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峪村

木頭峪村,古名浮圖峪,亦稱浮圖寨,坐落在陝西省佳縣城南20公里處,東臨黃河,西靠魚山。依山傍水,林草豐茂,景色秀麗,屬於典型的依山傍水型古村落。木頭峪村呈南北走向,村內四合院古建築群歷史悠久,布局雅致合理,別具一格,目前保存較完整的古石窯民居有43座,均為明、清建築,此外還保存老祠堂、古戲樓、魚山古廟等遺址。整體布局環抱黃河,與棗林相映,古色古香,別具特色,被譽為“典型民居”、“民俗文化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木頭峪村
  • 別名:浮圖峪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6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帝王將相
特點,特色,傳說故事,藝術文化,

特點

它不象江南水鄉民居,也不同於老北京胡同的四合院,更有別於黃土高原窯洞民居,其特點是:依山傍水,布局齊整。該村民居背倚大山,懷抱河水,建築布局呈“井”字形,由前灘後灘組成,中間有戲樓廣場相連,兩條村街南北分布,村街東西皆有小巷相接,錯落有致,排列整齊,體現了先輩們的精巧規劃與建築技藝;四合院落,方正對稱。所有民居皆為四合院落,每院都以石窯為正,由左右廂房、下院過廳、大門、重門等組成。因當時貧富程度不同,院落又有規模大小、工藝繁簡之別;石建為主,寬敞恢弘。木頭峪民居也可稱為石頭民居,石窯洞,石大門,石圍牆,石板院,是一片石頭的世界,這也是它不同於其它古民居的一個主要方面,它體現了沉穩、高大、寬敞之氣,給居住者以踏實、舒心、快意之感;明柱抱廈,斗拱椽檁。四合院的檐頭均為明柱抱廈,高約5米,寬約3米,方椽圓檁,懷抱石鼓,廈檐上方均為桶瓦滴水,五脊五獸;崇文尚德、底蘊深厚。柱間懸掛大筐晾曬紅棗。木頭峪紅棗古今遠近聞名,只此唯一方法方可獲得。古民居還滲透著濃厚的文化積澱,每院的大門皆懸掛門匾,上刻代表主人身份和道德追求的文字,既是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也記錄著民居主人的人文修養。如大門牌匾有“積德乃昌”、“詩書門弟”等等。據統計,該村尚存古匾30餘塊。另外,院牆上還有少量“栓馬石”留下來,有的保存尚好,有的已經損壞。

特色

木頭峪周邊風景獨特壯觀,尤其是隔河相望的山西曲峪呂梁山頭黃河奇觀“香爐峰”和峰下黃河石壁上巧奪天工的石花造型(當地人稱“花石崖)更為稱奇。

傳說故事

木頭峪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明朝萬曆年間,永鎮北方之大神真武祖師的化身玉風真人扮作一道人,雲遊到佳州。見城南雙龍嶺上天高雲淡,清雅幽靜,山下黃河奔騰、水流神韻,是一個修身鍊氣、悟道成真、祭神求仙的洞天福地。於是決意於此靈山寶地建廟設教,道化萬民。在眾鄉民的協助下,建成了西北最大的道觀——白雲觀。道觀竣工之日,米脂城下修行的五條金龍將真人駕起,於天宮之上俯瞰全景。真人意外地發現城南40里處黃河東岸的崇山峻岭之巔,有一高約十餘丈、寬約五六丈的巨石兀自聳立,形似香爐。爐頂有一金桿杖、銀簸箕,把隔河相望的環包木頭峪村的三個小山包映射得金碧輝煌,而且每個山包上面都隱約可見形似龍、虎、豹的雲霧冉冉升騰,真人不覺一怔,這可是龍脈興博的跡象。明王朝統治下的萬曆年間,正由盛到衰,長年的混戰使這裡的百姓苦不堪言,真武早已厭惡皇權,於是口中念念有詞,略施法術,便將巨石上面發光的金桿杖和銀簸箕調整了方向,不料,一束餘光不小心掃過那一條被稱為闖王(李自成)的龍尾。也許是天意難為,也許是當年祖師手下留情,小小的木頭峪還是出了一批 “帝王將相”——只不過是假的。不管怎樣,這不能不說是驗證了那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古老傳說。

藝術文化

木頭峪村的村民歷來酷愛藝術,出了許多戲曲愛好者,全部是假的帝王將相。早在民國初年,木頭峪的曹家猷就領著由各村組建起來的戲班走南闖北,聲譽鵲起。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曹家猷及村裡的有識之士曹家樂、張振聲、張民良等人,合夥創辦了“木頭峪俱樂部”,後改為“木頭峪民眾劇團”,聘請山西老教練胡得盛、張本科、雷師、高寶成等戲劇界名流前來木頭峪傳道授藝,木頭峪的年輕人一呼百應,紛紛前來學藝。1943年,木頭峪民眾劇團到縣城演出後,受到普遍讚揚,改為 “佳縣文藝工作團”。1947年,毛主席轉戰陝北來到佳縣,恰逢白雲山九月九傳統廟會,主席一行在真武祖師正殿的戲樓上觀看了該團表演的晉劇《反徐州》,並贈予該團“與時並進”的錦旗。從此,木頭峪劇團名揚大西北。1953年,佳縣人民政府將木頭峪業餘劇團改為“佳縣晉劇團”。該團還為米指、綏德、延安等地的戲劇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木頭峪劇團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文藝界的精英。不知是傳說神話了現實,還是現實演化了傳說,木頭峪“金光映照,虎踞龍盤”的故事代代相傳,經久不衰,而從木頭峪走出的各界人才也是一撥接一撥、勢不可擋如潮水般一浪高過一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