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和

李壽和,湖北公安人。中共黨員。1967年荊州師範畢業後回鄉工作,1975年華中師大畢業後再次回鄉工作。歷任縣文化館副館長,縣誌辦副主任兼主編,文化局副局長,文聯主席,併兼任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公安派文學研究會理事長。副編審。1971年開始發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壽和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7
  • 職業:作家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

人物簡介

李壽和 (1947~)
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報告文學作家。知名學者。

人物生平

李壽和生長於三袁故里湖北省公安縣孟家溪鎮。祖籍湖南澧縣。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兩次離鄉求學,先後畢業於荊州師範學校、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因諾守父母不遠遊的古訓和當年建設家鄉的時代精神,又兩次回鄉工作。主要致力於公安派文學研究和長江題材紀實文學創作,同時從事荊楚民間文學蒐集整理。已有長篇傳記文學《三袁傳》、古典文學選注集《袁小修小品》、長篇紀實文學《荊江分洪大特寫》和《共和國沒有開閘》等面世,還主編出版過一套大型地域民間文學集成等,曾獲全國性和省市數種文藝獎,並以個人身份應激赴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作公安派文學專題講演。現已南遷深圳,將以多年文化和生活積累轉向其它文學樣式的創作。2010年擔任古裝歷史電影《大明縣令袁宏道》的編劇。

主要成就

著有長篇傳記文學《三袁傳》,古典文學選注《袁小修小品》,長篇紀實文學《荊江分洪大特寫》、《共和國沒有開閘》、深圳申大紀實文學《世界的聲音:SHENZHEN》等,主編《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湖北卷公安分卷》等。《三袁傳》獲中國當代文學學會雲岡杯文學獎,《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湖北卷公安分卷》獲全國民間文學獎和湖北屈原民間文學獎,《共和國沒有開閘》獲第七屆廣東省魯迅文學獎及第三屆湖北文學獎。

