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傑墓

李世傑墓院位於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雨朵鎮扯泥壩,是貴州省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名人墓葬之一,其初建於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一七九五年),屬夫妻合葬墓,占地二二三八平方米,分“天,地,人”梯式三級墓院,一九八六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世傑墓
  • 坐標:E106°02.503′N26°54.857′
  • 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
  • 國家:中國
簡介,墓院結構,墓院風水,傳說故事,李世傑,

簡介

該墓位於黔西縣城南15公里的雨朵鎮扯泥村,地理坐標:附近。是貴州省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名人墓葬之一,乾隆六十年(1795)建,屬夫妻合葬墓,分天地人三台階,天台為墓所在地,墓為橢圓形土丘,護牆門兩側上置有石獅一對;地台神道上從下而上依次置有相向的石馬、石虎、石羊、石人;人台上置有華表(望柱)、御祭碑亭,戲樓,祠堂等。李世傑,黔西縣甘棠鄉隱者壩人,官至乾隆年間兵部尚書等職,並稱為具有“天挺奇才,皆不由科目進身”的“黔中三奇男”之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卒於故里。

墓院結構

李世傑墓院的第一級為“人台”是一片占地約二千平方米的大院(現已全部被農戶種莊稼)。右側原建有祠堂和守陵室,祠堂前有一塊高二點五米,寬一點二米的青石大碑,上刻乾隆皇帝悼念李世傑的御祭文,共二百七十個字。文中概述了李世傑廉潔的一生,稱讚他為“精良綜事之才,清白愛民之選”,“才思敏練,性本公廉”,對他的為官為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謚曰恭勤,式啟豐碑,昭之茂典”。在御祭碑的左右兩邊對稱立有一對高四米的正方形華表,上部有朝天大斗,頂端有仰天石獅。斗喻示民以食為天,石獅象徵皇室的威嚴(現尚存右邊一尊)。在御祭碑及華表的後面有石人,石馬雕塑各一對。
第二級為“地台”,占地一百餘平方米,有石獅,石虎,石羊各一對,基本完好;
第三級為“天台”,是李世傑與高夫人合葬的土墓。高大的“五嶽朝天”碑上,陰刻碑文為——
乾隆陸拾年閏二月吉旦
皇清誥授榮祿大夫兵部尚書顯考李恭勤公,皇清誥封一品夫人顯妣高太夫人之墓
男華封等敬立
墓前原有石桌石凳。如今,石桌石凳早不見了蹤影,連石碑上的廈頂及龍形鴟吻等,也被掀掉,原先高大的墳墓被牛踐馬踏變成了一個小土堆。

墓院風水

李公世傑墓院風水極好,來龍雄壯,立子山午向,兩沙有情有意,前邊朱雀旋舞,後龍玄武藏頭,左邊青龍高聳,右邊白虎馴服,堂前一案如眉,朝山如旗,明堂一壩田園,真好風水也!只是後龍開帳一重,貴人山低小,明堂傾泄,與其高祖慰柏公,祖攀麟公之墓相比欠了一層,葬此只是一代不如一代罷了。從此觀之,怪易風水真奇妙也。

傳說故事

傳說,當年李世傑墓院修成,李世傑及高夫人遺體下葬,御祭碑落座後,附近村寨雞不鳴,狗不叫,晚上一片寂然。鄉人請陰陽先生(風水先生)看後說,是皇帝和李世傑的“星宿”太旺,地龍鬥神潛伏之故,須百日後三牲相祭,才可保一方平安,雨調風順。百日後,鄉人們集資舉辦了一次隆重的祭祀儀式。祭曰:“明君聖主,良吏賢臣,為民謀福,為民蔭庇。墓葬扯泥,民之萬幸。雞犬不鳴,萬籟無聲,寧則寧靜,了無生機。乞願君臣,還原本真,民間有樂,國家昇平,尚饗!”
祭祀後的當天夜裡,雄雞高唱,犬吠蛙鳴。河水潺潺,百鳥歡欣。從此以後扯泥壩風調雨順,成了黔西縣有名的魚米之鄉,風水寶地。

