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昌(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型號總指揮)

朱鴻昌(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型號總指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鴻昌是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型號總指揮。朱鴻昌,在上海航天局已工作了35年。1975年,剛工作的“小朱”見證了上海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2008年,“朱總”和同事們研製的遙感衛星一號,拍到了汶川大地震的第一張有效震區地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鴻昌
  • 國籍:中國
  • 職業: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型號總指揮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201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風華正茂迎挑戰,勵精圖治抓質量,鐵肩磨成擔大任,科學管理帶隊伍,“小家”和諧促“大家”,榮譽稱號,

人物生平

談起共和國的航天事業發展,朱鴻昌感慨萬千。朱鴻昌是“老三屆”,讀中學時恰逢上海招收飛行員,體檢、政審合格後,他轉入了雷鋒中學。那時,雷鋒中學的學生都是“預備飛行員”。文革開始後,學校解散,學生們都報名參了軍。那時的朱鴻昌加入了空軍特種部隊,參與飛彈發射任務。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那時我們興奮啊!別提有多興奮了!”朱總指揮笑著回憶說,“白天我們奔走相告,到了夜裡,就守候在夜空下尋找這顆衛星,結果還真被我看到了!” 1974年,朱鴻昌從部隊復員,被分配到“701車間”,開始從事一個神秘的項目。701代表的意思是“1970年1月”,那是上海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工程的啟動時間。當時701車間,如今叫“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隸屬於上海航天局。 1969年8月,根據毛主席“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指示精神,周總理指示上海“也要搞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1970年1月,“701工程”啟動。它的目標是發射科學技術實驗衛星,這也是我國發射的第三顆衛星。 由於很多技術都在摸索階段,加上文革的干擾,這顆衛星的研製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參加701工程的人都知道,這個工程是周總理十分關心的,也是上海科技工作者負責研製的第一顆衛星,所以我們都憋著一股勁,下決心要把它打上去。”朱鴻昌說。據了解,為了讓“長空一號”發射成功,有500多家單位參與了這項工程,並鍛鍊出了一支上海的衛星研製隊伍。1975年7月2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伴隨一陣轟鳴,這顆凝聚上海科研人員心血和智慧的衛星搭載在“風暴一號”火箭上,成功進入軌道。 1975年9月,帶著衛星發射成功的喜悅,朱鴻昌進入了上海科技大學,成為一名工農兵大學生。1978年畢業重返航天局後,朱鴻昌被安排在行政崗位上。1986年3月,我國國防科技“八五”計畫重大任務——“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研製項目啟動,這個項目讓朱鴻昌再次投身科研。1990年,他擔任了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指揮一職,負責“風雲二號”的研製工作。在我國“衛星家族”中,風雲系列赫赫有名。1977年11月,上海航天局開始研製“風雲一號”。這種衛星屬於極地軌道衛星,其軌道平面與赤道面夾角為90°,運行時能到達南北極區上空,即衛星能飛經全球範圍上空。與“風雲一號”不同,“風雲二號”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這種衛星正好在地球赤道上空、離地面35786千米的軌道上運行,由於它繞地球運行的角速度與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相同,從地面上看去,衛星好像是靜止的。“風雲一號”與“風雲二號”相輔相成,構成了我國氣象衛星套用體系。1994年4月,上海研製團隊帶著風雲二號第一顆星來到西昌,準備將它射向蒼穹。在進行發射前的最後一次測試時,發生了重大意外事故。事故發生後,現場的很多科研人員哭了。作為指揮,朱鴻昌當時擦乾眼淚,把隊伍和設備拉回上海,進行故障分析。正是帶著這種責任心,在出師未捷的3年後,上海航天人將風雲二號A星成功送入軌道,為我國的氣象事業提供了又一隻“千里眼”。從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至今,39年過去了。39年,滄桑巨變。

