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國

朱英國

朱英國,男,(1939年11月——2017年8月9日)湖北羅田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專家。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40餘年來,始終堅持在科研教學第一線,堅持走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產業化相結合的道路。堅持育種材料源頭創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選育雜交水稻新品種相結合,合作育成水稻紅蓮型、馬協型兩種新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及多個光敏核不育系,紅蓮型、馬協型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實現了產業化,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2017年8月9日凌晨,我國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英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羅田
  • 出生日期:1939年11月1日
  • 逝世日期:2017年8月9日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工程院院士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主要成就:植物遺傳育種專家
    “水稻候鳥”
    “農田院士”
  • 代表作品:《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學》等專著4部
  • 工作單位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個人經歷,兼職,研究領域,主持課題項目,所獲榮譽,研究成果,學術成果,代表性論文,社會貢獻,人物魅力,人物病逝,

個人經歷

1939年,朱英國生於大別山區羅田縣。在貧困中長大,目睹了大量關於土地和糧食的悲喜劇。
朱英國朱英國
1959年,朱英國考上了武漢大學生物系;
1972年,朱英國開始進行水稻雄性不育和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因海南島,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種一季水稻,可以大大加快水稻育種科研速度,於是,春夏之際,朱英國和他的隊伍留在湖北沔陽協作攻關,秋風一起,他們就奔赴廣西南寧。寒冬來臨,又轉戰海南島。直到次年4月,才揣著希望的種子返回湖北。開始了“水稻候鳥”的生活。
1972年起,他和武大生科院其它人員利用海南紅芒野生稻與常規稻雜交選育的秈稻配子體雄性不育系類型——紅蓮型,這項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5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協作組,朱英國被任命為組長。
1984年,經過大海撈針,農家品種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被他和助手發現。經過3年繁複的雜交試驗,馬尾粘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終於成功培育出來了——馬協A。馬協型雜交稻的突出特點是米質優,以後,朱英國為首的研究組先後培育除馬協型不育系3個。
2002年,和他的團隊選育出紅蓮優6號,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以後又培育了紅蓮優6、珞優8號等;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7年,獲得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00萬獎金);把其中80萬元將用於科研,20萬元將開設一個水稻科研基金,發展水稻科研事業,獎勵人才。
2008年,9月榮獲“袁隆平農業科技獎”;12月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影響湖北30人”。

兼職

曾任湖北省三系雜交水稻協作組組長、武漢大學生物系遺傳研究所所長等職。現為湖北省遺傳學會理事長、湖北省政府參事、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朱英國

研究領域

 朱英國自196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留校至今,一直在科研、教學第一線奮鬥。二十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並為湖北省水稻三系協作組組長;利用華南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合作育成紅蓮型水稻三系及紅蓮型雜交稻,80年代中期利用農家品種馬尾粘中發現的敗育株與協青早選雜交合作育成馬協不育系和馬協型雜交稻,紅蓮型和馬協型雜交稻米質優、抗性好、產量高,已累計推廣近1億畝,產生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1980年開始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主持選育出粳型和秈型光敏核不育系6個並先後通過國家和省級鑑定。近40年來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轉基因專項、國家和省級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重點項目多項,在雄性不育與育性恢復、雜種優勢的基礎理論以及優質高產雜交稻產業化等方面成績突出,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合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與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學》等專著四部。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和湖北省科學大會獎、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一等、二等獎、中國高校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和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家“973”計畫先進個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和湖北省勞動模範,為我國雜交水稻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產業化以及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
朱英國

