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城鄉

木城鄉

木城彝族、傈僳族鄉隸屬龍陵縣,屬於山區,位於龍陵縣南部怒江下游北岸,東與平達鄉、鎮康縣相連,西與潞西市中山鄉相鄰,北與象達鄉相連,南與緬甸果敢縣幕太鄉隔江相望,有國境線19.71公里。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53公里,全鄉國土面積226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城鄉
  • 地理位置:龍陵縣南部怒江下游北岸
  • 面積:226平方公里
  • 人口:9005人
基本情況,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歷史沿革,文化古蹟,風土人情,漢族習俗,彝族主要習俗,傈僳族主要習俗,基礎設施,特色產業,核桃產業,茶葉產業,文化教育,人口衛生,

基本情況

木城彝族、傈僳族鄉隸屬龍陵縣,屬於山區,位於龍陵縣南部怒江下游北岸,東與平達鄉、鎮康縣相連,西與潞西市中山鄉相鄰,北與象達鄉相連,南與緬甸果敢縣幕太鄉隔江相望,有國境線19.71公里。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53公里,全鄉國土面積22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21米,最低海拔535米,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年降雨量1100至14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包穀、甘蔗、烤菸、咖啡、木薯等農作物。全鄉耕地總面積25111畝,人均耕地3.1畝;有林地208575畝,全鄉轄5個村民委員會,5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005人,2302戶,其中農業人口2019戶,8598人,勞動力5294人。2009年全鄉經濟總收入38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44元,木城鄉屬於邊境少數民族貧困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烤菸、甘蔗、養豬、養羊為主。

自然資源

木城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種植多種糧食作物,是糖料、烤菸生產基地。全鄉植蔗面積已達1.3萬畝,良種覆蓋率達98%,蔗區公路已達450公里,水利化程度達45%,建構成了蔗區公路四通八達的蔗糖產業發展格局。
老產業魅力依舊,新產業異軍突起。在鞏固咖啡、茶葉、烤菸產業的同時,著力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種植甘蔗13000畝,木薯2000畝,核桃16216畝。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25111畝。其中:水田6911畝,旱地13349畝,輪歇地3592畝,臨時性耕地1259畝,人均耕地3.1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烤菸、甘蔗、木薯、茶葉、咖啡等作物;擁有林地208575畝,其中經濟林12138畝,主要種植核桃、柚木等;有草山地15000畝,荒山荒地3000畝,森林覆蓋率達64%。
木城鄉立體氣候明顯,雨量充沛,物種豐富。適宜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豆類、小麥等,經濟作物有茶葉、甘蔗、咖啡、烤菸、木薯、香料煙等;經濟林木有柚木、核桃、台杉、禿杉、西南樺、雲南松、果松等。

經濟發展

木城鄉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815萬元,其中種農業收入2278萬元,占總收入的59%;畜牧業收入510萬元,占總收入的13.3%;林業收入135萬元,占總收入的3.5%,第二、三產業收入531萬元,占總收入的13.9%;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0.4%;工資性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1.6%,農民人均純收入264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烤菸、甘蔗、茶葉、木薯、養豬、養羊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6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67人,(占勞動力的8.7%),在省內務工389人,到省外務工78人。
木城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農產品烤菸銷售往省內,甘蔗、糧食、木薯、肉豬、肉羊等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163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木城鄉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甘蔗、木薯、養豬、養羊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擁有個私企業3個。

歷史沿革

木城鄉昔稱平安山,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勐淋守御千戶所設18土舍,木城屬平戛土舍管轄的平安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龍陵改土舍制為4鄉約。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龍陵廳除原設4鄉約外,新設11伙頭,劃入3土司,木城屬平安山伙頭管轄。民國初期,龍陵廢鄉約(伙頭)制,實行村、甲制。民國19年(1930)改村、甲制為8區59鄉,木城屬第三區管轄。民國25年,改區建鄉、保、甲制,木城屬平達鄉管轄。1950年3月,縣人民政府廢除鄉、保、甲制,建4區27鄉,木城屬第三區的安達(安定)鄉。1958年10月,龍陵縣將區改為8個公社,木城屬平達公社管轄。1959年10月,安定公社正式成立。1961年3月龍陵將12個公社調整為28個公社,安定公社不變。1962年12月,將28個公社合併為8個區,把安定、安慶、安平3個公社合併為安定區。1969年5月,龍陵縣將安定區改為前哨公社,1971年6月將前哨公社恢復為安定區。1981年改安定公社為木城公社,1984年木城公社改為木城區,1987年將木城區改為木城彝族、傈僳族鄉。

