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吉(明代大理寺左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逢吉,字以貞,號懶樵,崇德(縣治在今崇福,今屬桐鄉市)人,生活於元末明初。父朱元道曾任傳貽書院山長、吳江州學正。

基本介紹

  • 本名:朱逢吉
  • 字號:字以貞,號懶樵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去世時間:明永樂八年(1410)
人物生平,親屬成員,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朱逢吉於洪武初年任中書省椽吏時,因呈《用賢五論》得上官賞識,授寧津知縣,一到任,便興學校、撫流亡、振風俗,政績卓著,深得上司器重。後升湖廣僉事,亦有政聲,《湖廣通志》有傳。因他事連累,他被謫關中,屯田數年。數年後起復委用,補陝西僉事,旋即被召入京,召為大理寺右丞,修國史。洪武中被委以重任,巡察太湖水利兼北京屯田,往來南北之間,歷經寒暑之季,任勞任怨,克勤克儉,沿途水政的得失利弊,均據實上報,深得朝廷信任。洪武二十一年(1388)後,朱逢吉升右副都御史,永樂四年,復任大理寺右丞,不久轉任左丞,參與修撰《高廟實錄》。年八十,卒於任上。
明永樂八年(1410)冬天,年已八十的大理寺左丞朱逢吉又病倒了。兩三年來,他經常犯病,而且一次比一次來得重。這一次,他自知病將不起,在病榻前對兒孫們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已到了耄耋之年,天於我,相當厚。為官五十年,沒有給你們留下什麼值錢的東西,只留下一句話:凡我子孫,無論為官還是為民,都要視錢財為身外之物,切記切記。”說罷不久,便溘然長逝。
子孫和下屬為他辦理後事,在整理遺物時,大家驚奇地發現,這位為官長達五十年的老人,竟然囊無分文。訊息傳到朝廷,正為官場腐敗而煞費苦心,用盡重典酷刑而未遂意的永樂皇帝慨嘆說:“為官五秩,兩袖清風。人生八十,身無遺物。若我大明官員都如朱愛卿那樣,何用我皮囊塞草懸於堂前?”當即下旨褒揚,撥付銀兩撫恤親屬,並著官員扶柩護送回籍,途經各府各縣,長官親往祭奠。
朱逢吉一生清介廉潔,謹慎自持,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吏做起,最後成為位居高職的顯貴重臣,時刻不忘也從未改變自己的“德能勤廉”的操守。朱逢吉對子孫的教育也很嚴格,書香傳家,惠及後代,他的後裔朱得祚曾考中進士,為官也有政聲。
在明陳汝言百丈泉軸(元陳汝言百丈泉圖)中,有檇李朱逢吉。鈐印二。朱以貞印。《大清一統志》中有:“檇李城在秀水縣西南七十里。為吳越戰地。”桃園頭就在這“七十里”區域內。《越絕書》中有:“吳郡嘉興縣西南有檇李城”。檇李城在今桐鄉市梧桐街道桃園村。
朱逢吉在陳汝言百丈泉圖中題詞朱逢吉在陳汝言百丈泉圖中題詞

親屬成員

父朱元道曾任傳貽書院山長、吳江州學正。
朱得祚,朱逢吉裔孫。萬曆四十年(1612)壬子舉人,崇禎十年(1637)十醜進士,知寧德縣,一作南安縣,謫常州府知事,擢刑部主事,調禮部,進員外 致仕。年八十六卒。

個人作品

著有《牧民心鑒》、《童子習》、《寄王忍辱》及《文集》四卷。
明初朱逢吉曾寫過《語溪十二詠》,分詠崇德境內的名勝古蹟、歷史典故和風物人情。其中一首為《桐鄉夜織》:桑柘綠陰肥,千村翳夕霏。機聲交軋軋,燈火竟輝輝。賈客留金去,兒郎出市歸。喜輸官賦足,誰復嘆無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