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枬

李壽枬

李壽枬,核科學組織管理專家和核物理學家。長期從事核科學組織管理工作,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創建、發展付出了畢生精力;在創建中國核數據中心和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實驗室,推進中國核物理基礎研究發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晚年積極倡導在中國開展聚變—裂變混合堆和不產生長壽命高放射性廢物的先進核能系統的研究,對中國長遠核能發展戰略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壽枬
  • 出生地:浙江省諸暨縣李村
  • 出生日期:1922年11月7日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李壽枬-簡歷,李壽枬-求學,家庭,早年成就,李壽枬-科學研究,成就,李壽枬-突出貢獻,榮譽,

李壽枬-簡歷

1922年11月7日 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李村。
1943-1947年 在浙江大學物理系學習。
1947-1950年 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理員。
1950-1952年 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助理員。
1952-1955年 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助理研究員、所務秘書。
1956-1958年 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副研究員、中關村分部學術秘書室主任。
1958-1960年 兼任全國同位素套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1958-1983年 任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二辦主任、學術秘書室主任、研究室業務負責人、科技處負責人、副所長。
1983-1989年 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院科技委副主任。
1983-1986年 任核工業部第一屆科技委物理組副組長。
1977-1995年 任中國物理學會黨組成員、常務理事、第二屆、第三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第三屆、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79年- 任中國核物理學會籌備委員會秘書長、第一屆至第四屆常務副理事長、名譽理事。
1980年5月 任中國國家科委核聚變與核物理訪美代表團副團長。
1986-1995年 任“863”計畫能源領域混合堆專家小組顧問。
1989年 離休。

李壽枬-求學

李壽枬,1922年11月7日出生在浙江省諸暨縣李村。祖父是清末武秀才,在私塾教書,曾為村內小富人家,晚年輸於官司,從此破落。父親在紹興中學念書時正值五四運動,為五四運動積極分子,曾到廣州參加大革命,大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參加鄧演達領導的第三黨(即現中國農工民主黨)。後去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經濟學。父親的革命思想和正直、正派的性格,對幼時的李壽枬和他以後的進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母親是一位勤勞、賢惠、精明能幹的農村婦女。由於父親奔走於革命,李壽枬很少見到父親,家庭和孩子全靠母親照管。父親被捕入獄後,家境十分困難,鍛鍊了幼小的李壽枬,使他自幼熱愛勞動,養成了努力勤奮,為人耿直和潔身自好的性格。

家庭

李壽枬的中學時期是在抗戰烽火中度過的。高中時,曾流亡於浙南、閩北。1943年高中畢業後,考上浙江大學機械系。他克服重重困難從浙南跑到貴州總校,二年級轉到物理系。學習期間靠公費生活,學習非常刻苦。他目睹日本侵略軍的侵略蹂躪,痛恨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和腐敗無能,懷有強烈的抗日救國熱忱。他是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和束星北的學生,王淦昌教他們班原子核物理和電動力學,束星北指導他做了有關廣義相對論的畢業論文。

早年成就

1947年大學畢業後,系主任何增祿介紹他到上海楓林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準備參與趙忠堯籌建的核物理實驗室的工作。該所於1948年遷到南京九華山。由於當時趙忠堯尚未回國,他先隨施汝為教授籌建磁學實驗室。在製備永磁材料時,李壽枬提出了離心澆注法,克服了澆鑄磁性材料出現氣孔的困難。南京解放前,李壽枬參加了中共地下黨,阻止了物理所遷往台灣,保護了圖書、儀器,領導了護院護所的鬥爭。1950年10月,李壽枬到北京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參加質子靜電加速器研製的初期工作。1958年,李壽枬領導試製了兩台2MeV電子靜電加速器,出束後交八室(同位素套用研究室)繼續調試改進。