文化古蹟

木城鄉主要古蹟、遺址。在境內花椒村內有孟雅寺,現存遺部分建築。馬鞍山遺址,位於鄉內木城村馬鞍山,海拔800米處,面積約5000平方米,文化層20—40厘米,出土石器屬為灰、灰綠、黑褐色泥質板岩、砂岩和石英岩。器具有梯形斧、雙肩斧、重肩斧、茅斧、礪石、石紡輪、石網墜、鑿孔石環、亂削器等。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火候較高,有罐、盆等,紋飾有劃紋、刺點紋、弦紋、菱紋等,鑑定為新石器時代另一類,198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在梅子寨出土銅斧1件,經鑑定為商末時代遺物。

風土人情

漢族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節前殺年豬、購年貨,醃豆豉、豆腐、醃菜,縫新衣,門直青松、貼春聯,農曆12月30晚餐祭祖,大年初一幼兒童清晨開財門並給財門錢,還要焚香祭神。清明節,家家祭掃祖墓。端陽節,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家家戶戶用棕葉包棕,用棕祭祖。鬼節,俗稱七月半,每到農曆二十五日,家家把亡人接回家,祭到七月十五日,送亡人,送亡時要焚香燒錢紙,送亡人時飯菜要豐盛,其中要有雞縱、蛋、刀豆、茄子、粑粑等,雞縱給亡人做傘,蛋給亡人做飯盒,刀豆給亡人做褲帶,茄子給亡人做鞋子,粑粑給亡人做回家晌午飯。

彝族主要習俗

彝族崇拜狗及“穡樹”。每年在春播前,在老人帶領下,到神樹(穡樹)前進行祭祀活動,求神賜福糧食豐收。每戶以小木人為祖宗遺像,供奉三代,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火把節、七月半等,彝族婚嫁有哭嫁的習慣,娶新娘需吹嗩吶相迎。喪葬,請嗩吶手吹奏通宵,請香堂“垛希”念經超度亡靈。彝族香堂人喜歡“窩者”,窩者的舞蹈內容有原始模擬動作,有喜事或喪失才可“窩者”,否則視為不嚴肅、不吉利,如辦喜事時,舞場上用竹籃罩一隻公雞,辦喜事家還要用椎梨樹紮成一匹“綠馬”,象徵吉祥幸福。眾舞者圍圈而跳,直到雞叫才殺食,窩者天亮才結束。窩者時,男人手持三弦、蘆笙,竹笛等樂器演奏,女人吹口弦或空手而舞。彝族支系繁多,到目前為止,木城鄉境內彝族香堂人,只有語言,無文字。

傈僳族主要習俗

打歌,傈僳族叫亂欠,凡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生日祝壽,建房上墳都打歌,跳時以三弦、口弦、短笛、蘆笙等樂器伴奏。沿逆時針方向轉圈,奏樂器的人先跳起來後,其他人陸續加入,無論男女老少都可。飲同心酒,傈僳族心直口快,最講信用,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無論婚喪,同朋友、夥伴、同事建立了友誼,都要飲同心酒。飲酒時兩人各拿酒杯,把手交叉起來互敬對方。

基礎設施

木城鄉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視、木城街實現路燈亮化。全鄉有1671戶通自來水,有62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27%。有1848戶通電,有2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30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3.5%和44%。
木城鄉到縣城道路土路(71公里),柏油路82公里,距離最近的車站153公里。鄉村道路3條共53公里,均為未硬化路面。村組道路51條共105公里,均為土路。全鄉共擁有汽車6輛,農用運輸車28輛,拖拉機109輛,機車1066輛。
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60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80戶;建有小水窖9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31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800畝,有效灌溉率為83.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63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2畝。
木城鄉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2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76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12戶居住於杈杈茅草房。

