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存

朱理存

朱理存(1940—),江蘇宜興人,1955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59年畢業後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1964年畢業到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從事專業創作;擅工筆人物,形象飽滿,色調清雅,充滿人情味和濃郁的生活情趣。《牧民的女兒》等先後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獎,《梅花香自苦寒來》“全國體育美術作品展覽”。另有《秋實》、《趕場天》等作品也多次在國內外展出或為中國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1986年應邀分別在澳門與新加坡舉辦“馬振聲、朱理存人物畫展覽”;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當代工筆畫會副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理存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宜興
  • 出生日期:1940
  • 職業:中國當代著名中國畫畫家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 代表作品:《朱理存、馬振聲中國畫選集》《姑娘們的節日》《叔叔喝水》等
人物簡介,藝術成就,藝術世界,藝術理念,藝術實踐,藝術追求,大事年表,故鄉情結,作品賞析,

人物簡介

朱理存,1940年生,江蘇宜興人。擅長工筆人物畫。
女畫家朱理存女畫家朱理存
1964年中央美院畢業。擅長工筆人物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工筆畫會副會長、四川省美協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作品參加了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美展,其代表作“生命之歌”等曾在“全國美術展覽”、“中國體育美展”、“全國少數民族美展”、“中國工筆畫大展”等國家級大型美展中多次獲獎。
曾任第八、九屆全國美展評審,“全國第一屆中國畫”、“全國中國畫人物畫”展覽評審。其代表作被選入《現代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新文化大系》、《中國女畫家選集》、《中國工筆畫》、《全國美展獲獎作品集》等大型畫冊及《朱理存》畫集,並於其丈夫馬振聲合作有《朱理存、馬振聲中國畫選集》、《重上井岡山》等。
作品《姑娘們的節日》、《踏歌圖》、《叔叔喝水》等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天津博物館等收藏。
在她的第一幅工筆畫作《踏歌圖》中,可以看出寫意畫的精神。她在《住在畫屏中》、《家園》等工筆畫作品中都融入了水墨的語彙,而且自然熨貼。她的寫意畫《家鄉的小河》與1987年曾獲工筆畫大獎的《游》雖屬同樣題材, 但前者更精彩。因為《家鄉的小河》在構圖上更集中,更突出地展現了村童的自由爛漫與可愛天趣。河水的以虛為實,以空白為水的手法,比水著藍色更見空靈。水牛與村童魚貫戲逐的虛實節奏安排,特別是把手捉牛尾催趕牛兒快追的頑童形象作為畫眼,更凸顯出藝術處理的高妙。
朱理存
朱理存畫寫意再畫工筆,畫工筆又復歸寫意,不但說明她工寫兼善,更說明工寫之間可以優勢互補。工中含寫,寫中有工,正體現了朱理存繪畫創作的藝術特徵。值得注意的是,朱理存的水墨寫意畫仍保持了從生活中發現美,在藝術中加工創造美的創作路子。從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可以發現作者審美的興奮點,都是有感而發的,避免了空洞的筆墨遊戲。
進入經濟全球化的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轉型萌發出更多的新生事物,也產生出更尖銳的多種矛盾。廣闊的社會生活為畫家提供了無比豐富的創作資源,祝願畫家能與時代同步,繼續創作出更加真實、動人的作品。