李壽枬-科學研究

1952年底,迫於需要,李壽枬兼任近代物理所所務秘書,從此開始了他的科技管理生涯。他對當時所內的管理隊伍進行了充實和加強,特別是在器材管理和計畫管理方面,在科學院系統的研究所中率先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起到了樣板作用。1958 年起先後負責原子能所二辦(科技辦公室)和學術秘書室工作,管理全所科研生產、圖書情報、學術交流等工作。1958-1960 年還兼任中國科學院同位素套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組織全國同位素的推廣套用工作,直到國家科委八局成立。起草了《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推廣套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規劃》,對指導全國推廣套用同位素起到了重要作用。領導辦公室為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產和套用、國外訂貨、銷售、運輸、安全防護等做了大量工作。
李壽枬在推廣套用核技術方面也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他1971年底擔任七室的業務領導時,根據科研人員的建議,經過調研,將當時長期窩工、任務和方向不明的核譜組轉到堆中子活化分析和離子束分析研究上來,積極支持Ge(Li)γ探測鈾井、中子測井以及利用固體徑跡探測器普查鈾礦等開發研究工作,在國內率先開闢了核技術套用的新領域。1973年,恢復和開展了熱中子散射套用研究工作,在王淦昌、戴傳曾所長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當時中國唯一的熱中子散射凝聚態物理研究室。1980 年又倡議在核物理學會下成立了活化分析與離子束分析專業組、穆斯堡爾效應譜學專業組和固體徑跡探測器套用專業組。這些專業組的成立,對於團結全國同行開展學術交流,提高學術水平,打開國際交流渠道起了重要作用。

成就

李壽枬在擔任原子能所二辦主任和學秘室主任期間,正是中國“兩彈”過關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科學十四條》的時期,他在所黨委領導下組織落實保證科研生產任務的同時,對全所的科研計畫管理、研究室組織體制、青年科研人員培養、科研成果管理、科技檔案管理、保密工作、學術交流和圖書館管理等進行了一系列整頓和改進,對出成果、出人才、提高科研質量、培養優良學風起了重要作用。
李壽枬1973年任副所長後,主管全所科研生產。1978年後還曾兼管科技幹部考核和外事工作。他主持制訂的中、高級科技幹部職稱考核辦法和外事工作條例都在核工業部作為經驗介紹給兄弟單位。他領導創辦了《原子能科學技術》、《原子核物理》和《原子能所年報》,加強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他十分重視學術成果評價和成果獎勵工作,親自主持清理了“文化大革命”前全所優秀科技成果76項,全部獲得1978年科學大會獎,占全國科學大會得獎項目的十分之一。

李壽枬-突出貢獻

李壽枬先後參加過多次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1952年他協助王淦昌、彭恆武副所長領導編制了近代物理所的第一個五年計畫,並為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實施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和條件保證工作。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完成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展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1973年由他主持制訂的原子能所“1973-1980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簡稱“八年規劃”),重新明確了原子能所在“兩彈”過關後的發展方向和具體任務,在核物理方面確定了以核數據為中心,基礎研究與核技術套用研究協調發展的布局。為新的發展創造條件,提出了研製強流短脈衝電子直線加速器,引進一台串列靜電加速器和一台百萬次計算機,建立強放實驗室和對101重水研究反應堆實施改建等重大措施。這個規劃為原子能所新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全國自然科學基礎規劃會議時,李壽枬擔任核物理組副組長,參與組織編制了《原子核物理和粒子加速器學科規劃》。1977年國家科委召開全國科學技術規劃會議,他擔任原子能組組長,主持起草了《原子能科學技術規劃書》。

榮譽

李壽枬非常重視學會活動和學術交流。1977年後,李壽枬曾任中國物理學會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兩屆副理事長,對1978年廬山物理學會年會的籌備,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物理獎的創建,會章修改以及參與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籌建等做了大量工作。他主持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核物理會議。會後協助王淦昌籌備成立了中國核物理學會,先後任秘書長和第一屆至第四屆常務副理事長。在核物理學會倡議下,1980年5月,國家科委派出中國核聚變與核物理訪美代表團,李壽枬任副團長。他率領核物理分團訪問美國能源部所屬各核物理實驗室後,與能源部談判簽訂了“中美核物理交流和合作協定(草案)”。該協定因智慧財產權問題曾長期未能生效,但兩國核物理實驗室之間的雙邊交流合作從此打開。1980年中國核學會成立,李壽枬曾任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現為中國核學會和中國核物理學會名譽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