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寧

李定寧

李定寧(1932- ),男,廣東省南海縣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象牙雕刻大師。自幼受家庭的藝術薰陶,喜愛牙雕藝術,18歲開始跟隨胞兄李定榮學藝。1956年他參加了廣州市第一象牙雕刻合作社(現大新象牙工藝廠)工作,直至退休,曾任設計室主任、技術副廠長等職。擅長雕刻人物,作品多以人物為主體,配以山水、樹木、亭台樓閣。在廣州牙雕通透玲瓏的藝術風格基礎上,又吸收北京牙雕長處,並大膽加以創新,形成自己輕飄剔透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品有大型牙雕《天女散花》、《大聖鬧蟠桃》、《寶蓮燈》、《月宮明燈》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定寧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南海縣
  • 出生日期:1932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大型牙雕《天女散花》、《大聖鬧蟠桃》、《寶蓮燈》、《月宮明燈》等。
與牙雕的血脈情緣,創新“南派”牙雕,不斷創新,再創高峰,家族傳承,生生不息,

與牙雕的血脈情緣

李定寧,1932年出生於廣州一個世代從事牙雕的家庭,祖籍廣東省南海縣西樵鄉。說起祖籍,李定寧深為自己是南海人感到驕傲:因為此前很多牙雕藝人都是南海人,所以很多行話都帶有南海話的習慣。祖父李君祿,為家中老六,曾於1920年至1935年在廣州大新路經營一家店鋪,叫“聯昌號”,專做象牙工藝品及洋貨等生意。後來祖父將“聯昌號”交由兒子、即李定寧的父親李黨安(因嘴形較大,人稱“大口黨”)打理。李定寧有個大哥叫李定榮,比李定寧大7歲,他從小就學牙雕人物雕刻,李定寧在這樣一個以祖傳牙雕手工藝為生的家庭長大,耳濡目染,不知不覺間,他對千姿百態的牙雕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抗日戰爭爆發,日本鬼子入侵中國,廣州淪陷,原來十分興盛的工藝行業紛紛破產,走的走、散的散。李定寧一家只好從廣州搬回家鄉南海西樵。此時十來歲的李定寧開始跟大哥李定榮學藝,後來又隨兄長去香港邊打工邊學藝。因為有胞兄的言傳身教,加上李定寧勤奮好學,牙雕技藝進步很快。
廣州解放了,老百姓生活比較穩定,人民政府開始重視手工業的發展。留守廣州的父親李黨安看見這種情況,急忙寫信讓在香港的李定榮、李定寧速回廣州發展。
李定榮、李定寧兩兄弟於1954年回到廣州,在牙雕店鋪承接一些象牙來料加工,維持生計。
1956年,廣州市政府開始組織手工行業私人作坊走集體合作化道路,李定榮、李定寧參加了廣州市第一象牙雕刻生產合作社,也就是現在的國營大新象牙工藝廠的前身。李定寧兄弟倆從家族作坊走向集體,從個體變為國有,從動盪到安定,他們的內心對人民政府充滿著感激,李定寧更是打心眼裡覺得,應該把學到的牙雕技藝發揮出來,幫國家多製造一些牙雕精品。
20世紀60年代初,未滿30歲的李定寧已經是七級技工了,而且一出道就當上了“師傅仔”,“師傅仔寧哥”也一直是行業內對李定寧的尊稱。
李定寧少年時讀了些書,雖然連國中也沒畢業,但這在牙雕行業已算得上有知識有文化了,所以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李定寧不僅是一名業務骨幹,還兼當起大新象牙工藝廠的教員。李定寧自然非常了解那一時代的手藝人:由於戰亂,民不聊生,手工業者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不會寫字,不會畫畫,不懂人體構成,只知道動手製作等。李定寧意識到,如今是新社會,要做好牙雕工藝品,就必須要提高牙雕藝人的文化素養。
因此,李定寧下班後就經常給工人們“掃盲”,他因此被同伴們稱為“模範教師”。李定寧一方面誨人不倦,另一方面自己又很善於學習。大新象牙工藝廠看到李定寧好學,在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期間,將李定寧單獨留下來製作一尊24寸(1寸=3.3333厘米)高、重約20公斤的仕女產品,這是他學藝以來第一次獨立製作大型牙雕人物作品。就是這次經歷使他確立了自己主攻象牙人物題材的藝術方向。
同年,大新象牙廠還派李定寧到北京象牙雕刻廠學習交流和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寶物,為期一個月。
在北京、在故宮,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把李定寧震撼了:他看到了前輩留下的精湛藝術品,看到了歷代能工巧匠留存下來的藝術品寶物是何等的瑰麗。李定寧就像一塊大海綿,不斷地學習和吸收,然後再進行消化,他用他的智慧和才情將學到的東西轉化成知識,回廣州後全盤傳授給大新象牙工藝廠的同伴們。事過半個世紀,古稀之年的李定寧還深有感慨地說:“在北京學習的一個月,影響了我的一生,使我從此與象牙雕刻藝術結下終身的情緣。”
五十多年過去了,李定寧也從一名生產工人成為設計室主任、技術副廠長,還曾被評為廣州市勞動模範、廣東省先進工作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他在大新象牙工藝廠一乾就是38年,退休後還被返聘為該廠的高級藝術顧問。他不但與牙雕藝術,而且與大新象牙工藝廠結下了濃濃的藝術血脈情緣,並將自己的藝術天賦與聰明才智在中國的牙雕行業發揮得淋漓盡致。

