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煜勲

朱煜勲明代皇室正統後裔,清朝第十二代一等延恩侯,也是最後一代延恩。生有二子。袁世凱稱帝時,曾召見朱煜勲,並且邀請其參加揖讓皇位之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煜勲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2
  • :炳南
人物生平
出世
康熙帝三十八年(1699)南巡,親往明太祖孝陵致祭時下旨尋找前明後裔,授以官職。事實上以後查到前明後裔,不管真假,不論是否造反,一概不留,滿門斬盡殺絕。但終於在雍正二年十月(1724,11~12),在鑲白旗的漢軍中,找到一個"投充"滿清的明太祖後裔朱之璉,當時他正在做著直隸正定知府。據當時禮部奏稱,他的來由是明太祖十三子簡王之後,明崇禎時簡王之後為代王,為洪承疇監軍於松山,在皇太極時,代王與其侄文元同時被俘,遂歸清朝,曾受順治帝召見,親詢其宗系。於是朱之璉由一個四品知府,一躍而封延恩侯, 雍正命他和禮部官員同往南京祭告孝陵,又祭告昌平明十三陵,並命他以後每年春秋兩季呈明前往祭祀,同時還旨令他全家搬到北京居住,便於監管,以免被人利用。
朱之璉從雍正二年十二月(1725,1)特賜侯爵後,於雍正八年(1730)卒,由其子朱震襲封,乾隆十一年(1746)卒,由其子朱紹美襲,乾隆十四年(1749)又將其爵位定為一等延恩侯,之後歷代世襲罔替的延恩侯有朱儀鳳、朱毓瑞、朱秀吉、朱秀祥、朱貽坦、朱書桂、朱鶴齡、朱誠端、到光緒十七年(1891)由朱煜勲承襲,為第十二代的一等延恩侯,當時朱煜勲只有七、八歲。(注1)
辛亥革命後(1911),優待清室條件八條中,有"王公世爵,一概仍其舊"一條, 當時朱煜清有廿七、八歲,仍掛有一等延恩侯頭銜,每年向民國政府內政部支領歲費八百元,每月合下來不到七十元,而且經常拖欠(注2),這一點錢,每年春秋兩季要往南京和昌平拜祭,連旅費都不夠,他也只好到小朝廷內務府拿些錢報銷貼補,因此每年的小朝廷的"宮門抄"里都有朱煜勲的赴明陵祭祀和領錢謝恩的文字記載,當然傅儀不會注意到。
傅儀的老師英國人莊士敦(注3),他偶爾在"宮門抄"里看到了有明朝後裔的記載,很感興趣,因而進言傅儀,希望兩個朝廷的後裔得以見面,因此朱煜勲得到上述的"召見"。但應注意到民國成立之後,所訂的清室條件中第一款有"清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的一段,所以傅儀關門做皇帝是"合法"的,但"召見"等這一類活動就是超越"尊號"界限,而仍行君主特權的非法行為了,不過北洋政府也沒有人管,由他罷了。
這天清晨,朱煜勲頭戴紅緯纓已轉成黃色的破舊涼帽,足登長靴,著褪了色的藍綢袍,外罩玄色紗褂,袍大而罩褂小,胸搭繡補,卻沒有掛珠,年紀約四十開外,手拿名片,來到內務府,請為引入陛見,內務府這班奴才,一看這位官服打扮的人,覺得好生奇怪,一看名片,卻是楷書鉛印,中間三個大字"朱煜勲",右上角一行小字是"明裔延恩侯",左下角"炳南東直門北小街羊管胡同"十三個小字分作兩行。炳南是他的字,後面的就是侯爺府邸了。(注4)
內務府首次看到,這個窮酸相的侯爺,居然蒙皇帝"獨對",於是把他引到"養心殿"。 一個前清末代廢帝,一個前明末路王孫,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代表人物,初次見面,沒有多少話好說,一個說了些廢話,一個磕了幾個頭便退下。
朱煜勲退出養心殿後便到地安門一所四合院的莊士敦住宅中請見,門房送進名片,人也就跟了進來, 朱煜勲對冒然進訪表示十分歉意,他說"皇上"對他訓勉有加,恩禮優渥,並說,是"皇上"命他來見師傅的,他知道之所以能夠被召見,完全是師傅的建言,所以特來道謝。
莊士敦在他1935年出版的"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補記了這段會面,他在書里對朱煜勲印象很好,他看來朱煜勲是個沉靜謙和的人,沒有讀過什麼書,知識也不多,朱煜勲說他已是四十三歲的人了,有兩個兒子,一個九歲和一個四歲,都是頑皮魯鈍沒用的孩子,莊士敦請他允許合影一張,侯爺十分高興,在門口留下了一張相片,莊士敦為了禮貎,說要到侯邸回拜,朱煜勲連忙十分誠懇請求師傅千萬不要客氣,說他的住宅沒有客廳,沒法接待貴賓,而且坦白地說自己這身袍褂都是為了陛見而借來穿的,同時站了起來,掀開長袍,讓主人看他裡面破舊衣褂,以表示自己是個貧窮的人,請主人不必多禮,告辭後,他還對莊府的僕人一再表示,請他幫忙,阻止師傅不要回拜。
莊士敦沒有回拜,心總覺過意不去,不久,便派了僕人送了一些小禮物過去,並附上那天的合影,僕人回來說侯爺的住所確是一所破屋,用的家具也很破舊。朱煜勲由於收了禮物,又親自到莊府道謝,莊認為侯爺是一位正人君子,他名符其實地藉著祖宗的餘蔭。
傅儀召見朱煜勲兩個月後就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來他依託於日本人,1925年,延恩侯又千辛萬苦籌了些錢,搭火車到天津朝見故君,以後朱煜勲其人存亡就沒有下落了,傅儀被日人刼到東北後,似乎也沒有他的記載。
1959年12月4日傅儀獲得特赦,倘使朱煜勲還活著大約有七十八歲了,不知他會有何感想,朱煜勲應該是有記錄的最後一位明朝後裔了。
朱煜勲參加袁稱帝讓揖之禮
劉師培等進曰:“第一次揖讓對方,宜還政宣統。大總統接受政權,得之滿清,由清廷直接讓與,而非得之民國。今國民既不以共和為然,大總統宜還帝權於移交之人。但清室既廢,天下決不謂然,是亦欲取姑與也。第二次揖讓對方,宜擇延恩侯朱煜勲,提出朱明後人,既合排滿宗旨,又表大公無私態度。實則朱某何人,只供笑柄,決不能成為事實也。第三次揖讓對方,則為衍聖公孔令貽。清室朱明,為前代之傳統,衍聖公為中國數千年之傳統,遠引歐洲羅馬教皇為比例,近述政教合一為宗旨,大總統高瞻遠矚,真泱泱大風也。此種揖讓,事近遊戲,姑備一格耳。三揖三讓禮成,大總統再受國民推戴書,御帝位,世無間言矣。“廷臣又密議,接受推戴書,有兩項辦法:
(一)讓而不揖,無對象也,可退還三次,始接受帝位。
(二)讓而且揖,有對象也,可斟酌前議。宣統、延恩侯、孔子後裔,皆不成問題,但其時虛君共和學說流行,設會場中有一二人提出虛君制,大開玩笑,豈不僨事,宜慎之。必欲行三揖制,不如先從孔令貽下手。後曲阜縣忽發生孔令貽控案數十起,實欲以此先毀傷孔令貽,預為揖讓時不能接受之地步,其用心至為可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