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定

李孝定先生,字陸琦,湖南常德人。民國七年(1918)三月一日,生於仙池鄉花巖溪祖宅。三歲啟蒙,從黃笙陔先生學,其後亘十四年,出則肄業於學校,歸而習經史古文,文辭根柢,遂得厚植。十一歲高小畢業,成績特優,入省立三中。民國二十四年,入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二十六年抗日軍興,隨中大遷重慶,二十八年畢業。二十九年考取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逾歲入學,所長傅孟真先生命赴四川南溪李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寄讀,三十三年,獲碩士學位。隨即受聘為史語所考古組助理研究員。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先生負責籌辦史語所復員圖書古物運送工作,三十五年返抵南京。三十六年,借調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為專門委員,襄助李濟之先生。未幾,奉史語所命赴北平整理日人侵華時東方文科圖書館等處藏書。三十八年,史語所遷台,先生輾轉歸所,同年升副研究員。時傅孟真先生任台灣大學校長,召先生為中文系合聘副教授兼校長室秘書。1963年史語所晉升研究員,台灣大學同時晉為中文系合聘教授。1965年先生應聘為南洋大學中文系主任赴新加坡,1978年退休返台,重任史語所甲骨室研究員、主任。1988年自中研院退休,東海大學禮聘先生為中文研究所講座教授兼所長。1991年,辭東海聘,而台大中文研究所復力請講授文字學專題,以迄臥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孝定
  • 外文名:無
  • 別名:陸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常德仙池鄉花巖溪
  • 出生日期:1918.3
  • 逝世日期:1997年8月24日
  • 職業:文字學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
  • 信仰:儒家
  • 主要成就:《甲骨文字集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 代表作品:《甲骨文字集釋》
  • :陸琦
幼時在當地讀私塾、國小。1935年在省立三中(今常德市一中)國中畢業。
1938年在省立常德中學高中畢業。
1939年至1943年在南京中央大學文學系學習。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歷史考古專業。
1949年去台灣,先在南洋大學任教授,後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研究員。
長期從事甲骨文研究,撰有《甲骨文字集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兩部專著,由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發行。李孝定被譽為甲骨文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李孝定1997年8月24日病逝於台北,終年79歲。
先生就讀中大期間,從胡小石先生學甲骨,畢業論文為《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補》,一生致力古文字之學,實緣此始。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寄讀李莊史語所時,從董彥堂先生專攻殷契。先生依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篇》例,並陳研契諸家考釋甲骨文字之說,而附以案語。歷三年,完成碩士論文《甲骨文字集釋》,共六十萬言,同時導師為唐立庵先生。時戰亂初定,未及梓行,而稿遺北平。先生於民國四十八年重作《甲骨文字集釋》,以孫海波《甲骨文編》為底本,博採眾說,定以己見,分別部居,一仍許慎《說文》舊貫,裨使檢一書而諸說並陳,考一字而淵源悉備,既可為初學者升堂之階,又可為積學者商兌之資。焚膏繼晷,歷五年半而成,凡一百五十萬字,蠅頭細畫,皆自手書。治殷契之籍,斯最為鉅著。先生晚年更率史語所同仁門生,踵事增訂,惜業未竟而歸道山。
先生於金文研究,著有《金文詁林附錄》(與周法高、張日昇合編)及《金文詁林讀後記》二書。《金文詁林》為周法高先生編著,以容庚《金文編》三版為據,依《說文》次序編排,逐字羅列諸家之說,圖形文字及未識之字,則編為《附錄》。周先生於集錄《附錄》諸家異說同時,力請先生抒以己見,編入《金文詁林附錄》書中。先生於每字條下皆發議論,於其中獨創新解者約百餘條,皆前人之所未發。其後更撰《金文詁林讀後記》,貫聯甲文,縷析文字繁衍變革,論定眾說,而創見尤多。又作〈從金文圖畫文字看漢字文字化過程〉一文,闡釋中國文字由原始圖畫演變之過程,歸納若干規律,與六書說相表里,皆前人言文字演變過程者所未及。
許慎《說文解字》,千餘年來,學者奉為圭臬。但許君少見真古文,故其說解文字之初形朔誼,間有乖違。有宋以降,金文之學漸興,至清而益盛,然而《說文》學家,囿於許說,於金文家言,少所採信。降及近時,甲骨出土,數十年間蔚為顯學。先生治甲骨金文,以其所得,檢視許說,著《讀說文記》,以丁福保氏《說文解字詁林》為底本,取其與甲骨金文並見之字,紬讀諸注,慎加論略,於諸說未安者,間書己見,於文字結構演變之軌跡,創發尤多,裨讀者於紛紜眾說,知所適從也。
先生留心陶文,始於民國三十四年,撰〈小屯陶文考釋〉,發現陶文與甲骨文形體結構,幾於全同,以為陶文與日用文字應有密切之關係。此文晚至1956年史語所遷台後,發表於《小屯》考古報告《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以為附錄。此一研究,實為日後先生倡議從陶器刻劃符號探索漢字起源之工作開啟先路。
1964年,李濟之先生於史語所組織「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擬根據數十年累積之考古田野工作成果,編寫可信之中國上古史。先生負責「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專題,深感古史綿邈,文獻不足為徵,河圖洛書,傳說無從稽考,遂從分析甲骨文著手,撰成〈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闡明文字發展之過程,並證明晚商適處於形聲字發軔之初期,確定甲骨文在漢字發展過程中之相對位置。以此立足點,上溯史前,博採新出田野考古報告,於《西安半坡》,獲知該處仰韶文化遺址出土陶片上刻甚多符號,以為當與早期漢字有關,遂廣收當時可見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殷墟小屯等陶器刻劃符號,對其文化類型、年代、有字陶片比例、刻劃習慣等,作縝密分析,遂撰成〈從幾種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於1969年發表。此文指出陶文為早期漢字之雛形,明示漢字起源探索之途徑。1971年出版之《中國上古史》(待定稿)所收先生〈漢字的起源與演變〉一文,即合上兩篇而成。陶文與漢字起源研究,已成近年探索漢字起源之重要課題,先生實首倡之。