藝術成就

藝術世界

在當代中國畫壇上活躍著眾多出色的女畫家,朱理存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但連續入選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美展,而且獲獎。這在中國畫家中是不多的,在女畫家中更屬鮮見。
她的那些形式新穎而且帶著生活露珠和泥土芳香的新作,鮮明地反映出時代生活的變化,每每給人氣息清新的審美興奮。
早年朱理存曾在中央美院附中學習,因學業優秀被保送中央美院國畫系。1964年畢業時,她已經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紮實的基本功。改革開放之初,朱理存創作了《踏歌圖》。
這幅畫像嚴冬過後的一陣春風,黑夜破曉時的一縷曙光,充分顯示了畫家對時代的敏感和突出的藝術才華。朱理存巧妙地塑造了醉意深濃、搖曳多姿的“醉女”形象,類似舞蹈化的肢體語言,痛快淋漓地傳達出身心解放的快感。該作品的形式語言是極富特色的,設色單純,畫面構圖也特別空曠,霧蒙蒙的空間強化了醉意蒙蒙的意境。粗壯的古樹讓人聯想到民族文化的古老,明月西沉正是東曦駕臨的時空轉換時刻,歡聚歸來的醉女風情,既有民族民俗學意義的美,又蘊涵著鄉土文化的樸厚。詩性化處理是該作的顯著特徵,仿佛畫中的一切景物都染上了醉意,人醉、月醉、霧醉、樹也醉,一切景語皆醉意。醉態女性的組合,構成繪畫意象,幻化出畫境的濃濃詩意。這幅畫是寫實的,又是充滿浪漫情懷的。是以寫實的方式敘事,在敘事中“比興”,並從而寓意、象徵。這幅創作於心有餘悸的年代的作品,擺脫了主題先行、為政治需要編織構圖、情節、人物的創作模式,將政治概念的圖解說明轉換成對文化的、生活的深層揭示,開新風氣之先。從創作美學的視角來看,無疑是創作觀念上的革命。畫面的許多細微處都流露出女性藝術家自我體驗與女性視角的天然特徵,為女性繪畫美學研究提供了可貴的範例。
對於變形藝術,朱理存有自己的理解,她認為變形不能扭曲生活,更不能醜化生活。變形應傳達畫家在藝術體驗中獲得的獨特審美意象、藝術意味、形式神韻。變形也是“妙得”的一種加工手段,是強烈化、濃郁化、鮮明化、誇張化的手法。她的《秋實》就運用了變形的手法,是遵循著“傳神寫意”和表現“妙得“的路子進行的。她的《趕場天》、《收穫》等作品,都在追逐著、捕捉著在生活中遇到的“觸電”式的“真切感覺”與“審美興奮”點,把“感覺”點化成藝術形式。朱理存的有些作品悄悄地汲取了民間藝術造型經驗的營養,《豬娃娃》、《秋實》、《趕場天》等明快、大膽、誇張、凝練、強烈、有趣、有味的特徵表明,民間藝術的滋養為她的藝術帶來了一股淳樸和清新的文化氣息。

藝術理念

朱理存曾在她的作品中以獨特的方式淋漓盡致地、細膩地詮釋著母愛這個人類永恆的主題。她的《生命之歌》更從母愛升華到博愛,在社會性題材的創作中挖掘人性,歌頌博愛精神中生命的輝煌。這幅畫是根據1992年大水災中臨產的孕婦被救、在船上分娩的動人故事創作的。該畫人物眾多,有老人、小孩、婦女,更多的是經過與洪水搏鬥後疲憊的戰士。在卵形構圖的中心,是分娩陣痛後熟睡的產婦,她在經歷了洪峰的危險和臨產的痛楚之後,在陌生的親人們的撫慰與保護下安詳甜美地睡著了,身旁是接生軍醫懷中放聲啼哭的嬰兒。設色是嚴峻的深暗包圍中的融融暖色,聚焦中心為白色。中心視點突出、醒目,把中心事件放置在極為特殊的情景氛圍中,在場人物有不同的情態反映,年輕的戰士背對中心,年長些的疲憊地低垂著頭,小孩驚魂未定,老婦則關切地伸出雙手。作者充分調動了讀者聯想對比的心理,以靜態的瞬間展示了特殊事件的驚心動魄的過程。環境的險惡,反襯出產婦的安詳,產婦的睡中微笑與新生命的嘹亮啼哭,標誌著博愛精神的高揚。作者運思縝密,措置精當,切入點的選擇為情節的展開創造了遊刃有餘的廣闊空間。
朱理存認為,人們欣賞藝術首先是欣賞一種精神的勃發和情感境界的美。這也是她在創作中所不斷追求的。包括像《趕場天》、《歸途》、《山姑娘》等小品畫都體現了這種創作思想。《趕場天》中三個農村婦女背簍、挎籃,步履匆匆地把自家生產的小豬、公雞、雞蛋、辣椒等運往農貿市場。可以看出這些山村婦女由於常年負重爬山路,身體健壯但個頭很矮,腿粗壯有力,她們喜氣洋洋,邊嘮家常邊趕路,走路的體態、腳步的堅實都流露出“有奔頭”、“有勁頭”的樂觀信息,進而揭示出她們對生活滿懷信心。朱理存這類創作的意義在於,她通過藝術形象——四川山村農婦特有的質樸又充滿希望的背影體態,透露出中國農村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歷史信息。可信、真實的藝術力量使這幅作品成為農村改革歷史進程的形象記錄。

