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如意

木雕如意

木雕如意--清代文物,竹雕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原屬為清宮舊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木雕如意
  • 出土地點:清宮
  • 館藏地點:北京故宮博物院
  • 所屬年代:清代
  • 類別:竹雕
  •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文物特徵,文物研究,

文物特徵

木雕如意長約20cm。如意取天然木料,依其本形裁減冗枝,成如意式。其身屈曲有致,突起的稜線如脈絡貫通,旁逸小枝,多自然孔穴,勝似人工鏤空。如意首、尾扁圓寬厚,其上密布細小的坑洞,肌理稍粗重,似布以靈芝菌絲,與較為光滑修長的柄身恰成映襯,精巧處令人匪夷所思。
木雕如意木雕如意
天然木雕與根雕近似,難在選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與造化天成的契合無間,是一種非常符合我國傳統審美情趣的工藝品類。這件天然木如意不僅保留了大量耐人尋味的天然特色,而且營造出玲瓏的俯視與側視不同的整體曲線效果,無疑是此類製品中較為突出的一件佳作。

文物研究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是自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法師講經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銀質鎏金,首為雲頭,柄為直柄。據故宮博物院資料,如意的起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稱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異名錄》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後來,其形態發生分化,一支保留實用功能,在民間流傳;另一支強調吉祥含義,向純粹陳設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這期間非常走紅,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它與民間的一種“不求人”撓痒痒用的東西,在器型上相結合,實用性上除用它搔癢,還用它顯示權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結合如意的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現,將玉的堅潤不渝美德與如意的吉祥寓意結合,成就了具有中國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從梁簡文帝蕭綱的詩中:“腕動苕花(苕華喻指美人)玉,衫隨如意風”,可以推測出當時的玉如意有隨身佩帶之大小。清雅悠閒之時,文人雅士吟詩詠賦,和著“如意舞”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物。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藝術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如意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基本不變,而柄端由直狀變為小靈芝形、雲朵形多種形狀。頭尾兩相呼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造型美觀華麗。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
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裡皇上、后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清朝野史大觀》卷一載: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如意的品類有琺瑯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選妃時,若將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成為皇后;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另外,又有種種如意圖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鯰)如意、萬(萬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藝(琴棋書畫)如意、必(筆)定(錠)如意、四合(四個)如意等等,它們被古代的繪畫、建築、家具、服飾、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廣泛運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