田野考古出土陶文材料日多,先生更陸續撰成〈再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漢字起源的一元說和二元說〉、〈符號與文字-三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等系列論文,論證陶器刻劃符號性質及漢字起源之關係,巨觀微察,為討論漢字起源及演變,奠定重要的基礎。先生關於此一問題之論述,1986年結集出版,題為《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先生晚年更著〈研究漢字起源與演變的幾點心得〉、〈殷商甲骨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的相對位置〉及〈試論文字學研究的新方向〉等論文,強調文字演變,有其條理脈絡可尋,主張文字學之研究發展,需持動態觀點,由不同時代之文字,全面觀察,系統描述,不拘定例,識其變遷,則於中國文字之發展,蓋可得其軌轍。
先生畢生致力學術,在漢字研究方面,總結經驗指出「窮其原委,貫其會通」,以為門生後學治學之方軌。教學工作,則南洋、東海各歷有年,而以台大中文系所前後二十三年為最久,除文字學、古文字研究專題課程外,曾講授歷代文選,蓋先生於古文,寢饋實深也。
先生自少深度近視,南洋晚期,目力更衰,左眼竟至失明,晚年右眼日翳,而指導研究生論文,仍細閱詳批,不肯稍有忽略。1996年12月,為冀改善視力,入台北榮總摘除白內障,發現顱內實有腦瘤,經手術後陷於昏迷,至1997年8月24日逝世,享壽八十。
李孝定先生學術簡表 Top
1918年 1歲
3月1日生於湖南常德。
1935年 18歲
入學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從胡光煒先生習甲骨文。
1939年 22歲
南京大學畢業,論文為《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補》。
1940年 23歲
考取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
1941年 24歲
入學,傅斯年先生命赴四川南溪李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寄讀,從董作賓
先生專攻殷契。
1944年 27歲
畢業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碩士論文為《甲骨文字集釋》。
受聘史語所考古組助理研究員。
1945年 28歲
撰成〈小屯陶文考釋〉。
1947年 30歲
借調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為專門委員。旋由史語所派赴北平負責整理接收日人研究
機構之藏書。
1949年 32歲
史語所遷台,先生輾轉渡海回所。
升任史語所副研究員。
1950年 33歲
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先生聘為中文系合聘副教授兼校長秘書。
1952年 35歲
與王彝女士結婚。
1956年 39歲
出版〈小屯陶文考釋〉。 
1959年 42歲
辭台灣大學秘書兼職。
始重撰《甲骨文字集釋》。
1961年 44歲
發表〈釋「釁」與「沬」〉。
1963年 46歲
升任史語所研究員。
升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發表〈說異〉。
1964年 47歲
發表〈讀契識小錄〉。
1965年 48歲
出版《甲骨文字集釋》。
發表〈讀契識小錄〉之二。
應新加坡南洋大學聘,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任史語所兼任研究員。
1967年 50歲
發表〈殷契零拾〉。
1968年 51歲
發表〈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
1969年 52歲
發表〈從幾種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
發表〈從中國文字的結構和演變過程泛論漢字的整理〉。
1972年 55歲
發表〈漢字史話〉。
發表〈金文詁林附錄集釋〉之一。
1974年 57歲
發表〈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
發表〈金文詁林附錄集釋〉之二。
1977年 60歲
出版《金文詁林附錄》(與周法高、張日昇合編)。
出版《漢字史話》。
1978年 61歲
自南洋大學退休。
回史語所專任甲骨文研究室研究員。
1979年 62歲
發表〈再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
1981年 64歲
發表〈從金文的圖畫文字看漢字文字化過程〉。
1982年 65歲
出版《金文詁林讀後記》。
1983年 66歲
發表〈漢字起源的一元說和二元說〉。
1985年 68歲
任史語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
發表〈論玉篇增刪說文部首-漢字新分部法初探〉。
1986年 69歲
出版《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
1988年 71歲
自中研院史語所退休。
任史語所兼任研究員。
應東海大學聘為中文研究所講座教授兼所長。
1989年 72歲
發表〈符號與文字—三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
發表〈戴君仁先生同形異字說平議〉。
1991年 74歲
辭東海大學聘。
應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聘為兼任教授。
發表〈從史前陶器上的刻劃符號探索漢字起源問題的回顧〉。
1992年 75歲
出版《讀說文記》。
發表〈從小屯陶文、甲骨文、金文、小篆、宋代楷書的六書分類比較看漢字發展
的大趨勢〉。
1993年 76歲
發表〈研究漢字起源與演變的幾點心得〉。
發表〈殷商甲骨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的相對位置〉。
1995年 78歲
發表〈試論文字學研究的新方向〉。
1996年 79歲
出版回憶錄《逝者如斯》。
1997年 80歲
8月24日逝世,享壽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