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姓

朵姓

朵姓淵源頗深,源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的西夏党項族、蒙古族、回族,以及源於宗族追溯、漢族以及官位。其中,蒙古族朵氏以哈爾和林為郡望,回族朵氏則以敦煌為郡望。朵姓名人主要有朵長青朵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朵姓
  • 讀音:duǒ
  • 得姓始祖:唐兀·剁羅台等
  • 歷史名人:朵長青
  • 來源:源於党項族、蒙古族、回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朵長青,朵 拉,

基本介紹

朵[朵、朶、剁,讀音作duǒ(ㄉㄨㄛ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党項族,出自西夏時期党項族唐兀部首領剁羅台,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唐兀·剁羅台,亦稱唐兀·朵羅台,其祖父叫唐兀·小丑,以製作弓箭著稱,成吉思汗特別喜愛其精湛的技藝。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國時,對於党項族制弓箭的好手給予特別的重視。在史籍《元史·朵羅台傳》中記載:“太祖既定西夏,括諸色人匠,小丑(唐兀人朵羅台的祖父)以業弓進,賜名怯延兀蘭,命為怯憐口行營弓匠百戶,徙居和林,卒。”
宋理宗趙昀寶慶三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擊敗西夏國的軍事主力後,俘虜了党項族的唐兀部,其族人隨唐兀·小丑被徙居於漠北腹地哈爾和林(今蒙古國呼根汗山),後來皆融合於蒙古族。當時除了唐兀·小丑,他的孫子唐兀·剁羅台、唐兀·闊闊出等也從事弓箭製造業,並常把他們所造的弓箭主動獻給蒙古大汗,受到稱讚,並封賜唐兀·剁羅台為遼陽行省蒙古部的郡國國王。到了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唐兀·剁羅台國王起兵造反,自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倫縣閃電河畔)領兵一直攻至古北口,並屢敗元軍,威逼大都(今北京)。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急征各地大軍,與唐兀·剁羅台大戰於古北口一帶,唐兀·剁羅台最終兵敗被殺。
在唐兀·剁羅台的後裔族人以及部眾中,有取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剁氏、朵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成吉思汗次子孛兒只斤·朶羅,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在大蒙古汗國末期,孛兒只斤·拖雷系的孛兒只斤·朵羅時為公王,朶羅亦稱朵羅、剁羅,其長子即著名的孛兒只斤·蒙哥,後來即位為蒙古汗國王位,史稱蒙哥汗。蒙哥汗的弟弟即著名的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南宋理宗趙昀景定元年(大蒙古國薛禪汗孛兒只斤·忽必烈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農曆3月,孛兒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正藍旗),建元“中統”,史稱元朝開端。孛兒只斤·忽必烈繼蒙哥為蒙古汗位後,在中央設中書省,以漢人大儒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十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農曆5月,孛兒只斤·窩闊台系的孛兒只斤·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今蒙古國杭愛山麓鄂爾渾河東岸的小沙漠地區呼根汗山下)。孛兒只斤·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出兵擊敗了孛兒只斤·阿里不哥。在與孛兒只斤·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南宋景定三年(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春,益都行省的漢族江淮大都督李璮乘機叛亂,被孛兒只斤·忽必烈迅速予以鎮壓。李璮的叛亂引起孛兒只斤·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他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加強嚴密對漢人的防範。此外,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
南宋景定五年(元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農曆8月,孛兒只斤·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的大元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南宋度宗趙禥鹹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南宋鹹淳八年(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孛兒只斤·忽必烈確定以大都為都城(今北京)。
在孛兒只斤·忽必烈正式創建了大元帝國後,兵征四方,降諸國土,疆界豐廣。後賜封成吉思汗次子孛兒只斤·朶羅一支族人為漢姓“朵”,亦稱朶氏、剁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魯密國人朵思麻,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文獻《北京牛街志書·岡志》中的記載:回族中的朵氏取自先祖名字首音的漢字諧音。
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魯密國(今土耳其共和國)使者朵思麻進入中國,向明宣宗朱瞻基進貢狻猊(獅子),之後便留居在京師(今北京)。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又有一位魯密國使者,也叫朵思麻,他以火器專家的身份被聘入中國,他將火器製造技術傳授給大明王朝的中書舍人趙士禎(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使趙士禎後來也成為明朝時期著名的火器專家。趙士禎在朵思麻的啟發下,博採中外火銃之長,造成“掣電銃”、“迅雷銃”等四種火銃,並呈送朝廷,受到明神宗朱翊鈞的嘉獎。後來,趙士禎又將能連發五彈的“迅雷銃”改造成連發十八彈的“戰酣連發”,並創製了“鷹揚炮”。趙士禎製造火器,最注意發射速率和命中率,對子彈運動的基本要點有一定的研究。後來趙士禎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備邊屯田車銃議》等著作,其中有火器圖式二十四種。朵思麻、趙士禎共同研製的火器,使大明王朝揚威一時。這兩位明朝時期的朵思麻之後裔子孫多留居中國,皆取先祖名字首音的漢字諧音“朵”為姓氏,稱朵氏。
清朝時期,北京的著名回族占卜家朵世麟,便是朵思麻的後裔。不過他到底是那兩位朵思麻中哪一位朵思麻的後裔,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四個淵源

