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珊

中國科學史家,主要從事近現代科學史的研究。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近現代史研究室主任;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科學史分部理事等職,並任《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學術刊物編委。2004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佩珊
  • 出生日期:1924.3.14
  • 逝世日期:2004.2.28
  • 職業中國科學史
  • 畢業院校:輔仁大學;燕京大學
個人簡介,個人履歷,個人經歷,

個人簡介

李佩珊(1924年3月14日-2004年2月28日),中國科學史家,江蘇鎮江人。1946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化學系。1950年燕京大學研究院、協和醫學院碩士學位。
主要從事近現代科學史的研究。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近現代史研究室主任。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科學史分部理事等職,並任《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學術刊物編委。

個人履歷

1946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
1946—1950年在燕京大學化學系研究所、協和醫學院生化科學習,獲碩士學位。
1948年在協和醫學院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黨支部副書記。
1950—1954年擔任北京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助教、講師,並擔任北醫黨總支委員、教職工支部書記。
1954—1966年奉命調到中宣部科學處工作,並任黨支部書記。
“文革”下放到寧夏賀蘭縣中宣部五七幹校勞動。
1974年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一局,從事科學管理工作。
1978年調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從事近現代科學史的研究工作,並擔任副所長、所黨委常委、近現代史研究室主任。
1987年離休。

個人經歷

在北醫從事教學工作期間,李佩珊為學生講解實驗並為專修班講授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課程,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學任務,並注重自身教學經驗的積累與獨立工作、思考能力的培養。
《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
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處是黨中央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部門。李佩珊在此工作期間,主要負責與生物學、醫學界的聯繫,向中央有關部門反映科學界的情況、要求和意見,執行黨的科學工作發展方針與知識分子政策,並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為相關政策的制訂提供事實依據和分析,在溝通科學家、醫學家與中央領導之間的聯繫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1959年初,中央為解決“大躍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而進行的糾“左”工作中,她參加了若干重大事例的調查研究;。
1961年,全國科技工作的綱領性檔案《科學十四條》的制訂過程中,她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地區各研究所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和分析。
1962年,在廣州召開的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她以簡報的形式,積極、迅速、全面地向中央領導反映會議情況和科學家的意見,這些工作,為黨中央制訂相關政策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材料。
1974年,李佩珊被調至中國科學院一局,負責聯繫生理、生化、細胞、生物物理、心理等相關研究所。她充分意識到科學家與科技管理者所承擔的責任,她工作認真、負責、細緻,並具有良好的業務基礎,善於與科學家溝通。在基礎科學研究舉步維艱的困難條件下,她堅決支持並協助有關領導組織、協調幾項重大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如“胰島素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細胞起源”等,其中“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於1987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一項由科學院生物口各研究所以及院外若干單位合作完成的重大項目,協調任務重,難度大,李佩珊以辛勤的工作為這一項目的組織實施和順利完成做出了貢獻。
1978年,調至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任副所長。此時正值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後不久,黨中央號召全黨認真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知識,中國科學院接受了為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領導講課的任務。她積極參與了由錢三強主講的《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撰稿工作,並擔任了部分內容的講解。此次講課受到中央及各級領導幹部的歡迎,講稿在《紅旗》、《光明日報》等全文刊登並以單行本印發,推動了全國學習科學技術史的熱潮。由於意識形態的影響,國內當時從學術的角度對於世界科學史特別是近代、現代科學史的研究極少。
李佩珊從70年代末即開始組織力量,引進人才,培養研究生,組建了近現代史研究室,並領導全室人員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研究工作,歷時五年編寫出版了《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並親自撰寫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醫學科學等相關章節和該書序言的部分內容。該書較系統、全面地論述了二十世紀科學發展的歷程,並針對科學與社會、經濟、政治的關係和科學發展的規律作了較深入的探討,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獲得學術界廣泛好評,出版數月即告售罄,並於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自1993年起,作為兩位主編之一的李佩珊主持了第二版的修訂,增加篇幅達近40萬字。此書已成為中國科學史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重要的參考書。 與此同時,李佩珊積極倡導與推動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的研究。她將“20世紀中國科學史研究”確定為該所的重要工作,為以後《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和《中國近現代技術史》兩項重大項目的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她依據親身的經歷與準確的感悟,以其獨特的視角,將自己的研究鎖定在科學與政治關係上,並在這一領域筆耕不輟,直至病重。她的文章,既有對中國科學院幾十年發展歷程的深入思考,有對歸國留學生在中國科學事業中作用的細緻分析;有對“李森科現象”歷史教訓的深刻剖析和社會體制、意識形態對於科學發展影響的嚴謹比較,也有對當前學術腐敗的無情揭露與鞭笞。她的許多觀點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多次引起強烈反響與共鳴。 作為中國科學史事業的推動者、實踐者,李佩珊始終把中國科學史研究的組織化、國際化視為己任。
1980年,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主持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的籌建工作。
1985年,在美國加州伯克利舉行的第17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由於李佩珊的努力,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以國家成員的資格被接納為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科學史分部成員,她本人也在會上當選為該國際組織最早的中國理事之一。她以開闊的學術視野和出色的組織能力,為中國科學史事業在世界舞台上擁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礎。
李佩珊一生光明磊落,嚴於律己,思想敏銳,治學嚴謹,獎掖後進,為促進中國科學事業的進步做出了努力,並對科學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4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