創新“南派”牙雕

到北京象牙雕刻廠進行了一個月的技術交流後,李定寧經過反覆思索,提出應保留廣州牙雕傳統的牙球、牙船畫舫、飛龍、花鳥山水特色,還提出應拓寬人物造型、亭台樓閣等題材。他還特別提出要將“北派”精工人物的藝術手法揉進“南派”的牙雕技藝中去。
歷史上,象牙雕刻在技法和題材上都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北京牙雕是“北派”的代表,主要以人物、花鳥、古代仕女為特色。廣州牙雕是“南派”的代表,主要以牙球、人物、畫舫、山水、花鳥、動物為主,技法上強調精雕細刻。李定寧作為“南派”的主要代表,他還了解到,當時全國大概有一二萬人從事象牙手工藝職業,其中做人物的占90%,競爭非常激烈。因此他認為要做好人物,重要的是要提高牙雕生產者、設計者的素質,使塑造人物的題材貫穿到牙雕行業的幾大技藝中去。李定寧為此曾發表了一篇《人是技藝之最》的論文,在文中,他闡述了“學技藝容易,學藝術難”的觀點。實踐證明,具有人物塑造藝術基礎的手藝人通常都能製作其他造型的題材,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講的“觸類旁通”的意思,但只會單一雕刻花鳥的能手卻不一定能做好人物,因為這隻屬於技術,與具有生命力的藝術是有區別的。藝術包括了動作造型、神情表達等等,做好人物之所以有難度就是因為它牽涉到思維、藝術眼光、美學知識等。單純做鏤通的品種甚至不要求你畫畫,但是做人物、花鳥、動物、山水等,就要求你技藝性很強。所以,要推動廣州牙雕發展,李定寧感到一定要在原有技藝的基礎上下工夫開拓牙雕人物造型的題材。
李定寧首先在古代靜態仕女的設計造型上展開了技改突破——在相貌、體態和衣紋等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雕刻要求,力求每個人物題材的產品都體現出藝術美感。大新象牙工藝廠十分重視他的建議,上世紀60年代,工廠就抽調了郭康、羅振成、李定寧組成技術骨幹小組,分頭下到車間去指導一線工人掌握人物的雕刻方法,研製人物塑造怎樣才能做到準、做得美。經過這一番努力,廣州大新象牙工廠在製作牙雕仕女及其他人物造型的工藝上有了質的飛躍——不僅人物體態更顯婀娜多姿,而且神韻逼真。這些仕女產品被那個時期的外商統稱為“東方美女”,按8寸、12寸、16寸的精工仕女規格被外貿行業大批訂貨,成為當時十分搶手的創匯商品,廣州牙雕的技藝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這個質的飛躍可說得上是李定寧牽頭幹起來的,而加工的任務同樣也責無旁貸地落到李定寧的肩上。從1958年到1962年,李定寧差不多每星期都有三個上午扎在車間與一線工人們一道開牙胚、做雕刻、琢磨仕女的相貌神情直到製作成為產品。
在這期間,李定寧還創作了“漁翁撒網船”的牙雕新產品。他在一段已空心的不成形象牙材料上因材施藝,運用廣州牙雕鏤空雕刻的技術,鑲嵌拼接,將之設計製作成撒網船之得意作品,再現出古代漁民一家大小出海捕魚的生活情景。“漁翁撒網船”可說得上是“點石成金”之作。此作品一經問世,就受到外銷出口的普遍歡迎,幾十年過去了,此題材的產品仍一直盛產不衰,深受市場歡迎。前幾年廣州大象牙工藝廠正式向國家專利局申請,《漁翁撒網船》題材獲得專利生產權。
古代仕女和“漁翁撒網船”成為當時大新象牙工藝廠的主流產品,占當時廣州牙雕工藝品銷售量的60%,從此,栩栩如生的牙雕人物造型正式成為廣州牙雕百花園裡盛開的一朵奇葩。
1962年,在廣州市朱光市長的倡導下,廣州文化公園舉辦了著名的市工藝美術展,李定寧參展的《子建會洛神》,是他首創用整支象牙鏤空通雕的象牙紅梅花瓶,瓶外雕花、瓶內雕刻人物——子建會洛神,作品獲得二等獎,另一件20寸的大型仕女純粹為靜態的人物造型,在此次展會上也同樣獲得優秀獎。在當時的業界,這種無思想內容的仕女作品亦能獲獎,實屬少有,因出自李定寧的設計,一時間這種仕女產品被業界和商客稱為“美人寧”。在其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種仕女造型更是為製作仙女散花,麻姑獻壽等大型作品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奠定了基礎。
李定寧還認真研究現代人物的雕刻技法,大膽創作了反映革命鬥爭題材的《八女投江》牙雕。他將設計題材從古代美女拓展到當代英雄,進行了時空上的一大跨越。該作品同樣因材施藝,塑造的人物活靈活現、形態生動,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
1963年,大新象牙工藝廠將富有創新思維的李定寧調到工廠技術設計室,再次給李定寧提供了施展藝術才華的舞台。李定寧一來感激工廠的信任,二來意識到肩上責任重:那就是設計人員要懂得設計,要能解決技術難題,還要能培養技術骨幹。他進入設計室後負責設計的第一件大作品是《英雄頌》,這是一件以原支象牙材料製作的牙雕座件,高約2.4米,重約40公斤,整件作品將雷鋒、王傑、歐陽海、焦裕祿四個英雄人物以立體形象的方式雕刻出來,再現了英雄們的精神風貌。這件作品由李定寧從1964年設計動工製作直到1969年才完工,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工廠經常停工,整個製作過程歷時6年。
1970年,歷盡艱辛的《英雄頌》牙雕作品終於在廣州秋季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展出,並被一位德國駐法的商人看中,以重金買走。李定寧和他的工友們為國家賺取了大筆外匯,而他們自己那時每月卻只拿幾十、百多元工資。讓李定寧感到遺憾的是,他們一大批名藝人(包括他本人)嘔心瀝血設計製作的牙雕工藝品未能標上自己的名字,從而不能獲得知識著作權益的保障。