7年前在西安尋訪到西夏皇裔及西夏皇族家譜的我區西夏學泰斗李範文,日前又在昆明尋訪到了西夏國相斡道沖後裔及斡氏家譜,西夏這段神秘歷史的一些細節由此清晰起來。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李範文便聽人提及雲南昆明市有西夏國相斡道沖的後裔和家譜。今年10月,李範文教授赴昆明參加第34屆國際漢藏語學會時,與斡道沖的第十九世後裔、原雲南省保密局副局長、離休幹部朵舜年取得聯繫。28日李範文來到朵家,查閱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鹹豐乙卯年(1855年)撰修的兩種翰氏族譜。據朵舜年介紹,斡道沖生於西夏“國史世家”,精通西夏和漢兩種文字,曾將漢文《論語法》譯為西夏文,著有《論語小議》20卷和《周易卜筮斷》等書,被任命為“番漢教授,”朝庭文臣均尊其為師“。斡氏家譜記載斡道沖為相10年,為政清廉,弘揚中原文化,倡導儒學,去時”家無私蓄,僅有書籍數床而已“。仁宗仁孝令國人將其遺像畫於郡縣學宮,尊為楷模,世代與孔子從祀。後元朝賜斡氏家族為朵姓。斡道沖曾孫朵兒赤曾宦遊於川、滇、噪鄂等地,晚年定居昆明。斡氏後裔據朵舜年所知有數千人,主要散居在雲南的昆明、祿勸、武定、大理、麗江、昭通、東川、雲溪、箇舊及北京、上海、四川等地,民族成分在元朝之後多改為漢族、有的改為蒙古族。昨天李範文教授興奮地對記者說,尋訪到斡道沖後裔及翰氏家譜,對研究一代西夏名相斡道沖的生平政績,研究西夏遺民如何與其他民族融合大有裨益,說明了中國歷史雖戰爭不斷,但民族的大融合、文化大的融合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脈。朵英賢中國工程院院士,甘肅永靖縣扶河村人.

第五個淵源

源於漢族。河南濮陽市范縣有個叫朵莊的村子,1000多人,全部姓朵,漢族,村子位於黃河西岸,朵莊和隔河相望的兩個趙姓村子(趙營村和趙海村)共續一本族譜,傳說在明初,趙氏三兄弟被官兵追殺,趙一和趙二逃到河對岸 分別聚族而居,形成兩個趙姓村子,而趙三留在河西岸,改姓朵,繁衍為今天的朵莊,傳說只是傳說,已無從考證,不過從時代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村子的人極有可能是明初遺留在中原的蒙古族遺民,取祖姓首音為姓,是為朵。
這個村子尚無名人。如果勉強可以算的話,國務院中紀委監察六處處長朵延聚就是這個村子出來的。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剁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剁史,為東漢時期都吏的下屬官員。都吏,就是“督郵”的別稱。而督郵,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張飛用柳條鞭笞的那位官吏,諸多後世史家皆不知其原始的官位稱呼。督郵,是漢朝時期中央政府於各郡設定的官位,為郡守的重要輔佐,負責宣達教令、司獄、詔捕、稽查等事務。視各郡行政轄區的大小,分別設有兩部、四部或五部,每部各設一名督郵。督郵以下,設定有宣、獄、剁、捕、察五名屬員,其中的剁史主要負責地方賦稅徵收過程的監督與稽查,但不參與賦稅的具體徵收工作。到唐朝以後,督郵的職責被監察司及其屬吏所取代,督郵之稱即被廢黜,同時宣、獄、剁、捕、察這五個屬稱亦被廢止。
在剁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剁氏、督氏,後簡筆為朵氏。

