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升

李同升

李同升(李同升), 男 ,陝西省岐山縣人。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院教授 ,人文地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旅遊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生導師, 西北大學人文地理學科帶頭人, 西北大學“112 ”人才,精通俄語,熟練掌握英語。現任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同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陝西省岐山縣
  • 出生日期:1960 年9 月23 日
  • 職業:教授
  • 代表作品:《鄉鎮社區發展與規劃研究》
  • 性別:男
  • 語言:漢語;英語;俄語
工作經歷,教育經歷,教學工作,科研工作,社會兼職,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主要研究領域,支撐項目,代表性成果,學術創新,

工作經歷

2013.4 - 今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院長
  2003 - 今 人文地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旅遊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
2000 - 2013.3 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系副主任(副院長)
1995 - 2000 年 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副教授
1994 - 1995 年 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講師

教育經歷

2003.11-2004.04 莫斯科師範大學、莫斯科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1988.10-1992.08 原蘇聯敖德薩大學研究生,獲經濟與社會地理學博士學位
1986.09-1988.10 西北大學地理系碩士研究生
1980.09-1984.07 西北大學地理系本科生,獲學士學位

教學工作

1994 年以來,先後為本科生講授經濟地理學、產業發展與布局、中國經濟地理、國土規劃、區域經濟學等課程,為博、碩士研究生講授現代人文地理、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現代人文地理學基本問題等課程;主持完成了 3 項省(部)級教學研究項目,在《高等理科教育》、《人文地理》等刊物發表教學研究論文 10 余篇,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道德素養 + 創新能力 + 交流能力”的綜合培養模式、本科生 “過程考核+資格考試 + 口試+項目訓練”的課程考試新模式、 地理學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思路和實施方案,先後獲得 1 項陝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排第 1 )和 2 項西北大學教學成果獎(排第 1 )。現主持陝西省精品課程《人文地理學》建設項目。

科研工作

1996 年以來,主持完成了 20 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陝西省政府科技項目。 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城鄉關係與城鄉一體化發展、人地關係地域系統及其最佳化調控、技術創新的空間擴散與區域發展、產業旅遊與生態旅遊、 西安市—陝西省—西北地區—新亞大陸橋經濟帶等不同層次的區域發展和規劃等方面,在《地理科學》、《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城市規劃》、《生態學報》、《生態學雜誌》、《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水土保持通報》、《西北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和會議發表了學術論文 70 余篇,先後出版了學術專著《鄉鎮社區發展與規劃研究》和《陝西文化景觀研究》,合著有《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 Developing China ' s West: A Critical Path to Balanced National Development 》等 10 餘部著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排第 1 )。

社會兼職

中國地理學會鄉村發展與可持續農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地理學會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西安市旅遊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和管理學部通信評審專家
科技部、教育部、陝西省、西安市(科技)項目評審專家
《經濟地理》雜誌編委
《人文地理》雜誌編委

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 :與莫斯科大學莫斯科師範大學、聖彼得堡師範大學、俄羅斯地理學會及多位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建立了實質性交流和合作關係;與敖德薩大學、烏克蘭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有長期交流和合作關係。
海外學術交流與合作 :與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台灣大學、(台灣)亞洲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關係。
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 :長期參與中國地理學會及其專業委員會的相關學術會議,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寧夏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人文地理研究所等單位有多項實質性合作關係。

主要研究領域

一 城鄉關係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

支撐項目

(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鄉村空間類型及其綜合發展模式研究——以寶雞地區為例( 49671023 ) 1997~1999 (項目負責人)
( 2 )國家教委優秀回國人員基金項目:人地關係與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研究 1995~1997 (項目負責人)
( 3 )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寶雞市農村社區類型及其發展模式研究( 1996D07 ) 1997~1999 (項目負責人)
( 4 )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線兩帶”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 (2003D06)
2004-2006 (項目負責人)
( 5 )國土資源部科研計畫項目:陝西省農用土地分等定級成果套用方案研究
2001~2002 (項目負責人)

