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便

《本草便》系明代張懋辰編撰的簡明實用型中藥學讀本。本書雖屬“刪纂”之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本草經》、《大觀本草》以及後世的張潔古、李東垣、朱丹溪等關於本草的精闢論述。全書收載384味藥物,分列草、木、菜、果、谷、石、獸、禽、蟲魚、人十部。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本草便》
  • 作者:張懋辰
  • 成書年代:明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成書背景

作者在自序中說“行世本草如《證類》,如《綱目》,老醫白首未究什三”,“因取東垣、節齋刪纂合訂之”。作者以王綸的《本草集要》為藍本,“兼收後來潔古、東垣、丹溪等所論”,並參以相關本草論著,簡擇刪汰、節選編纂而成本書。從中可以看出《本草便》的基本內容是從《本草集要》裁取,直接或間接地攬擷張潔古、李東垣、朱丹溪等關於本草的論述,因此上至《本草經》《證類本草》,下至潔古、東垣、丹溪等諸家論述在書中均有所反映。

流傳版本

本書現存明刻本,1999年出版的《中華本草全書》第57卷收載有該本的影印本。另有清代抄本存世。

作者簡介

張懋辰,字遠文,海陽人,生活於明代萬曆年間,生卒年不可確考,履跡未詳。據考證海陽即為今安徽休寧。張氏除本書外,還撰有《脈便》一書,此外還刊訂過《世說新語》。

內容簡介

《本草便》二卷,無序列,計抬頭頂格之藥物384味(其中有的藥物條目下含有與其同屬同體的藥物,亦含有相似但功效不同,後世單列出的藥物,如術條下,含有白朮與蒼朮,羌活條下含有獨活等),分草、木、菜、果、谷、石、獸、禽、蟲魚、人十部。卷一,按抬頭條目統計,草部收載人參、黃芪等165味,分君臣使三類。卷二,木部收載65味,菜部收載20味,果部收載19味,谷部收載18味,石部收載42味,獸部收載12味,禽部收載1味,蟲魚部收載37味,人部收載5味。《本草便》作者有感於《證類》、《綱目》之巨製宏大與豐博龐駁,“神農以後,所增異味,又譬神師劍俠,顧戰鬥震,盪有奇功,而殊非佳兵所常訓”,故從《本草經》以降,千年來前人關於本草的論述中,選取其精粹、常用之品以纂集,目的是“此集雖簡,亦庶乎一身一家之長城堅壘也。”懋辰自雲,“因取東垣、節齋刪纂合訂之”,於是以李杲與王綸的本草論著為藍本,節選、編纂,並參考相關本草論著,撰述而成本書。其中東垣論藥,莫過於《藥類法象》與《用藥法象》,其繼承了張元素以四氣五味配天地陰陽及引經報使的學術思想。《藥類法象》有雲:“辛、甘、淡、酸、苦、鹹,五味是也,皆象於地。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味之濃者,為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鹹,寒是也。氣之濃者,為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這些思想滲透至《本草便》的字裡行間。節齋,名王綸,字汝言,節齋是其號,明代浙江慈谿人。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撰著《本草集要》,是書凡例雲:“本草集合群書,故多重複,使觀者厭倦,今重複者皆去之”,“以集要名,故只取其要者,以便觀覽”。又雲:“《大觀本草》所收,止於徽宗以前,今此兼收後來潔古、東垣、丹溪等所論,斯為詳備。”懋辰對節齋《本草集要》又行刪節,主要以《本草經》的論述為綱,同時著重吸收東垣四氣五味配天地陰陽以及引經報使之思想,對相關的藥物,概述性味厚薄、陰陽升降、惡畏禁忌、引經嚮導、功效主治。雖屬“刪纂”之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傳承了自《本草經》以降,至《大觀本草》所收,以及此後之潔古、東垣、丹溪等關於本草所論之精粹。從而在王綸“集”其“要”的基礎上,更彰顯出“便”捷之主旨。
《本草便》乃刪削之文,是書“因取東垣、節齋刪纂合訂之”,作者在摘要、纂錄過程中,先刪後合,故藥物功效主治,字裡行間偶露割裂之舊跡,語意時有突兀之感印,如乾地黃條之“主婦人崩中不止,及產後血上”,胡椒條之“大傷脾胃肺氣,積久而大”等等,都難免文拗之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