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方

朱賢方

朱賢方,材料科學家,1961年12月出生於安徽省潛山縣。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學位,廈門大學教授,特聘專家,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2月起任中國-澳大利亞功能納米材料聯合實驗室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賢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潛山縣
  • 出生日期:1961年12月 
  • 職業:材料科學家
  • 畢業院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先後於1983年和1985年獲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0年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電子材料工程哲學博士學位,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美國依利偌大學香檳分校美國能源部材料研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科研。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所實習研究員(85年)、助理研究員(87年)和副研究員(92年)。1995年至2004年在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美國從事納米科學技術研究。2002年1月任美國喬治亞大學助理教授。2003年12月任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光電信息材料重大研究計畫海外特邀諮詢評估專家、美國Inter J Molecular Eng副主編等職。200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外籍)候選人資格。目前兼任美國AMAC International Inc 首席科學家、《科學通報》和《微納電子技術》等期刊編委、美國Appl Phys Lett、J Phys Chem、《中國物理快報》等期刊特約評審、中國微納米技術學會理事、廈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納米研究學科帶頭人、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評審專家、《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研究》課題遴選專家等職。傳記被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和Marquis Who's Who等收錄。

研究方向

通過非平衡熱力學過程來製備、改性、組裝納米結構和器件:
* 非熱激活和熱激活下量子點量子阱結構不穩定性;
* 能量束誘導低維納米結構在納米尺寸和納秒時間尺度上不穩定性和不同低維納米結構互動作用及焊接;
* 電子束光刻周期有序低維納米花樣結構;
* 花樣化學氣相沉積和花樣物理氣相沉積製備周期有序低維納米結構及無機有機納米球殼複合,探索其可能光電通信和生物化學感測器件套用。
以上方向均是朱賢方教授在ANU和UIUC等單位從事的國際前沿研究的繼續,研究具有前瞻性與實用性,且強調不同學科交叉。以上研究得到廈門大學人才引進啟動經費(100 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納米重大研究專項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福建省科技項目重大專項、廈門市科技局科技重點項目和中科院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重點資助。

主要貢獻

朱賢方教授一九八六年在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所開始納米材料研究,是中國為數不多最早開展納米研究科學家和國際功能納米材料領域青年學術帶頭人之一。親歷了納米材料科學和技術研究三個發展階段。在納米材料設計、製備、改性及納米結構穩定性方面有二十餘年的研究經驗。近十五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阿貢國家實驗室、傑弗遜國家實驗室、Univ of Georgia的納米科學與工程中心及廈門大學等單位,用多種非平衡方法製備出納米粒子、納米膜、納米孔、多孔矽、納米球殼有機無機複合結構、納米線和納米管及其巨觀有序陣列等新型低維納米結構(多種結構屬首次發現),並對各種納米結構穩定性進行了大量系統的電鏡原位和非原位觀察。發展了納米結構亞穩性新理論。如首次提出了納米顆粒和納米孔之間的結構性能的反對稱關係和納米正負曲率效應等 “納尺寸(nanosize)”新概念,形成了納米結構亞穩性理論突破。首次提出了“納時間(nanotime)”新概念和相關的廣義聲子軟模和點陣失穩模型,並用之來統一預言和解釋各種能量束(如光子、電子、和離子束)與凝聚態物質互動作用。為能量束在納米尺寸範圍或超快過程中對材料進行加工和改性和光電納米器件製備提供了理論依據。工作得到Nature編委重視和許多位國際知名同行專家高度評價。
科研成果:
朱賢方教授共發表100餘篇論文(80%以上為第一或獨立作者),相關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7項,國家標準1個。研究得到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及中國國家級基金四百多萬美元的資助,並獲澳大利亞OPRS Scholarship (第一名), 日本 STA Fellowship等獎勵。五十餘次被國際學術會議及美國、澳大利亞、中國著名大學及國家實驗室邀請作學術報告,近20次出任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主席、分會主席和委員,多次被邀撰寫材料領域重要期刊綜述文章和專著章節。在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二十餘名。
朱賢方教授熱愛祖國,多年積極參與和推動祖國的教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利用自己在國內和國外均有長期學習、工作獨特經歷和廣泛的學術聯繫及對中西方文化、教育、科研差異的深刻理解,長期推進中澳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發展和人才聯合培養,並切實展開全方位的合作。2003年回國後,朱賢方教授率先與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RC)國家功能納米材料中心簽署長期合作協定,在廈門大學創建了我國目前在功能納米材料前沿領域唯一的中國-澳大利亞功能納米材料聯合實驗室,打造了一個由院士、教授、副教授、博士後、博士及碩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形成了一個有特色的、多學科交叉的納米研究國際合作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尤其是聯合授予博士學位)平台。主要從事以發展新一代納米器件和納米技術為背景的低維納米結構穩定性和低維結構可控制備、加工、組裝及功能化研究。 同時,朱賢方教授與美國依利偌大學香檳分校納米技術實驗室和美國AMAC International Inc 簽署了長期合作協定。並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哈佛大學工程套用科學部、依利偌大學香檳分校電子計算機工程和材料系、密執根大學納米束加工實驗室等建立了穩固的學術合作和交流關係。另外與國內多所著名大學實驗室有項目合作研究。
承擔過的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1. 一維納米結構二維周期有序生長及探索其在化學生物感測器件上套用, 美國喬治亞大學啟動經費資助項目
2. 雷射融蒸法製備單壁碳納米管, 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3. 開發無機有機雜化PMMA微球包覆銀膜新技術,美國能源部和Sunjin Chemical Co., Ltd資助項目
4. 能量束(離子、電子和雷射束)輻照下半導體納米結構不穩定性和相關的發光現象, 美國能源部和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5. 離子轟擊誘導的矽納米結構及其不穩定性, 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 (ARC) Overseas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 OPRS)(第一名)and ARC large grant資助項目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