代表性成果

( 1 )李同升 . 鄉村地域共同體及其結構與功能研究 . 西北大學學報, 1998 ( 5 )
( 2 ) 李同升、厙向陽 .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其演變分析—以寶雞為例 . 西北大學學報, 2000 ( 3 )
( 3 )李同升、劉笑明、陳大鵬 . 區域小城鎮的空間類型及其發展規劃研究 . 城市規劃, 2002 ( 4 )
( 4 )李同升、羅雅麗 . 城鄉一體化視角下村鎮建設思考,經濟研究參考, 2005 ( 70 M -5 )
( 5 )羅雅麗、李同升 . 制度因素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分析,人文地理, 2005(4)
( 6 )羅雅麗、李同升 . 城鄉關聯性測度與協調發展研究,地理與地理信息系統,
2005 ( 5 )
( 7 )李慧棟、李同升 . 社區規劃的發展進程與多維透視,城市發展研究, 2006 ( 6 )
( 8 )沈銳、李同升 . 後現代的新城市主義與中國城市規劃,城市問題, 2005 ( 4 )
( 9 )李同升、程葉青 . 我國西部地區大中城市投資環境評價與分析,人文地理,
2002 ( 4 )
( 10 )程葉青、李同升 . 西部地區中等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3 ( 5 )
( 11 )劉小鵬、李同升 . 國際 BOT 投融資方式在陝西農業建設中的套用,西北大學學報, 2003 ( 1 )
( 12 )李同升等 . 鄉鎮社區發展與規劃,西安地圖出版社, 2000
( 13 )曹明明、李同升 . 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 .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學術創新