藝術實踐

朱理存認為,美來自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我認為她的《顧》和《牧》這兩件作品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顧》和《牧》兩幅作品都特彆強調空間意識,有意把地平線壓得很低,任彩雲在遼闊的天空中自由舒捲。畫中的藏族姐妹、牧羊女,都是大自然的女兒,她們沐浴在陽光、清風之中,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朱理存所收作品都是水墨寫意畫。我想可能是由於年齡的關係,畫家的興趣發生了轉移。但其實朱理存在美院時學的就是寫意畫,她畢業後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如《四不要》、《叔叔喝水》等都是寫意畫。她於1973年創作的《叔叔喝水》,不但參加了當時的全國美展,還曾被多家報刊發表,出版社又印成年畫大量發行。後來,為了表現的需要她又畫起工筆畫。

藝術追求

她寂寞之道上恭恭敬敬地畫了近三十年的工筆畫(為了應酬,偶爾也畫一點水墨畫)。為了追求藝術的理想付出應有的代價,值得,無怨無悔。但隨著年齡大了,眼力、體力和精力都在下降,如果繼續撲在工筆畫上,拚命畫到100歲,也畫不到100張畫了。何況這對身體無疑是一種摧殘,何不將工筆畫暫放一邊(只是暫放,工筆畫的路還沒走完),放鬆精神,敞開胸懷,拿起濕潤的毛筆,在宣紙上橫塗豎抹,享受那筆墨的情韻之美吧!她已經歷了豐富的人生,也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
近年來她畫了一些水墨小品畫。"小品"是指內容較簡單,構思、構圖不大費勁,畫幅也不太大,可把精力主要放在筆墨語言的錘鍊和藝術形式的探索上,畫著好玩,看著有趣。寫意畫看似簡單,三言兩語,高度概括,一以當十,它能使你立刻心想事成,夢想成真,也能使你的努力付之一炬,一敗塗地,可謂痛快!有時看著畫室里堆積如山的廢畫,很驚訝,我一個星期的"創作",竟超過以前一年的成績,難怪大師們也喊"廢畫三千"呢,看來這個筆墨痛也不是那么好過的。畫寫意畫的感覺是,在畫的過程中,比她曾經畫過的任何畫(如:國畫工筆畫、素描、油畫、版畫、水彩等)精神都集中,思維都活躍,畫工筆畫可以在稿子上反覆推敲,周密計畫,然後按部就班地製作,油畫能在畫布上一味重複和修改中找到感覺……而寫意畫不同,當你握著毛筆,面對雪白而柔軟的宣紙時,如同將要徒手馴服一匹黑色的野馬,此時需要的是自信、技術和智慧同時的迸發!寫意畫下筆需肯定、準確、乾脆、利落,不能猶豫、磨蹭,也不能照稿子描摹或照搬真實形象,那樣會失去生動的神態和用筆的氣勢。國畫家需具有的是"活的造型能力",把形象吃透,"舍形取神"默記在心,從而呼之欲出,所以能夠形神兼備。在溶墨化水的生宣上作畫,沒有多少可以修改的餘地。但是它所呈現出的筆墨效果,卻能表現豐富的內心情感。當筆隨心動、興致所致,恰到好處地發揮時,可得到意想不到的精彩筆墨而使你驚喜。有時也會出現偶然的意外,給你創造一個將錯就錯,化險為夷的機會,令人驚心動魄,如果錯誤太大,或沒有回天之力時,只得前功盡棄了。寫意畫以墨為主,筆墨的力量有一種生命本質的素美,每一筆的輕重緩急、乾濕濃淡、輕重粗細……都要考慮到它的造型作用,與周圍的呼應關係和本身的形式美,又要符合畫面整體虛實、韻律的節奏。畫寫意畫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根據情況作出判斷,隨機應變,所以畫畫一定要有好狀態。萬物靜中得,精神既專注又放鬆,過分緊張,用筆放不開,原有的靈性也不能釋放出來,"無為無不為"為最佳,如同禪境:靜中的極動,動中的極靜。從這方面講,畫寫意小品畫既健腦,又健身。一張簡單的小畫,能表現一個畫家的藝術素養和能力:包括才華、想像力、創造力,造型及處理畫面的能力,筆墨的修養和功力,審美的藝術格調和藝術個性等。哪一樣不足,都會影響效果。畫畫的狀態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缺乏平時的基礎訓練和一些必要的畫外功,臨場發揮也是有限的。寫意畫重藝術的感覺和筆墨的能力,這都與內在的修養相關,這是寫意畫的難處,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朱理存中國畫技法叢書朱理存中國畫技法叢書
我迷戀中國的文化精神,認真學習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而畫畫時喜歡錶現平凡、熱烈的現代生活,寄情於平常的人和事。宇宙是偉大而細膩的,真理的光芒無所不在。一張作品的成功在於美,而美在藝術的秩序和自然的規律之中,這與宇宙生命的脈搏是和諧一致的,對我來說,享受這自然、和諧的感覺,大大超過畫畫本身。”