主持課題項目

課 題 名 稱
來 源
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理
973項目
水稻小孢子發育的代謝調控網路
973項目
水稻骨幹親本重要性狀等位基因的變異與遺傳效應分析
973項目
骨幹親本重要性狀基因互作與配合力研究
973項目
水稻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聚合分子育種研究
863項目
高產優質多抗水稻分子品種創製
863項目
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和套用
863重點項目
抗逆抗蟲抗病品質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
國家轉基因專項
轉基因水稻品種選育的新途徑研究
國家轉基因專項
紅蓮型雜交稻新品種選育
農業部行業項目
超高產紅蓮型雜交稻品種選育
農業部超級稻項目
廣適性超級雜交稻新組合選育
科技部支撐計畫項目
紅蓮型雜交稻新組合的選育、示範與推廣
農業部農業跨越計畫項目
紅蓮型雜交稻“珞優8號”示範與推廣
科技部農業成果轉化基金項目
紅蓮型雜交水稻的研究和利用
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崗位項目

所獲榮譽

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和自然科學三等獎等多項獎勵;
曾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國家“973”計畫先進個人;
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2007年獲湖北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榮獲“袁隆平農業科技獎”
2008年獲“改革開放30年,影響湖北30人”
2017年12月26日教育部決定追授朱英國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研究成果

40餘年來,始終堅持在科研教學第一線,堅持走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產業化相結合的道路。堅持育種材料源頭創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選育雜交水稻新品種相結合,合作育成水稻紅蓮型、馬協型兩種新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及多個光敏核不育系,紅蓮型、馬協型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實現了產業化,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克隆了紅蓮型雄性不育與育性恢復基因,在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物學基礎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他培育的紅蓮型“珞優8號”畝產可達800公斤以上,比一般種子的畝產量高出近100公斤。而其更大的意義在於從遺傳多樣性上講,紅蓮型起到了隔離帶和防火牆的作用,有利地促進了水稻生產的“第二次革命”。
在雄性不育和雜種優勢的基礎研究中,朱英國將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利用分子標記、差異顯示、圖位克隆等技術研究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理,揭示了紅蓮型雄性不育由兩對獨立的恢復基因所控制,其中之一已經被圖位克隆,另一個也已被精密定位。此外,他在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的遺傳多樣性、水稻雄性不育與育性恢復基因分類與進化、恢復基因地理分布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中,他揭示了農墾58S光敏核不育性的遺傳規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轉換的光周期誘導規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細胞學基礎和發育生物學等特性。
在雜交稻領域,袁隆平的野敗型與武漢大學的紅蓮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國際公認為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而且只有“野敗型”和“紅蓮型”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種植,被冠以“東方魔稻”的美稱。
目前,朱英國的團隊正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把稻穀作為生物反應器,將醫藥產品相關基因如人血清白蛋白、擬胰島素基因和小分子多肽轉到水稻米粒中表達,生產醫用產品,讓雜交稻綻放奇葩。

