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常州紅木淺刻)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木雕(常州紅木淺刻)
  • 主題詞:木雕,常州,紅木淺刻,傳統美術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美術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朝晚期
  • 認證時間:2011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工具,

簡介

紅木淺刻,即用刀具在紅木上鐫刻凹槽線條描繪書畫形象的工藝,是木雕的分類之一。武進的紅木淺刻最早出現於明朝晚期。製作過程大致分為選材、造型、上漆(8次)、磨光(8次)、畫稿和鐫刻等。作品內容大多以中國畫為主,風格有寫意和寫實兩種,題材包括花卉、人物、山水等。作品形式有台屏、圓盤、掛屏、鎮紙、硯盒、筆筒、裝飾盒等。由於其古典美觀且不易霉蛀,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歷史淵源

淺刻作為一種完整的藝術形式,最早起源於東漢時期,直至唐代,繪畫鼎盛,開始講究構思、章法和對形象細部的刻畫,對線條的描法亦頗有講究。宋元期間,江南手工業的發展為明清兩朝木雕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明代私家收集文玩者日眾,極具觀賞性的小型木雕在其中占有絕大多數的比重。清代前中期,特別是乾隆年間,出於皇室的喜好,木雕製作達到高峰。從清乾隆中期以來,紅木淺刻藝術更多地同書法、繪畫藝術相結合,從而使紅木淺刻更多地表現書畫藝術。
武進的紅木淺刻最早出現於明朝晚期。當時,不但有很多專業木雕小件的作坊,更出現了集多種絕技於一身的名家高手,如鮑天成、巢鳴盛、江春波等,從而逐漸形成紅木淺刻等工藝形式與門類。至清代,紅木淺刻藝人逐漸增多,並吸收書畫等相鄰藝術的“養分”,藝術上達到鼎盛。民國時,湖塘的紅木淺刻仍十分興旺。新中國成立初期,紅木淺刻漸衰。改革開放後,武進的紅木淺刻又走向第二個鼎盛期。2014年9月12日,紅木淺刻被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增補項目名錄,傳承人有徐秉言、徐風(徐秉言之子)等。

基本內容

紅木淺刻以紅木為原料,傳統製作工具僅平刀、斜刀等數種。經過長期發展,特別是現代淺刻藝人的不斷開拓創新,目前製作工具還包括圓刀、鏟刀、三角凹槽刀、雙面刀、排刀等數十種刀具,另有各種國畫用筆、毛刷、傳統油漆工具等。製作過程大致分為選材、造型、上漆(8次)、磨光(8次)、畫稿和鐫刻等。作品內容大多以中國畫為主,風格有寫意和寫實兩種,題材包括花卉、人物、山水等。作品形式有台屏、圓盤、掛屏、鎮紙、硯盒、筆筒、裝飾盒等。

基本特徵

紅木淺刻講究在吃刀一毫米的限度內再刻出深淺差異,以吃刀深淺使紅木漆面和木質的顏色、深淺差別表現出墨色濃淡變化,從而達到“墨分五色”的要求。另外,還可變化使用重刀、深刀、寬刀等鐫刻形式,使紅木淺紅之本色愈加清晰光潤,達到更加神似國畫的效果。

工具

目前製作工具還包括圓刀、鏟刀、三角凹槽刀、雙面刀、排刀等數十種刀具,另有各種國畫用筆、毛刷、傳統油漆工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