大事年表

1940年生,江蘇宜興人。
1959年於北京中央美院附中畢業,保送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學習。
1964年中央美院畢業。擅長工筆人物畫。
1980年2月,畫家朱理存作品參加第五屆全國美展。
1984年,畫家朱理存作品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
1989年,畫家朱理存作品參加第七屆全國美展。
1994年,畫家朱理存作品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
1999年,畫家朱理存作品參加《悠悠歲月》第九屆全國美展。
2003年,畫家朱理存作品《果園靜悄悄》參加悲鴻故里——宜興書畫展;10月30日下午,曲江師範學院美術系邀請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馬振聲和四川省美協副主席、一級畫師朱理存夫婦進行了題為“中國畫的文化精神”、“中國畫的人才培養與人物畫的基礎”的學術講座。
2007年,畫家朱理存作品參加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覽會。
2009年,畫家朱理存夫婦繪畫藝術展在邯鄲新世紀廣場陽光美術館隆重舉行。此次展出的84幅力作再現了他們不同時期的藝術追求。活動吸引了邯鄲市眾多美術愛好者。
2011年5月1日,畫家朱理存作品參加《天與人——中國南北風情國畫展》,在北京朝陽區觀音堂文化大道100號名·潮國際藝術館開幕。

故鄉情結

宜興是個“嬌小的江南水鄉”
“簡歷上我總喜歡標明祖籍是江蘇宜興。起初是讓自己不忘本,時間長了卻發現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很多初結識的朋友得知我是宜興人後,都會翹起大拇指說,那是一個人傑地靈、文脈厚重、風景秀麗的好地方。”昨天,中國美協理事朱理存女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用簡單的話語表達著自己濃濃的故鄉情節。朱理存的父親是宜興人,赴日留學歸國後在南京懸壺濟世。父親對宜興的描述是:宜興小,卻很溫馨。朱理存說,爸爸常提及宜興是個很小的城市,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繞城市跑一圈,居住在城裡的人大都認識,晨練時招呼聲不斷。朱理存家裡的保姆也是宜興人,原來是漁民,保姆經常和她說起家鄉的太湖、東西氿,雖然表述的言語很樸實,卻讓她魂牽夢縈、心嚮往之。
錯過大師教導很遺憾 
宜興出了很多著名的書畫大家,朱理存最崇拜的就是徐悲鴻。朱理存1955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當時附中就在美院內,但是悲鴻先生1954年就去世,所以她沒能接受大師親自指導。她說,聽師兄們說,悲鴻先生一直很關心美院附中學生的成長,經常親自指導他們。徐悲鴻對中西方繪畫傳統都進行了潛心研究,批判性地吸納了中西繪畫傳統的精華,並融匯貫通,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徐悲鴻也希望學生們能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為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形成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朱理存說,美院及其附中在美術教育上,始終秉承了徐悲鴻的理念。
家鄉情
她說;早上透過玻璃窗俯視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她覺得宜興實在是太美了,既有現代化的氣息,又散發著濃郁的水鄉特色。尤其是歷史悠久的陶文化和美麗的竹海,讓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後,她願意把更多的藝術筆觸放在對家鄉宜興的描繪上。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