(1) 系統進行了城鄉一體化的機理(動力機制)研究,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態測評體系和研究方法,在國內較早開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政策與制度的制約和激勵研究,並以大西安地區和寶雞市域為例進行實證研究。
(2) 在國內地理學界較早開展了鄉鎮社區發展與規劃研究,通過對鄉鎮地域系統的剖析,提出鄉鎮社區的理論概念,分析了其結構與功能,並從理論和實踐操作兩方面建立了描述其的指示因素和指標體系,以關中地區為例,進行了鄉鎮社區空間類型劃分和發展模式研究,開展了以社區綜合發展為目標的鄉鎮規劃研究,提出了走向城鄉一體化的社區發展與規劃思路。
二 經濟地域系統演化與調控研究
1 支撐項目
(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區域開發的地學基礎”( 40131010 )(項目負責人為陸大道院士)之子課題:區域經濟的影響因素的典型研究 2002~2005 (項目負責人)
( 2 ) 973 計畫項目“東北亞生態系統演化及生物多樣性研究”( 2005CB724801 )
一級子課題:西伯利亞自然-經濟系統的特點及其地域開發功能和方向 2005 - 2007 (項目負責人)
(3) 高等學校博士點科研基金項目:“流域 PRED 系統及其時空協同研究”
( 20060697004 ) 2007-2009 (項目負責人)
( 4 )陝西省科技發展計畫重大項目:“陝西渭河流域綜合治理戰略研究”( 2003K12-G5 )之專題三 — 水資源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時空協同及其解決方案
2004-2005 (項目負責人)
( 5 )國家軟科學計畫項目:“渭河流域綜合治理戰略研究”( 2004DGS3D026 )專題五 -- 水資源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時空協同及其解決方案 2005-2006 (項目負責人)
( 6 )陝西省政府研究項目:西部大開發中陝西重點開發區域及優先項目選擇 1999~2000 (項目負責人)
( 7 )西安市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項目: 西安市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科技問題研究 2004—2005 (項目負責人)
( 8 )西安市科技計畫項目: 西安市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創新模式和促進機制研究
( HJ06005-07 ) 2006—2007 (項目負責人)
2 代表性成果
( 1 )李同升、徐冬平 . 基於 SD 模型的流域水資源 — 社會經濟系統時空協同分析 .
地理科學 2006 ( 5 )
( 2 )程葉青、李同升、張平宇 . SD 模型在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中的套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EI 源刊), 2004 ( 12 )
( 3 )徐冬平、李同升 . 陝西關中地區水資源-社會經濟系統時空協同分析,水土保持通報, 2005 ( 3 )
( 4 )程葉青、李同升 . 礦業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以陝西省黃陵縣為例,
西北大學學報, 2004 ( 6 )
( 5 )李同升、韋亞權 . 工業生態學研究現狀與進展 . ,生態學報 , 2005(4)
( 6 )李同升、韋亞權、周華 . 生態工業園區規劃與設計研究,經濟地理, 2005 ( 5 )
( 7 )李同升、陳文言 . 我國西部自然資源開發的體重創新和立法問題,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2000 ( 2 )
( 8 )李同升、趙榮 . 西部大開發與陝西省區域發展戰略研究,水土保持通報,
2000 ( 1 )
( 9 )厙向陽、李同升 . 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結構及協調度分析,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 2000 ( 2 )
( 10 )劉小鵬、李同升 .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沙產業建設綜合績效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 以寧夏中北部為例,水土保持通報, 2001 ( 3 )
( 11 )李同升 . 西部大開發 — 觀念、政策與行動,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1 ( 1 )
( 12 )李同升 . 西北地區資源開發中的環境問題與對策,西北大學學報, 1997 ( 1 )
( 13 )趙榮、李同升 . 陝西文化景觀研究,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9
3 學術創新
( 1 ) 以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立足社會經濟發展落後、生態環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的陝西和黃土高原地區,在區域分析和地域經濟系統動態模擬的理論與方法、渭河流域和黃土高原人地關係演化及其最佳化調控、陝西城鄉聚落系統結構及其空間演化等研究領域有一定的特色。
( 2 )在理論上,以地理學人地關係理論為基礎,汲取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區域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強調學科交叉、多視點系統解析,注重對經濟地域系統的組織結構、影響因素、運行機制和演化特徵進行綜合分析和動態模擬,探討其發展規律和最佳化調控方法措施,進而指導區域開發和區域規劃的實踐活動。對黃土高原經濟地域系統的分析、渭河流域水資源-環境-經濟系統的模擬、城鄉聚落體系演化及其空間結構、西部大開發的地理學研究都體現了上述思想。
( 3 )在實踐上,重點開展了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研究、黃土高原典型縣綜合開發與治理規劃、產業複合生態系統與生態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等研究。研究成果均被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所採用。
三 科技園區及其技術擴散研究
1 支撐項目
( 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業科技園區技術創新擴散的機制分析及其示範推廣模式研究 ( 05BJL07 ) 2005 - 2007 (項目負責人)
2 代表性成果
( 1 )李同升、羅雅麗 . 楊凌示範區農業技術示範推廣模式及其最佳化途徑,西北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7 ( 1 )
( 2 )劉笑明、李同升 . 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國際經驗及國內趨勢 ,經濟地理, 2006 ( 6 )
( 3 )王武科、李同升 . 農業技術水平的地區差異分析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7 ( 3 )
( 4 )方維慰、李同升 . 農業技術空間擴散環境的分析與評價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6 ( 11 )
( 5 )張建忠、李同升 . 我國農業科技園的發展現狀及其動力機制,農村經濟 , 2006(12)
( 6 )劉笑明、李同升 . 由失敗案例透視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影響因素及其改進,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2007 ( 3 )
( 7 )劉輝、李同升 . 農業技術擴散的因素和動力機制分析,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6 ( 3 )
3 學術創新
( 1 )突破了傳統的技術創新擴散 S 型分析的基本假設,選擇典型農業科技園區作為技術創新源地,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創建了描述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多樣化模式,總結了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規律。
( 2 )根據我國統籌城鄉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需要,研究了公益性技術、經營性技術和中間性技術在不同地區的擴散模式,提出了相關的激勵政策和措施。