出版著作

濃墨重彩寫真情讀《共和國沒有開閘》感記
作者:張永健
李壽和,1975年於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當時,他是班上少有的幾位高才生之一,憑其學識人品,無論留校,留武漢等大城市都是滿具條件的,然而,他懷著建設家鄉的非凡理想,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繁華的城市,回到了生於斯,息於斯的家鄉。
就我所知,在他擔任文化局副局長和縣文聯主席期間,他主要致力於“公安派文學”的研究工作,他倡導並組成了公安派文學研究會,並在公安舉行兩次公安派文學研討會,全國一些著名的公安派文學研究者和著名學者雲集公安,這在公安乃至荊楚歷史上都是空前的,破天荒的。
為了更好張揚荊江地區特別是公安縣人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創造精神,他決定創作長江題材的紀實文學來實現自己的寫作目的,於是經歷二十年,足跡遍中華,閱讀了大量的材料,走訪了數以千計的當事人與領導者,參閱了400萬字的資料。終於於1997年11月底完稿了洋洋24萬字的《三峽前奏曲——荊江分洪大特寫》,全書氣勢恢宏,構思精深,筆調嚴謹而又奔放。
《荊江分洪大特寫》完稿之後,尚未正式出版,1998年8月,長江防汛出現了百年不遇的險情。為了保住長江,保住長江中下游不致水淹,公安縣分洪區33萬人民為了共和國的抗洪大局,一夜之間揮淚撤出家園,荊江分洪開閘分洪在即,而共和國的新一代領導人,為了共和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開閘不開閘這一千鈞一髮之際,以大智大勇的科學精神和決勝氣概,最終作出不開閘的最佳決策:共和國沒有開閘。
李壽和作為荊江之子,他日夜戰鬥在抗洪搶險的最前頭,他將其耳聞目睹一夜大撤遷的悲壯場景統攝於心。“便發誓要記下荊江岸邊這個夜晚,這個夜晚中的他們。”(《共和國沒有開閘,後記》)
這是什麼精神?這是一個學者,一個作家的藝術良知,這是一個荊江之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因而他在極短的時期於同年寫出並刊發了三萬字的題為《共和國沒有開閘——1998:荊江分洪區驚心動魄的兩夜》。後來經過四易其稿,終於2003年完成了煌煌30萬言的長篇紀實文學《共和國沒有開閘——’98荊江分洪大轉移回眸》。它是《荊江分洪大特寫》的姊妹篇,它是再現了荊江兒女的奮鬥精神,愛國情懷,高風亮節的又具有重大史學價值和水利文獻價值的報告文學巨著。
全書以其慣有的“歷史加文學的筆調”大氣磅礴地展示了98荊江分洪大轉移的既悲又喜,既苦又樂,既悲且壯的宏大場面,描繪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將軍到士兵,從國務院總理到普通村民,從水利專家到國小兒童,眾多普通的而又光彩奪目的生動而又鮮明的人物群像。既有對整個事件的全景式展示,又濃墨重彩書寫了一頭一尾兩個驚心動魄的漫漫長夜。既有古今歷史的強烈對比,又有現實生活的真實記錄,既有細緻的人物心理描寫,又有親切的抒情議論,還有富有哲理性的警世名言。讀來令人魂動心驚,盪氣迴腸,不少章節催人淚下,引人深思,如果說《荊江分洪大特寫》偏重於史的重現,那么《共和國沒有開閘》則著重於情的抒發,全書突出了一個情字。表現了荊江分洪地區33萬父老鄉親在洪水施暴的大災大難面前一夜之間撤出家園所表現出來舍小家保大家、舍小局保全局,舍荊江保長江的愛國精神、犧牲精神,而全國人民與共和國領袖們為了荊江分洪地區人民的利益最終作出不開閘,不分洪的最佳選擇,使荊江分洪區人民免受分洪之苦,免受洪水之災。這個奇蹟與佳話是建立在無限深厚的情感基石之上的,這裡有軍民情、軍政情、夫妻情、父子情、朋友情、兄弟情、戰友情、母子情……其情既真且善又美,因而該書能深深地打動讀者,扣響人們的心扉,走進億萬人民的心裡。這本書的文化含量比《荊江分洪大特寫》要重、要深、要厚。(作者單位:武漢華中師大文學院)
專家學者暢談李壽和新著《共和國沒有開閘》
作者: 鄧南友
2004年12月22日上午,荊州市知名作家李壽和長篇紀實文學《共和國沒有開閘——’98荊江分洪大轉移回眸》研討會在荊州凱樂大劇院舉行。省市文學界、新聞界、出版界、水利系統的數十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對這部作品展開討論。
李壽和曾任公安縣文聯主席。《共和國沒有開閘》是作者繼《荊江分洪大特寫》後又一部長江題材紀實文學力作,由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長江文藝出版社《報告文學》副主編、本書責任編輯陽繼波認為:作者通過寫歷史來弘揚抗洪精神,創作上有一種從容淡定、堅韌執著的精神,對紀實文學的創作顯得非常可貴。同時,他指出作品的時效性問題,認為1998年長江抗洪的事件過去太久。另外,整部作品用力過於平均。
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永健教授說,李壽和是值得人民稱讚的一位優秀的文學工作者,富於探索精神的學者,有大愛胸懷的作家,不愧為荊江之子。這部作品再現了荊江兒女的奮鬥精神、愛國情懷和高風亮節,是一部具有重大史學價值和水利文獻價值的報告文學巨著。他還認為全書著重於情的抒發,突出了一個“情”字。
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朱莎莉認為:如果一個時代的文學缺少了宏大敘事的文學是殘缺的狀態,李壽和的作品以報告文學的樣式來反映社會、完整地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他對文學很好的認識和把握,令人敬佩。
省作協副主席、《長江文藝》雜誌社社長劉益善認為這部作品記錄了歷史大事件,非常有份量,也是非常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在藝術特色上,他認為本書資料翔實,結構進行了精密的編織,且善於運用細節構成篇章。同時他指出,對歷史大事件來說,任何作品的記錄都不會過時。
省水利廳文協的席士勇同志認為作品主題宏偉,標題新穎、大氣,引人入勝,是水利人的朋友、知音。他希望此書能夠推廣到全省、全國,宣傳荊江和荊州人民的精神,以此來推動水利建設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長江水利委員會《大江文藝》副主編劉軍認為:作品畫面鮮活、氣派大;作者站在抗洪鬥爭的前沿,通過親身體驗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具有可感性、可視性,增強了報告文學的可讀性。她說這本書的出版充分肯定了水利事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她也指出作品對水利專家的描寫不夠全面,沒有很好地突出這一群體。
原荊州市水利局局長易光曙認為作品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感人性,很好地反映了’98抗洪的感人歷史。他說,從事水利工作的人應當認真閱讀這一部書,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東西。
荊州市作協主席黃大榮認為作品構思巧妙、使筆嚴謹,故事情節具有新聞要素,具有真實性和可選擇性;作者對典型細節作了精心的篩選、提煉,使作品的可讀性、感染力大大增強。他還認為作者具有平民意識和濟世情懷,作品具有歷史、史料和文學的價值,是一部英雄史詩。但是全書缺少了一點思辨的力量,缺少對整個事件的反思。
長江大學文學院教授劉漢民說,文學與時代共命運,方能“長壽”,個人命運要和時代命運相結合。這部作品構思高屋建瓴,作者充分調動了文學各方面的因素,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同時,他也認為作品存在幾個方面的不足:語言表達形式還不夠豐富;對題材的處理存在均勻使用筆力的現象;思考的深度還不夠。
公安縣文聯主席鄒平說,這部書歌頌了公安縣人民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真實地再現了98年荊江抗洪的動人場面,具有史料性、真實性,傾注了作者對家鄉和故土的深情。
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李傳鋒說,本書的出版,揭示了一個良好的現象,就是荊州市對文藝工作的重視,荊州的民眾性文藝創作十分活躍,碩果纍纍。今天的研討會,將鼓勵和鞭策一大批像李壽和這樣的專業、業餘作者,按照中央“三貼近”精神要求,紮根基層、深入生活、辛勤耕耘,創作出更多的文學精品。(作者系荊州市文聯幹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