為,李寧案不僅僅涉及個人道德,更重要的是暴露出我國科研經費管理方面諸多制度性漏洞:
——將經費結餘作為研究人員個人收入,為何成為各方“默許”的明規則?
一位“211”院校青年課題負責人表示,經費如果花不完,按理應上交,但大多時候沒有人這么乾,而是設法“吞掉”。“有人年年找學生要火車票報銷,一個課題三五人,一年的火車票卻天南海北幾百張。”
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占約四成。這意味著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高等院校教職工收入偏低的背景下,經費結餘長期是校方默許的額外收入。”上述負責人表示。
——藉助企業參與科研以便“報賬”為什麼不受監管?
與李寧類似,在此次曝光的教授套現經費案件中,已被判刑的陳英旭同樣是利用國家重大專項總負責人的便利,將關聯公司列為課題外協單位,再通過虛假髮票、虛假契約套取經費。
業內人士指出,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中,對這些形形色色的“外協公司”竟沒有一條專門的規範,甚至未要求課題負責人開辦的關聯企業“迴避”。
——科研管理行政化、功利化易引發“吸金”亂象。
一位科研人員說,當前,科學界存在一種不正常的現象:評價科學家的標準不是看其學術水平、業界口碑,而是看其是否能吸引和占有大量資金。由此也造就了一些“科學家富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當前,一些科研項目的開展目的不是為了創造生產力,而是為了滿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政考核和經費指標。由於缺少公平專業的評估、監督機制,一些科研人員為了獲得經費不擇手段。“院士涉案是科研界共同的損失和污點。”他說。
據了解,《中國工程院章程》第11條規定:當院士個人行為涉及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時,或涉及喪失科學道德,背離了院士標準時,應撤銷其院士稱號。中國工程院發言人董慶九表示,中國工程院將視司法機關認定事實、性質和生效的判決,依據該院章程和有關規定,按照程式對李寧作出嚴肅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