學術成果

發表研究論文150餘篇,其中國際性SCI論文50多篇

代表性論文

1. Hu J, Wang K, Huang W, Liu G, Gao Y, Wang J, Huang Q, Ji Y, Qin X, Wan L, Zhu R, Li S, Yang D, Zhu Y. The Ric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F5 Restores Fertility in Hong-Lian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s via a Complex with the Glycine-Rich Protein GRP162. Plant Cell. 2012 Jan 13. [Epub ahead of print]
2. Huang W, Hu J, Yu C, Huang Q, Wan L, Wang L, Qin X, Ji Y, Zhu R, Li S, Zhu Y. Two non-allelic nuclear genes restore fertility in a gametophytic pattern and enhance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in the hybrid rice plant. Theor Appl Genet. 2011 Dec 4. [Epub ahead of print]
3. He Y, Ning T, Xie T, Qiu Q, Zhang L, Sun Y, Jiang D, Fu K, Yin F, Zhang W, Shen L, Wang H, Li J, Lin Q, Sun Y, Li H, Zhu Y, Yang D.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functional human serum albumin from transgenic rice seed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1 Nov 22;108(47):19078-83.
4. Wang W, Liu Z, Guo Z, Song G, Cheng Q, Jiang D, Zhu Y, Yang D.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s profiling of photoperiod-sensitive male sterile rice Nongken 58S during the male sterility transition between short-day and long-day. BMC Genomics. 2011 Sep 25;12:462.
5. Tan Y, Li S, Xie H, Duan S, Wang T, Zhu Y. Genet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reveals a cooper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nd fertility restoration-related genes in Oryza species. Theor Appl Genet. 2011 Jan;122(1):9-19.
6. Peng X, Wang K, Hu C, Zhu Y, Wang T, Yang J, Tong J, Li S, Zhu Y. The mitochondrial gene orfH79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impairing both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and root growth in CMS-Honglian rice. BMC Plant Biol. 2010 Jun 24;10:125.
7. Hu C, Sun Q, Peng X, Huang Q, Wang M, Li S, Zhu Y.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populations in HL-CMS systems of rice under H2O2 stress. Protoplasma. 2010 May;241(1-4):91-8.
8. Wang K, Gao Y, Peng X, Yang G, Gao F, Li S, Zhu Y. Using FAM labeled DNA oligos to do RNA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Mol Biol Rep. 2010 Jul;37(6):2871-5.
9. Sun Q, Hu C, Hu J, Li S, Zhu Y.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CMS-related changes in Honglian CMS rice anther. Protein J. 2009 Oct;28(7-8):341-8.
10. Li H, Yang J, Wang Y, Chen Z, Tu S, Feng L, Zhu Y, Li Y. Expression of a novel OSPGYRP (rice proline-, glycine- and tyrosine-rich protein) gene, which is involved in vesicle trafficking, enhanced cold tolerance in E. coli. Biotechnol Lett. 2009 Jun;31(6):905-10.
11. Peng X, Li F, Li S, Zhu Y. Expression of a mitochondrial gene orfH79 from the CMS-HongLian rice inhibits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growth and causes excessive ROS accumulation and decrease in ATP. Biotechnol Lett. 2009 Mar;31(3):409-14.
12. Luo J, Ning T, Sun Y, Zhu J, Zhu Y, Lin Q, Yang D. Proteomic analysis of rice endosperm cells in response to expression of hGM-CSF. J Proteome Res. 2009 Feb;8(2):829-37.
13. Li S, Tan Y, Wang K, Wan C, Zhu Y. Gametophytically alloplasmic CMS line of rice (Oryza sativa L.) with variant orfH79 haplotype corresponds to specific fertility restorer. Theor Appl Genet. 2008 Nov;117(8):1389-97.
14. Xie T, Qiu Q, Zhang W, Ning T, Yang W, Zheng C, Wang C, Zhu Y, Yang D. A biologically active rhIGF-1 fusion accumulated in transgenic rice seeds can reduce blood glucose in diabetic mice via oral delivery. Peptides. 2008 Nov;29(11):1862-70.
15. Ning T, Xie T, Qiu Q, Yang W, Zhou S, Zhou L, Zheng C, Zhu Y, Yang 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expressed in rice endosperm can increase leukocytes in mice. Biotechnol Lett. 2008 Sep;30(9):1679-86.
16. Zhang H, Li S, Yi P, Wan C, Chen Z, Zhu Y. A Honglian CMS line of rice displays aberrant F0 of F0F1-ATPase. Plant Cell Rep. 2007 Jul;26(7):1065-71.
17. Duan S, Lu B, Li Z, Tong J, Kong J, Yao W, Li S, Zhu Y.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AA-genome Oryza species (Poaceae) based on chloroplast,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DNA sequences. Biochem Genet. 2007 Feb;45(1-2):113-29.
18. Wan C, Li S, Wen L, Kong J, Wang K, Zhu Y. Damage of oxidative stress on mitochondria during microspores development in Honglian CMS line of rice. Plant Cell Rep. 2007 Mar;26(3):373-82.
19. Chen Z, Zhang J, Kong J, Li S, Fu Y, Li S, Zhang H, Li Y, Zhu Y. Diversity of endogenous small non-coding RNAs in Oryza sativa. Genetica. 2006 Sep-Nov;128(1-3):21-31.
20. Yang G, Xing Y, Li S, Ding J, Yue B, Deng K, Li Y, Zhu Y.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developmental behavior of tiller number and plant heigh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rice (Oryza sativa L.). Hereditas. 2006 Dec;143(2006):236-45.
21. Li S, Yang G, Li S, Li Y, Chen Z, Zhu Y. Distribution of fertility-restorer genes for wild-abortive and Honglian CMS lines of rice in the AA genome species of genus Oryza. Ann Bot. 2005 Sep;96(3):461-6.
22. Chen X, Yu T, Xiong J, Zhang Y, Hua Y, Li Y, Zhu Y.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rice phosphoribulokinase gene that is regulated by environmental stresses. Mol Biol Rep. 2004 Dec;31(4):249-55.
23. Ren F, Lu BR, Li S, Huang J, Zhu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A-genome Oryza species using RAPD and SSR markers. Theor Appl Genet. 2003 Dec;108(1):113-20.