特色產業

核桃產業

核桃是我鄉的一項傳統產業,也是近段時間來鄉黨委政府重點扶持的七大產業之一,如今已成為當地村民的一個重要增收渠道,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不斷增加,被當地村民譽為“搖錢樹”。
(一)2006年任務完成情況
初見規模的核桃林初見規模的核桃林
根據《龍陵縣人民政府關於2006年至2008年核桃產業發展實施意見》(龍政發[2006]58號)檔案精神,2006年我鄉核桃種植任務6000畝(其中:直播5590畝,嫁接苗410畝),實際完成核桃新植面積6014畝(其中:直播5604畝,嫁接苗410畝),占縣指導性計畫的100.2%,全鄉核桃總面積達10728畝(其中:烏木寨村1840畝,花椒村85畝,老滿坡村、木城村2944畝,魚塘埡口村1145畝)。
(二)採取的措施
1.構建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鄉黨委政府根據木城實際,確定了“糧食打基礎,烤菸立支柱,甘蔗、木薯、核桃、茶葉大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走“糧食穩鄉,產業富鄉”的發展路子,大力發展產業經濟。針對核桃產業,為加強對全鄉核桃產業的領導,做大做強核桃產業,我鄉首先成立了核桃產業領導小組,為核桃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其次,對適宜種植核桃的海拔帶進行了統一規劃,並逐一進行落實,確保了目標任務的完成。
2.加強對現有核桃種植面積的管護。我鄉核桃種植面積一度時間曾達6000多畝,由於管護差,導致面積2005年底萎縮到3000多畝。針對這一情況,鄉黨委政府一是派出林業站技術人員深入村寨加強技術指導,二是各村通過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建立管護制度,確保核桃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3.建立核桃種植樣板地。為帶動全鄉人民民眾種植核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鄉還建立了兩塊核桃種植樣板地:一塊是在老滿坡村老滿坡社家腳的鄉級樣板地;另一塊是在魚塘埡口村包包寨社大玉麥地的村級樣板地。這兩塊樣板地的建設,有效帶動了全鄉村民種植核桃的積極性,確保我鄉核桃種植任務的完成。
4.扶持核桃種植示範戶。鄉黨委政府積極鼓勵村民發展核桃產業,並注重扶持核桃種植示範戶,重點扶持了老滿坡村尹忠海戶種植核桃80畝,有效帶動村民種植核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存在問題和困難
1、核桃可種植面積有限。全鄉國土總面積328188畝,林業用地面積23萬多畝;最高海拔2721米,最低海拔535米,呈寒、溫、熱立體氣候。由於近幾年產業發展較多,大部分土地資源已被開發利用,而適宜種植核桃的區域為海拔1400米——2200米的地區,因此,核桃可種植面積有限。
2.種植戶科技意識落後。木城鄉由於地處偏僻,少數民族眾多,人民民眾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陳舊落後,科技意識不強,後續管理跟不上,以致出現“重栽種,輕管理”的現象,造成核桃成活率低和掛果率低,制約了核桃產業的發展。
3.核桃產業的特殊性。核桃產業與其它產業相比,具有收益周期長的特點,產業經濟見效慢,一般在種植管理5年後才掛果,才見經濟效益。經濟收益周期長,也是制約核桃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四)下一步的打算
1、努力挖掘種植資源。雖然核桃種植受海拔限制,但現木城鄉仍有部分區域未開發種植,還有一定的開發空間。鄉黨委政府將積極引導,努力挖掘可種植資源,進一步拓展種植面積,2007年計畫種植核桃5500畝,年底全鄉核桃總面積將達16228畝。
2、積極扶持種植示範戶。為進一步發揮示範戶的模範帶頭作用,壯大我鄉核桃產業,下一步我們打算在原有基礎上再扶持1——3家種植示範戶,帶動村民發展核桃產業,提高核桃種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提高種植戶科技水平。2007年,該鄉打算通過舉辦現場培訓會和培訓班的形式,來加強對核桃種植戶的科學技術培訓,使種植戶掌握一定的核桃種植和管理知識,提高核桃種植戶的科學技術水平,確保種下的核桃產生經濟效益,讓種植戶得到實惠。

