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七都提線木偶)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木偶戲(七都提線木偶)
  • 主題詞:木偶戲,傳統戲劇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戲劇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6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

簡介

吳江的木偶崑曲是崑曲藝術的一種延伸,是一種以木偶來表演崑曲的獨特戲劇形式,是對崑曲這一古老劇種的豐富和發展。木偶崑曲已有三百年歷史,但木偶崑曲表演團體,目前只有起始於一百多年前的吳江七都的“姚記”木偶崑曲社一家,這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個木偶崑曲社。木偶崑曲是一門木偶演崑劇曲的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是崑曲的又一種表演形式。它融合了崑曲的華麗典雅、婉轉細膩風格,結合自身木偶雜技的“草根”元素,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歷史淵源

木偶崑曲已有三百年歷史,但木偶崑曲表演團體,目前只有起始於一百多年前的吳江七都的“姚記”木偶崑曲社一家,這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個木偶崑曲社。新中國成立後,“姚記”改名為“吳江縣洪福木偶崑曲團”。此時,崑曲《十五貫》的演出轟動全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曲種”,崑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當時洪福木偶崑曲團已經流散了不少演員,卻也趁著這股熱潮再起爐灶,重振雄風。

基本內容

木偶崑曲採用人偶同台的形式,表演時,演員一面手提十多根線操縱手中約六十厘米高、七八斤重的木偶,一面配唱崑曲,表演者既要能唱又要會操作木偶,以線傳情,以木偶的動作神態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情感,把動作表情融為一體,達到木偶演戲勝似人演的目的,可謂“雙手提活生旦淨醜千般態;一口唱妙喜怒哀樂百樣聲”,將華麗典雅、婉轉細膩的崑曲和草根木偶融為一體,雅俗共賞。

基本特徵

木偶崑曲是一門木偶演崑劇曲的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是崑曲的又一種表演形式。它融合了崑曲的華麗典雅、婉轉細膩風格,結合自身木偶雜技的“草根”元素,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木偶崑曲表演時所用的木偶約60公分高,重約3—4公斤,按生、旦、淨、醜等角色,用木頭雕刻製作。該劇種在繼承崑曲藝術特點的基礎上加於創新發展,演木偶唱崑曲,“雙手提治生、旦、淨、醜千般態,一腔唱妙喜、怒、哀、樂百樣聲”,用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崑曲配以惟妙惟肖的木偶表演,將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與舞巧妙配合的崑曲表演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瀕危狀況

隨著“文革”席捲中華大地,盛極一時的七都洪福木偶崑曲團開始衰敗。60年代中期後,劇團逐步解體,人員分散,演出停止,劇團的道具、服裝和唱本幾經轉手也不知去向,一些藝人相繼離世,有些藝人死守“只傳男丁,不傳外姓”的陳規,使這一頗具江南戲曲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瀕臨絕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