不斷創新,再創高峰

就在李定寧準備在牙雕人物設計上大顯身手時,一場“文化大革命”把傳統的工藝品打成了“封資修”的產物。不過,該時期的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卻一屆也沒有停辦,大新象牙工藝廠仍擔負著出口貿易創匯的任務。工廠一方面不得不把設計室當成“小資的窩棚”給解散了,另一方面還得要名老藝人繼續做些傳統題材的工藝產品參加廣交會為政府賺取外匯。李定寧重新回到車間做班長帶徒弟,他的創作積極性絲毫沒有減弱。
“文革”期間,李定寧先是設計和製作了大型牙雕座件《麻姑獻壽》。《麻姑獻壽》突破了以往牙雕作品受原材料限制做成的產品規格小、造型款式單調的問題。他用整段象牙材料製作麻姑的身體主幹,其他造型動作就用零散的牙料,分別製作成型後再採用鑲、拼、嵌的技藝手法將各部位連線起來。這種做法使《麻姑獻壽》的造型達到1米多高,重約50公斤,規格宏大,人物神態生動仿如真人一般。
從此,李定寧一發不可收,他的思維仿佛長上了翅膀,又設計了《仙女散花》,在製作工藝上同樣採取了《麻姑獻壽》的方法,製作的牙雕人物婀娜多姿,飄逸灑脫。又用鑲拼的新技法設計了《七姐下凡》、《寶蓮燈》、《南海明珠》、《大聖鬧蟠桃》等幾個神話題材的大型牙雕工藝品,贏得一片讚揚聲,先後獲得廣東省或廣州市工藝行業的各種設計獎項。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大新象牙工藝廠恢復設計室,李定寧任設計室主任。大新象牙工藝廠也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貿易創外匯單位,生產規模和工人隊伍空前壯大。李定寧負責全廠的創作設計、技術管理、質量管理、技藝培訓,越是忙他幹得就越歡樂。
1982年,按照幹部“革命化、知識化、技藝化、年輕化”的要求,李定寧被提拔為大新象牙工藝廠副廠長,主管生產技術和設計。當時的大新廠工人隊伍已經達到六七百人,是該廠建廠以來規模最鼎盛的時期。時代的潮流將李定寧推上了領導崗位,李定寧不負眾望,在1982年到1992年任副廠長期間,除了領導全廠的技術工作外,他的牙雕藝術創作也是佳作倍出。
李定寧——李氏牙雕的名聲大振。他的設計風格引起了行業內外的關注,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大型牙雕就是《群仙祝壽》(見彩圖),這件作品將他的設計風格推向了牙雕藝術的頂峰。
李定寧和他的牙雕作品《群仙祝壽》李定寧和他的牙雕作品《群仙祝壽》
1982年,一名外國商人打聽到廣州有個姓李的牙雕師傅手藝很好,就通過廣東省出口公司牽線找到大新象牙工藝廠,聯繫到李定寧,想請他做一件又大又有“好意頭”的作品,作品的名字就叫《群仙祝壽》。大新廠明確這件作品由李定寧專門負責設計和負責指導製作。
《群仙祝壽》取材於古代傳說,表現了各路仙人趕赴瑤池向王母娘娘獻壽禮的一個熱鬧場面。這件作品用象牙雕刻拼鑲製成,集人物、花鳥、獸口、山水風景、亭台樓閣、燈飾、書面等傳統雕刻之藝術大成,由數百個雕刻配件鑲拼組合而成。整件工藝品雕刻大小人物共128人,人人情態各異,栩栩如生且惟妙惟肖,有翩翩起舞的仙女,有騰雲駕霧的各路神仙,有雍容華貴的王母娘娘……整座作品設計精良,規格宏大,總長1.90米,高1.30米,共用去象牙材料200多公斤,動用技術工人十多人,歷時一年才完工。該作品1983年被評為廣東省二輕系統優秀“四新”產品設計一等獎。