人物事跡

風華正茂迎挑戰

1974年,從部隊復員的朱鴻昌被分配到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下稱總體所)工作,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和中國航天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走進航天,他就參加了技術試驗衛星的研製,這在當時是我國研製的第三顆衛星,朱鴻昌主要從事遙測、遙控工作。他工作起來認真仔細,勤學好問,給同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年,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前,朱鴻昌被領導委以重任,奔赴海南地面站獨立負責衛星遙測數據的分析處理。他勤奮工作,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其負責的項目被上級領導機關授予科技成果獎。
完成任務後,懷著對知識的渴求和一顆誠摯的報國之心,朱鴻昌考入了上海科技大學,系統地學習了微波通訊專業知識。他求知若渴,刻苦攻讀,充分地吮吸著知識的甘露,教室、圖書館都留下了他孜孜以求的身影。三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科技大學畢業,又回到了承擔繁重任務的總體所。不久,他擔任了所里風雲二號衛星行政指揮,組織完成了風雲二號初樣星和正樣星的研製。
風雲二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科技含量高,技術先進,研製難度大。朱鴻昌帶領總體所科技人員一起日夜拼搏,終於完成了第一顆風雲二號衛星的正樣研製任務。
1994年4月2日,風雲二號首發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廠房內因燃料泄漏引起火災,衛星被毀,發射被迫中止。
在現場目睹了這一情景的朱鴻昌流下了痛苦的淚水,更加堅定了“質量至上、安全至上”的理念。當時,在型號“兩總”的指揮下,朱鴻昌安排部分受到化學氣體危害的隊員前往北京體檢休養,自己則帶領十多名身強體壯的試驗隊員堅守現場,將地面測試設備等裝運至專列上,護送回到單位。
在嚴重的挫折面前,朱鴻昌等科技人員沒有被困難嚇到,沒有被挫折壓垮,在總設計師魏锺銓的帶領下,他們用心琢磨,認真分析事故原因,準確找出故障部位,吃透技術,掌握規律,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有效措施。

勵精圖治抓質量

隨著總體所領導班子分工的調整,朱鴻昌挑起了主管全所質量工作副所長的重擔。
有了“風雲二號”失利切膚之痛經歷的朱鴻昌,痛定思痛,決心從基礎管理抓起,築牢質量安全基石。他深入一線班組,深入試驗現場,掌控第一手情況,找出薄弱環節,狠抓質量體系建設,健全型號質量保證大綱,指導質量問題歸零,開展舉一反三工作。
為了建立總體所的質量保證體系,他連續多天工作在現場。經過精心整改,嚴格考評,總體所首次順利地通過了新時代認證中心組織的軍工產品質量體系認證;還通過了國家檔案局國家一級檔案管理的考評,為總體所進一步完善基礎管理體系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為總體所參與發射的後續衛星相繼取得圓滿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扭轉了當時航天型號發射試驗的嚴峻形勢,重新塑造了中國航天的新形象。由於在總體所出色的組織才能,l999年起,朱鴻昌先後被任命為主管八院衛星工作的院科研三部副部長、部長。
遙感衛星一號開始研製時,朱鴻昌被型號“兩總”慧眼相中,出任型號副總指揮。遙感衛星一號是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全天候、全天時遙感衛星,創造了國內同類衛星技術水平的諸多新記錄。
作為新領域衛星中的一顆首發星,研製過程本身就是一項創新工程,一系列關鍵技術需要大力攻關才能突破。在當時型號總指揮攣曄、總設計師魏锺銓的領導下,朱鴻昌組織國內優勢力量,開展了關鍵技術的攻關工作。
在實踐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朱鴻昌研究了質量保證體系在本型號中的套用,堅持質量至上,堅持眼見為實,絕不放過任何隱患。
2006年4月27日清晨,遙感衛星一號在長四乙火箭的托舉下,順利地飛向太空。遙感衛星一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標誌著我國衛星遙感技術跨上了新台階。衛星用戶給予的評價是:首星成功,實屬不易。八院從此在遙感衛星領域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朱鴻昌和他的同事們,用極其漂亮的一仗,向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遙感衛星一號在軌正常運行時間達3年9個月,遠遠超出了兩年的設計壽命。遙感衛星一號先後榮獲了2007年度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其中有9大項屬於國家技術創新項目,擁有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對八院後續衛星研製有著深遠意義。