得姓始祖

唐兀·剁羅台、孛兒只斤·朶羅、朵思麻。

遷徙分布

朵氏是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五百七十七位。蒙古族朵氏以哈爾和林為郡望,回族朵氏則以敦煌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哈爾和林:蒙古國歷史名城,是古突厥語“黑色礫石”之意,哈爾和林地處今蒙古國杭愛山麓鄂爾渾河東岸的小沙漠地區呼根汗山下。據史書所記,哈爾和林城是蒙古汗國鼎盛時期建築的城郭,南宋嘉定十三年(成吉思汗十五年,庚辰,公元1220年)曾定都於該城,其子孛兒只斤·窩闊台繼續營建,城周約十二里,四門,曾是蒙古鐵騎征服歐亞大陸的行政指揮中心。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堂號

(缺)。

歷史名人

朵長青

(公元1939~今),別名文翰,齋號山泉書屋;甘肅永登人。著名現代書畫家。無錫書法函授藝專和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畫系畢業,而後經常與國際和省內外多家學術團體書畫院校藝術交往與研討,近七、八年期間專門研究和書畫練習,從正楷入手,先顏、歐、柳,後又轉入二王行書,形成自己的獨有風格,筆改避夷就險,反《蘭亭序》那種虛和沖淡,注入己意摻之以凝重,遲緩以意趣。體現對世事獨到的,心靈與感悟。其國畫作品,喜樂以人筆勾染,以墨為主,雄健剛直,凝老辣,創奇雄,在大剛中求正氣,行筆中,六書法頓挫轉折,神采煥然,布局獨特,境界開闊的藝術特色。
現系中國魯南書畫社理事、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淮海藝術函授學院客座教授、神州大學藝術研究中心中級書畫帥、冰雪情書畫展展事顧問、中國褚遂良文學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豫南書畫院院士、《中國現代書畫名家名作》編輯藝社特約書畫家、台灣高雄星傳禮品總匯GW機構編制會員、《世界美術書法家作品大畫冊》特約編委、中華現代書畫家委員、中國江都書畫院高級書畫師、中國三味書院院士及高級書畫師、香港世界著名藝術家聯合會國際委員、桂林雲雅聯誼會副會長及客座教授、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特聘書畫家等。其書畫作品曾先後參加過省內外、國際性書畫大展。
作品、傳略編入《國際現代書法集》、《中日書法作品匯觀》、《二十世紀國際書法精作博覽》、《書畫家經典》、《現代國際書畫家精品潤格》、《當代書法家談章法》、《世界名人錄》、《世界華人書畫作品選集》、《中華人物大典》、《跨世紀中華文藝人才大典》、《當代書畫藝術名家精英大典》等兩部典集。部分作品曾在國內外展出,並被中國當代名人書畫館和一些學術團體及部分省市博物館收藏。部分作品曾獲得有關書畫展的優秀獎、書畫全能獎、銅獎、藝術成就獎、國際銀獎、精英獎等。並榮獲“當代書畫藝術名人”、“世界書畫藝術名人”、“跨世紀翰墨藝術人才”等稱號。分別參加在北京、青島、上海。香港、泰國舉行的中國文化藝術高級研討會。同時還編寫了《百字百語篆字圖》。

朵 拉

(公元1954~今),福建惠安人。著名專業作家。《翰墨苑》理事。受邀為《桂林文化藝術學院》及《跨世紀華人書畫藝術作品大觀》編委會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