( 3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技術創新功能尚可,但技術擴散和示範推廣效果則不盡人意。項目研究在國內首次針對這一問題開展實證研究,具有開拓性和前瞻性。
四 產業旅遊、生態旅遊和景區規劃研究
1 支撐項目
( 1 )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觀光農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2001~2002 (項目負責人)
( 2 )西安市軟科學項目:西安市觀光農業現狀調查、發展預測和政策研究 2001~2002 (項目負責人)
( 3 )陝西省政府: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區生態旅遊總體規劃 2002-2003 (項目負責人)
( 4 )武漢三特索道公司:神農架大龍潭景區、小神農架關門山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2003-2004 (項目負責人)
( 5 )楊凌示範區管委會:楊凌示範區旅遊業發展規劃 2003-2004 (項目負責人)
( 6 )山西丹朱嶺旅遊開發公司:丹朱嶺旅遊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2005 (項目負責人)
( 7 )邯鄲市人民政府:邯鄲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組長郭來喜,副組長王興中、李同升) 2006 (副組長,專題負責人)
( 8 )寧夏自治區政府:寧夏金沙灣農業科技園區旅遊發展規劃 (組長郭來喜,副組長王興中、李同升) 2006 (副組長,專題負責人)
( 9 )西安市政府:西安市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2006 (項目負責人)
( 10 )西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總公司:西安經開區現代農業主題公園項目策劃 2006 (項目負責人)
( 11 )西安市雁塔區旅遊局:雁翔民俗旅遊示範村建設規劃 2007 (項目負責人)
2 代表性成果
( 1 )李同升、馬慶斌 . 觀光農業景觀結構與功能研究 . 生態學雜誌, 2002 ( 2 )
( 2 )楊新軍、李同升 . 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區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水土保持通報, .2004(2)
( 3 )劉笑明、李同升 . 西安市觀光農業空間結構研究,人文地理, 2005 ( 3 )
( 4 )李同升 等 . 西安市觀光休閒農業發展研究,西安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
( 5 )李同升、張潔 . 國外工業旅遊及其研究進展,世界地理研究, 2006 ( 3 )
( 6 )李慧棟、李同升 . 以工業旅遊為主導的景區規劃研究,城市規劃, 2006 ( 10 )
( 7 )張潔、李同升 . 我國工業旅遊發展的現狀與趨勢,西北大學學報, 2007 ( 3 )
( 8 )張潔、李同升 . 工業旅遊項目策劃研究,人文地理, 2007 ( 2 )
( 9 )劉笑明、李同升 . 農民旅遊市場定位與行銷策略研究,安徽農業科學, 2005 ( 18 )
( 10 )楊永波、李同升 . 基於遊客心理感知評價的西安鄉村旅遊地開發研究,旅遊學刊, 2007 ( 11 )
3 學術創新
( 1 ) 以觀光休閒農業發展的理論基礎為切入點,建立起了觀光農業巨觀布局與微觀規劃設計的理論框架,指出:綜合區劃理論和環城遊憩帶理論是大中城市郊區觀光休閒農業巨觀布局的理論依據,而區位理論、體驗經濟理論和景觀生態理論則可作為觀光休閒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理論指導;以西安市為實證對象,採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其資源條件和市場開發前景進行研究,對其空間布局、功能分區做出合理安排,在此基礎之上提出西安市觀光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在巨觀研究的基礎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區域進行了觀光農業園區規劃與設計,其中;選擇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進行高科技農業觀光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及項目設計,選擇西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進行觀光農業規劃與休閒體驗設計,選擇西安杜陵進行皇家上林苑觀光農園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 , 。該項研究獲得 2005 年西安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2 )以山西丹朱嶺旅遊景區為例,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以工業旅遊為導向的景區規劃研究”,對我國正在興起的工業旅遊開發有示範指導作用。
( 3 )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大都市地區鄉村旅遊發展專項規劃,尤其在鄉村旅遊資源調查分類和評價方法、 基於遊客心理感知評價的鄉村旅遊地開發研究方面開展了探索性工作。
五 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研究
1 支撐項目
( 1 ) 973 計畫項目“東北亞生態系統演化及生物多樣性研究”( 2005CB724801 )一級子課題:西伯利亞自然-經濟系統的特點及其地域開發功能和方向 2005 - 2007 (項目負責人)
2 代表性成果
( 1 )李同升、黃國勝 . 俄羅斯西伯利亞人口狀況及其地理分析,人文地理, 2007 ( 3 )
( 2 )李同升 . 中國與中亞國家沿橋經濟合作的前景分析,經濟地理, 1998 ( 3 )
( 3 )李同升 . 邁向 21 世紀的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地理, 1997 ( 2 )
( 4 )李同升、陳宗興 . 關於我國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規劃與建設的若干思考,經濟地理, 1997 ( 1 )
( 5 )李同升 . 原蘇聯地區新的政治地圖,人文地理, 1997 ( 3 )
( 6 )李同升 . 原蘇聯地區地緣政治格局及其演變分析,世界地理研究, 1997 ( 2 )
( 7 )李同升 . 莫斯科大都市地區的空間結構與發展特點,人文地理, 1995 ( 1 )
( 8 )杜德斌、李同升、馮春萍、趙媛 . 世界經濟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六 高等教育和教學研究
1 支撐項目
( 1 )陝西省高等教育面向 21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項目:地理類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982029 ), 1999-2001 (項目負責人)
( 2 )陝西省 21 世紀初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研究項目:基於能力和素質的考試改革研究( 0204003 ) 2003-2005 (項目負責人)
( 3 )陝西省精品課程:人文地理學, 2004-2006 (項目負責人)
2 代表性成果
( 1 )李同升、趙榮 . 國內外人文地理學教材的特點分析 — 兼論我國人文地理學教材改革問題,人文地理, 2000 ( 4 )
( 2 )李同升 . 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探索與實踐,高等理科教育, 2002 ( 2 )
( 3 )李同升 . 基於能力和素質的考試改革探討,高等理科教育, 2005 ( 6 )
( 4 )李同升 等 . 《人文地理學》省級精品課程, 3 學術創新
( 1 )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道德素養 + 創新能力 + 交流能力”的綜合培養模式,該研究獲得了 2001 年陝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 2 )提出了本科生 “過程考核+資格考試 + 口試+項目訓練”的課程考試新模式。
( 3 )提出了地理學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思路和實施方案,該研究獲得了 2005 年西北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