《群仙祝壽》因其題材豐富,規模宏大,製作精美,面世後引起牙雕行業的震動,工藝行業的兄弟單位爭相前來大新廠觀賞。大新廠標出20萬人民幣的出售價格,但因當時負責計畫經濟的市出口公司只給出16萬而未成交。這當中還牽涉到這座工藝品是否屬於藝術品的問題:如果歸工藝品,那么產品只能在原成本的基礎上加上15%~20%的利潤,若超利潤,則稅收高達45%。由於當時的相關政策未理順,一直拖到1985年,《群仙祝壽》還擺在大新象牙工藝廠的陳列室。就在這年秋季的一天,上海友誼商店一幫人來到大新象牙廠,看見《群仙祝壽》就想買。大新廠此時開價26萬,最後以25萬多人民幣兌換券成交,這在當時就是很高的價錢了。因為那個年代一套普通商品房的價格大概也就1萬多元,如果用25萬元兌換券就可以買下一幢樓房了。李定寧和大新象牙工藝廠的同行們正為賣到一個好價錢而喜上眉梢時,上海友誼商店卻標出200萬元人民幣的出售價格。1988年《群仙祝壽》在上海以158萬人民幣賣給了日本的一位銀行家。富有戲劇性的是,這位銀行家還通過中國政府批准,邀請李定寧作為嘉賓,護送《群仙祝壽》到日本,在東京遊玩了半個月。這件作品可以說在設計上是李定寧感到最滿意的。然而讓李定寧遺憾的是,傾其習藝幾十年的智慧和心血設計製作的這件滿意作品,儘管由自己親自護送走出國門,卻沒能在作品上鐫刻上自己的名字。在那個年代,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由於中國沒有建立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條文,牙雕行業的所有作品,就算是藝術大師的佳作,仍然不能刻上自己的名字。一直到了21世紀,保護智慧財產權才算落到實處。
李定寧在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設計製作的牙雕精品一件又一件,獲各種獎無數。面對授予的廣州市勞動模範、廣東省先進工作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各種殊榮,他都非常低調。他最感快樂的就是自己能夠全身心地參與牙雕藝術創作。
李定寧在大新廠工作38年,雖有一手絕活,但並不保守,他帶徒弟數十人,先後培養出一批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師,高級技師。他在傳藝中留給徒弟們的習藝體會有以下幾點:
1.學習牙雕技藝和設計創作不要死板模仿,要有創新;2.要多讀文學經典名著,提升文學功力;3.設計或製作的工藝品要體現文化內涵,並且具有生命力。
李定寧從藝六十年的實踐證明:就算原有文化低,只要不斷探索牙雕藝術高峰,最終也能成為牙雕行業的頂級大師。他的技藝功力得到了業界的公認,他兼收“北派”“南派”牙雕藝術之所長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牙雕行業具有深遠的影響。但讓他引以自豪的還不是那些曾經為政府賺回若干外匯的精品力作,最讓他感到欣慰的還是他能從一名生產者成長為工藝設計的創新者,走過了一條由學徒學藝到成名、成師,追求藝術無止境的道路,為推動廣州牙雕行業的不斷創新發展發揮了引領者的作用。