社會貢獻

馬協型和紅蓮型雜交水稻開創了從農家品種中獲得雄性不育資源的新領域,有效防止了單一細胞質來源可能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的潛在風險,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一種雜交稻“一統天下”的局面,蘊藏著危機。因為作物品種單一和遺傳基礎狹窄,會導致作物對環境變化或新病害失去抗性,最終造成巨大損失)。優質、高產、廣適應性紅蓮型雜交水稻的培育和套用,可以降低稻穀生產成本,調動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加速雜交水稻組合更新換代,增強國家糧食安全。此外,紅蓮型雜交稻優質米適合於東南亞市場需要,將促使中國雜交稻走向世界、造福人類。
紅蓮優六號在中國南方稻區八省及印尼、越南等地進行區域試驗和示範推廣,其表現為生產勢強、米優優、穗大粒多、抗性較好、適應性廣等特點,畝產最高達到八百四十七公斤。目前,紅蓮優六中稻新品種已吸引來自湖北、湖南、安徽、陝西、河南等省的農技推广部門和種子公司前來選購。珞優八號2008年已在湖北省示範推廣七十萬畝,大面積生產畝產可達七百公斤以上,高產示範基地畝產超過八百公斤,達到國家超級稻標準。該品種除在湖北省推廣外,還在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廣西等地推廣種植近三十萬畝。

人物魅力

朱英國院士仍堅持在科研一線,每晚不到12點難得休息,周末也經常加班。海南南繁育種基地,仍是他每年的必到之處。他說:"條件改善了,艱苦奮鬥的作風不能丟。工作決定了我們既要動腦,也要動手,必須到田間去。"
他說:“榮譽都是身外之物,關鍵是我們是不是為社會、為農民兄弟們做了真正有益的事情”。
他說:“我們的老百姓就是這么淳樸、善良,只要你是真心為老百姓服務,老百姓就永遠不會忘記你"。

人物病逝

2017年8月9日凌晨,我國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遺體告別
2017年8月13日上午,武昌殯儀館遺體告別儀式大廳莊嚴肅穆、哀樂低回,朱英國遺體安詳地靜臥於花叢中,鮮紅的黨旗覆於胸前。大廳正中央懸掛著朱英國生前照片,周圍擺滿花圈花籃。儀式由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主持,校長竇賢康介紹了朱英國生平。
英才翹楚首創紅蓮播四海,國士擎天長留教澤伴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遺體告別儀式13日在武昌舉行,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李曉紅,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於紹良,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代表,武漢大學師生代表,朱英國的親屬、生前友好等500餘人前來送別。
朱英國逝世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國工程院表達了對朱英國的哀悼,並對家屬表示慰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對朱英國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並敬送花圈。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對朱英國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楊晶,對朱英國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並敬獻花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