李世傑

李世傑(一七一六---一七九四),字漢三,號雲岩,清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正月初九日出生於黔西縣隱者壩。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捐官入仕,二十年授泰州知府,二十七年為鎮江知府,三十年為安徽寧池太廣道,三十六年升為四川巡按使,是年冬,清廷鎮壓四川大小金川少數民族起義,李世傑駐打箭爐(今四川康定)總辦南路軍需。乾隆四十年升為湖北布政使,四十二年大小金川被平定,四十四年李世傑因功被擢升為廣西巡撫,四十六年署理湖南巡撫,四十七年調任河南巡撫,任內協助大學士洪謀在豫治理黃河;四十八年晉升為四川總督,在任上用兩年時間把四川境內因戰事所受的損失進行恢復,以致達到倉儲殷足,民氣大振。
乾隆五十年(1785年),因湖北,安徽,江蘇等省受旱成災,李世傑積極籌集川糧賑救,得到乾隆皇帝“深得封疆大臣之體”的讚揚,五十一年三月,調任兩江總督,後因辦理軍火不力,被調回四川總督任上,並被罰俸3年。
在四川總督任上,李世傑整頓吏治,事無巨細均克勤克儉,多次得到朝廷的嘉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巴勒布掄占附藏之聶拉木濟嚨(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李世傑親自籌劃,使事件很快得到平息,乾隆贊其“能相機妥辦,並不拘泥遵旨,所見甚是,實屬可嘉”,並賞賜有加。乾隆五十四年,因在辦理秋審事中失當之處過多,受到朝廷指責,遂以年老多病要求解職回鄉,未能獲準。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世傑奉旨進京陛見,授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準在紫禁城內坐二人抬肩輿。五十六年告老還鄉,五十九年(1794年)三月李世傑卒於家中,享年79歲。次年被謚為“恭勤公”。
李世傑從一名“捐例”小官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舉正途入仕,卻能政績卓著,受民眾擁戴和朝廷重用,在乾隆年間的封疆大臣中實屬少見。他仕而後學,兼資文武,政績卓然,在清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郎潛紀聞》曰:“黔西李漢三世傑,以巡檢至兵部尚書;廣順劉松齊清,以拔貢至總兵;松桃楊誠村芳,以吏員取通侯,並天挺異才,兼資文武,皆不由科目進身,時稱黔中三奇男”。
他每到一地做官,都以民為本,重調查研究,實行一系列順乎民意,深得民心的治理措施。他恪盡職守,為政清廉,懲腐治貪決不手軟。當他在鎮江離任時,沿途百姓灑淚相送,稱他為“李青天”。在清代,有史學家把他比喻為漢朝名吏“仇覽”,“朱邑”和西周賢相“召伯,甘棠”。
乾隆59(1794)年,李世傑因病在黔西逝世,前來弔唁者絡繹不絕。乾隆帝諭表“殊堪軫惜”,賜謚“恭勤”並榮封三代,祖,父考妣皆享其殊榮。乾隆帝還書御祭文紀念他一生的功績,稱讚他為“精良綜事之材”,“重清白愛民之選。苟勤儉以奉,克矢志於冰霜”,“才稱敏練,性本公廉”……對他一生為官的政績德操作了很高的評價。乾隆60年,經貴州巡撫馮光熊奏請,入祀賢良詞。
李世傑留下的遺著有《世傑奏議》,《家山紀事詩》,《南征草》及幾篇序記,可惜大都遺失。
被史學家稱為“天挺奇才—黔中三奇男”之一的李世傑(另外兩人是當總兵楊村芳,封通侯的劉松),生前生活儉樸,“食不兼味,衣不華美”,淡泊清貧。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夜晚墓被盜,盜賊遺留於墓側的有木製朝珠數粒和衣襟數片,其內衣上打有兩個不規則的補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