家族傳承,生生不息

李定寧出生於典型的牙雕世家,他不僅是位牙雕大師,還曾經是代表南派牙雕風格的廣州大新象牙工藝廠最紅火時期的技術副廠長,因此他對牙雕技藝如何發展與傳承有著自己的思考。如今已進古稀之年的李定寧仍堅持致力於挽救這門瀕臨失傳的古老技藝,他經常配合政府傳媒機構及保護廣州文化遺產論壇不斷宣傳演示廣州牙雕絕技。他還建議美術院校或者職業技術學校適當招收學生學習牙雕,既能使古老絕技得以傳承,又可提供就業門路。近年來,他與兒子共同創辦牙雕工藝企業,招收培訓牙雕技術人才,並且由他親自傳授技藝。在非洲象牙原料緊缺的情況下,他又將藝術的視角投向了設計製作長毛象牙藝術品(俄羅斯發掘的古猛瑪象)。其擔任藝術總監的廣州寶象工藝有限公司在2007年、2008年兩屆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參展,其參展作品《漁家樂慶豐收撒網船》和《百子獻壽》長毛象牙雕刻作品分別獲得大獎,其作品傳神的人物表情和寶刀不老的精湛技藝受到專家的肯定和觀賞者們的讚嘆!
李定寧作品《漁家樂慶豐收》李定寧作品《漁家樂慶豐收》
同樣受家庭氛圍的薰陶,李定寧的兩個兒子李斌成、李堅成得父親真傳,亦掌握了嫻熟的雕刻技術,小兒子放棄了公務員職業,毅然投身象牙雕刻事業,他們在父親言傳身教下同樣以精湛的牙雕技法製作了一批長毛象牙、檀香木及香木材料的精良藝術品。2006年,瑞典國王隨“哥德堡號”造訪中國廣州時,被傳神轉動的香木球深深吸引並且愛不釋手。
星移斗轉,半個多世紀以來,李定寧的牙雕家族薪火相傳,不斷綻放出新的藝術生命,2006年,當中國牙雕技藝被確定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之後,2007年,作為廣東牙雕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定寧憑藉從藝六十年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對牙雕行業的影響,獲得廣東省文學藝術聯合會、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第二批“廣東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稱號。
2010年9月,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世界華商聯合促進會和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等單位主辦的“中國恆好-迎世博紀念品全球華人設計大獎賽”中,李定寧設計並參與製作的世博紀念品《東方之冠——世博中國館同道印》,在四千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勇拔頭籌,榮獲特等獎。
《“東方之冠”世博中國館同道印》《“東方之冠”世博中國館同道印》
《“東方之冠”世博中國館同道印》憑藉主題、工藝、材質、市場等方面的突出表現而勝出。該作品以中國古老印璽藝術中“同道印”的形式來表達“與世博同行,與世界攜手並進”的人文內涵,創意大膽巧妙,構思精巧絕倫,投射出濃濃的世博情懷和中國情結。頂部有一枚用15克純金製作的世博金章,上面鑄有世博標誌,中間暗藏一枚印章採用的是在西伯利亞凍土地帶發掘的猛獁象牙製作,上面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越秀區著名象牙雕刻大師李定寧創作的中國龍,寓意“中國世博”的背景。整件作品構思精巧,用材獨特,融傳統和現代、觀賞與實用於一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在這次2010上海世博會“廣東周”展出活動上,廣府文化、象牙雕刻藝術大放異彩。李定寧大師和他的傳人李斌成先生的作品《盛世乾坤》57層象牙球參加了展覽,兩位工藝美術大師還現場進行牙雕製作表演,得到了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等領導的關注,在駐足欣賞之餘關切的了解牙雕藝術的製作過程及傳承情況。同時,也得到了現場參觀者的一致好評。
李定寧大師和李斌成先生作品《盛世乾坤》李定寧大師和李斌成先生作品《盛世乾坤》
這個取名《盛世乾坤》的牙雕作品由李定寧大師親自設計和主刀,主體以巨龍噴出水柱襯托起龍珠(57層象牙球),象牙球上則以敦煌飛天仕女為主題,寓意中華民族當今的繁華盛世,生生不息、歌舞昇平、和平進步。其中最為珍貴的57層象牙球直徑17厘米,每層都薄如絲紙,且均為鏤空雕刻,層層都是同心圓,靈活轉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