鐵肩磨成擔大任

遙感衛星一號發射成功後,時任該星副總指揮的朱鴻昌,被任命為遙感衛星三號總指揮,全面負責遙感衛星三號的研製試驗工作,實現了從能征善戰、攻城拔寨的“虎將”,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帥才”的轉變。
遙感衛星三號繼承了遙感衛星一號的成熟技術,但型號隊伍中“70後”、“80後”不在少數,可以說是一支相當年輕的隊伍。在衛星研製領域摸爬滾打了30多年的朱鴻昌非常清楚,作為總指揮,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任務伊始,朱鴻昌就發出了動員令,要求依靠技術創新和技術手段,依靠每一個人科學求實、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確保任務的圓滿完成。他狠抓隊伍建設,注重精細管理。他認為,通過承擔並完成艱巨的任務,不但可以確保衛星型號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也可以迅速磨鍊和打造出一支善於攻堅克難的隊伍。
在各項大型試驗前,朱鴻昌都要親自作動員,明確各項要求;同時參與制定、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通過組織科技人員學習、貫徹落實制度,進一步加強隊伍管理,實現精細化管理。他深入調查研究,在總結遙感衛星一號經驗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對遙感衛星三號作了技術改進;根據衛星本身特點,組織研製隊伍編寫出《遙感衛星三號AIT安全規程》,發放到每一位試驗隊員手中,將“意識十防範=成功”的表述,深深地根植於試驗隊員們的腦中。對待質量,朱鴻昌毫不含糊,總是嚴格要求各級崗位人員以工作質量確保產品質量,嚴格按照標準做,嚴格按照程式辦,嚴格按照要求乾。
只用了一年多時間,朱鴻昌與科技人員就完成了從研製到發射的任務,在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期間沒有出現任何質量問題,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2007年11月12日清晨,載著遙感衛星三號的長四丙火箭順利點火升空,將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那一刻,現場一片歡呼,朱鴻昌的眼眶裡盈滿了淚水。是他,為遙感衛星三號的成功付出了無數的艱辛;是遙感衛星三號,為他絢麗的航天生涯增添了新的色彩。

科學管理帶隊伍

“管理者的基本職能,就是依靠大家,集思廣益,策劃統籌,抓住重點,推進工作。”朱鴻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總體所擔任所領導期間,朱鴻昌從事過科研生產管理、儀器儀表管理、質量基礎管理、物資保障管理等工作。他精心策劃,周全考慮,努力創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比如在做重要的工作之前,他先制定好目標措施,再組織大家討論完善,落實責任,強化檢查。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效,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朱鴻昌擔任型號總指揮後,在技術攻關的日子裡,在排除故障的日子裡,他總是與科技人員一起,判讀數據、分析原因、採取措施。關鍵的試驗,他總是事必躬親,絕不疏忽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如在衛星熱真空試驗中,他和科技人員一起通宵值班,做到質量數據一手清。有時,他嗓子沙啞了,面容又黑又瘦,但他仍堅守在崗位上,與科技人員一起戰鬥。
朱鴻昌是用真情去關心他人的。他在職工中沒有架子,與普通職工打成一片,噓寒問暖,力所能及地解決一些問題。周圍的人常說,“朱總有親和力,跟他在一起很愉快”。朱鴻昌還是一個低調做事的人,好多年來,各種名利不斷青睞於他,比如研究員評聘,符合條件的他曾多次主動將名額讓給其他人。
最近幾年,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和年齡的增長,朱鴻昌深感培養接班人十分重要。在遙感衛星三號研製試驗工作中,他努力培養青年技術人員,接到重要任務,總是安排年輕人先乾;對於一些技術難點,經常和年輕人一起探討,還邀請專家精心指導,毫無保留地進行傳授;在思想作風方面對年輕人更是嚴格要求。在他嚴格的“傳、幫、帶”下,不少年輕人走上了型號負責人和主任設計師的崗位,遙感衛星三號研製隊伍逐漸磨鍊成一支敢打硬仗、能出精品的和諧團隊。

“小家”和諧促“大家”

朱鴻昌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其父亦是家族長子,朱鴻昌則是家族的長孫,更是“掌上明珠”。可等他做了父親,卻成了“狠心的爸爸”。
為了一心從事自己鐘愛的事業,朱鴻昌將兒子送入了幼稚園全托。當時,全家人反對聲一片。後來,兒子讀中學了,因朱鴻昌夫婦經常不能按時回家,他仍是住校吃食堂,學習上的疑難得不到父母的點撥,就和同學一塊琢磨。
其實,朱鴻昌對兒子是疼愛有加的,常常與兒子溝通思想,出主意,想辦法,幫助他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如今,他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讓他這個當爸爸的備感欣慰。
朱鴻昌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快節奏中度過的,每天的工作都是一項挨著一項排得滿滿的。“今天有事,晚點回家”已經是他給家裡打電話最經常的語言了,其在外貿系統擔任領導幹部的愛人為了支持他的事業,默默無聞地擔當了家庭的“主角”。
每當談到家庭和兒子時,朱鴻昌總是流露出一種欣慰和喜悅的神情。是啊,這么和諧的家庭,怎能不令他毫無後顧之憂地衝鋒陷陣在衛星戰線上?

榮譽稱號

2004年榮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8年獲得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2009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