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堉墓

朱載堉墓

朱載堉墓位於河南省沁陽市東北山王莊鎮張坡村東,占地86000多平方米。

朱載堉父親死後不沿襲父親的爵位,著述終身,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去世,葬於九峰山下。墓區砌有圍牆,南有神道120米。土冢用石圍砌,直徑7.6米,高2.5米。冢前有百餘名家的碑刻題記。冢區兩邊依牆建書壁,鑲嵌著國家領導人、國家著名樂律學家、舞蹈專家、詩人、書法家等近百位名人的題詞刻石,構成了50多米長的書壁碑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載堉墓
  • 地理位置河南省沁陽
  • 墓主人:朱載堉
  • 朝代:明朝
墓主人,交通提示,住宿情況,神道碑,

墓主人

朱載堉,是明宗室鄭薛王朱厚烷之子,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歷學家、數學家
。(1536年——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漢族,祖籍安徽省鳳陽縣,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七代孫,鄭藩王族嫡世。其父鄭恭王朱厚烷能書善文,精通音律樂譜,載堉自幼深受影響,喜歡音樂、數學,聰明過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僅10歲的載堉就攻讀《尚書盤庚》等史書,並封為世子。朱載堉自幼喜歡音律、數學。對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創建了十二平均律。這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朱載堉的科學貢獻是巨大的,他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富有創造性的學者,是明代科學和藝術上的一顆巨星,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朱載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朱載堉墓朱載堉墓

交通提示

1、從焦作客運站(銅馬)乘焦作至紫陵的班車(每二十至三十分鐘一班)到山王莊鎮張坡村下車;
朱載堉墓朱載堉墓
2、從焦作火車站乘8路車到終點站圪瘩坡下車,然後向西走3公里即可到達;
3、從沁陽汽車站乘沁陽至山王莊班車到廉坡村轉盤下車,向東走1.5公里即可到達;
4、從博愛汽車站乘沁陽至山王莊班車到廉坡村轉盤下車,向東走1.5公里即可到達;
5、火車北京西至重慶的1389/1390,新鄉至洛陽的7501/7502,新鄉至長治北的659/658,商丘太原的2501/2504等,均可在月山站下車,月山向西10公里即可到達;移動圖片
6、自駕游的可自焦作西環路與解放路轉盤向西25公里可達張坡九峰山下。

住宿情況

朱載堉地屬於未開放的旅遊景地,所以在張坡村或九峰山附近沒有好的住宿地,如果天晚走不了,可就近在1.5公里遠的山王莊鎮找小店住,有些設施也不錯.另外,可30元打車到18公里遠沁陽市的找星級賓館居住,4公里遠的西萬鎮也有不錯的地方可住.10公里遠的丹河峽谷風景區像九渡、牛籠嘴等地有全省聞名的家庭旅館 。

神道碑

1986年在沁陽市山王莊鄉張坡村九峰寺舊址發掘出土。該碑為其子朱翊錫、朱翊鈦在其父逝世十三年後刻立,因朱載育遺囑死後不立神道碑,或立無字碑。故此碑刻而未立,只陳放在朱載育所住的九峰寺生詞屋檐下。1938年冬,日寇侵略沁陽,火燒九峰寺,致使此碑炸裂數百塊(今存殘碑為其中最大一塊)。事後當地民眾為了保護殘碑,就地挖坑埋於地下,至1986年4月由縣博物館發掘出土,遷至博物館收藏。明代。厚43厘米、寬109厘米、殘高116厘米。該碑為長方體,已殘缺不全,現存碑面為不規則的四邊形,計17行,足行25字,王鐸撰文並書丹,行草體。存文簡述了朱載堉家世、生平、尤其詳載了朱載堉的卒年“距既魄止九月乃薨年七十有六”及治喪時間、地點“壬子三月二十六日葬九峰之源”。
該碑為明代書法家王鐸撰文並書丹,全文1774字,行草書體,記述了朱載堉的生卒年月和一生的光輝業績,詳載了被遺失的八部著作書名,補充和糾正了記述有關朱載堉的部分史料,解決了學術界長期探討的辭爵讓國、隱居著述等重大問題。是研究朱載堉生平和明代科學文化史的珍貴史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書法藝術價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