茶葉產業

木城鄉現有茶葉種植面積1923畝,茶葉加工企業兩家,2006年茶葉產量114噸,產值115萬元,占縣指導性計畫的118%,完成中低產茶園改造200畝。2007年全鄉計畫新植良種茶50畝,中低產茶園改造1000畝,力爭實現全鄉茶葉總產量120噸。
純天然綠色茶葉純天然綠色茶葉
(一)發展現狀
1.新植種植溝開挖情況
根據《龍陵縣關於茶葉新植低改驗收工作的通知》(龍茶發[2006]1號)檔案要求,2007年木城鄉新植茶葉任務50畝,中低產茶園改造1000畝。經鄉黨委政府研究,決定把新植茶葉50畝的任務安排在自然地理條件比較好的花椒村公養山社,涉及農戶6家。規劃地塊連片,平均坡度在25以下。新植種植溝開挖工作於2007年4月初開始,5月初結束,實際開挖種植溝51.5畝。新植種植溝開挖的規格為:溝寬60公分,溝深50公分,單行,行距150公分,現已全部驗收。
2.茶苗訂購及定植情況
鑒木城鄉地理、氣候條件特殊,經鄉農業服務中心向縣茶葉產業領導小組請示,同意木城鄉2007年新植茶葉採用實生苗定植。按新植茶葉每畝1500株計算,共需茶苗75000株,現已同龍山鎮雲山社區下坪社茶農訂購,單價為每株0.2元。另外,根據木城鄉氣候特點,新植茶葉茶苗定植的最佳時間在6月中旬,所以目前尚未定植。
3.茶葉低改、施肥、修剪情況
2007年,木城鄉的茶葉低改任務為1000畝,實際落實1007.2畝,其中:烏木寨村446.4畝,花椒村506.5畝,老滿坡村54.3畝。現已完成施肥780畝。但由於前期恰逢村級換屆選舉和烤菸大田移栽,加之未到最佳修剪時節,因此,木城鄉的茶葉低改修剪工作尚未進行。
(二)採取的措施
1.鞏固現有面積,加強中耕管理。全鄉現有茶葉面積1923畝,但管理粗放,經濟收益低。為改變這種現狀,鄉黨委政府派出農業服務中心技術員深入村寨傳授茶葉管理技術,加強茶葉中耕管理。
2.以低改為重點,促增產增效。全鄉現有茶園大部分是種植多年的老茶園,樹齡大,產量低,村民不重視。因此,鄉黨委政府把低產茶園改造作為重點,有計畫地進行改造,提高茶葉產量,增加經濟收益,帶動村民種茶積極性。
3.逐步擴大種植面積,壯大茶葉產業。鄉黨委政府每年都有計畫地發展茶葉種植面積,逐步擴大茶葉種植規模,做大做強茶葉產業,促成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三)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人員不足。木城鄉茶葉低改、修剪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且地塊分散,工作量大,深感人員緊張。現能投入到茶葉低改工作中的工作人員只有4人,其中:縣級抽派工作隊員1人,鄉農業服務中心技術員3人。
2、經費緊張。由於木城鄉地處邊境,民族眾多,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民貧鄉困,財政十分困難,用於茶葉新植和低改的經費有限。按2007年的茶葉新植政策,每畝補助200元,但由於受茶葉價格上漲的影響,所訂購茶苗的單價是0.2元/株,按每畝定植1500株計算,僅茶苗一項每畝就需資金300元,每畝缺口資金100元,全鄉新植茶葉50畝,總缺口資金達5000元。
3、部分茶農認識不到位,科技意識不強。在已劃定的茶葉低改片區,部分茶農認識不足,尤其對茶葉施肥消極被動;在茶葉新植片區,部分茶農新植種植溝開挖不按標準不合規格,需工作隊員督促指導。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多方籌資,保障經費。茶葉新植、低改缺口資金,採用上級補助一點、鄉財政撥一點、農戶自籌一點的辦法解決,保障茶葉新植、低改工作按時完成。
2、開好培訓現場會。我鄉決定於6月中旬在花椒村公養山社召開茶葉新植定植現場會,實地培訓茶農,保證茶苗定植質量;6月下旬在烏木寨村樺桃林社召開茶葉低改現場會,現場培訓修剪技術,確保低改質量。
3、嚴格按技術方案實施。2007年的茶葉新植和低產茶園改造將嚴格按照技術方案實施,茶葉新植標準:30畝集中連片,實行單行條栽,每畝定植茶苗1480株——1500株,株距50公分;低產茶園改造標準:50畝以上連片,因樹制宜,採取台刈、重修剪、深修剪、輕修剪的方法進行改造,每畝施三元複合肥60公斤,改造後當年嚴禁採摘鮮葉,一律不得種植包穀等高桿作物,切實保證茶葉新植和低產茶園改造質量。

文化教育

木城鄉國小就讀到村完小,國中就讀到木城初級中學,高中就讀到龍陵中學、象達中學、勐糯中學。小學生就讀最遠的距學校15公里,國中就讀最遠的50公里。全鄉有完小5所,初小2所,初級中學1所。全鄉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21人,其中小學生557人,國中生564人。國小入學率100%,輟學率控制在1.5%,國中入學率98%,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全鄉建有鄉級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村級無文化活動室、圖書室。

人口衛生

木城鄉現有農戶2302戶,有鄉村人口9005人,其中男性4939人,女性4066人。其中農業人口8598人,勞動力5294人。木城鄉以漢族為主,是彝族、傈僳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64戶,2439人,傈僳族246戶,899人,少數民族共812戶,3367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7.4%,是全縣唯一的邊境少數民族鄉。到2009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598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51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縣醫院153公里。全鄉無公共廁所,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545戶,占農戶總數的6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