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龍寺

朝龍寺

朝龍寺位於素有小川西之美譽的倉山古鎮,據《中江縣誌》及現存石碑記載:朝龍寺為古倉山鎮——王胖坊“八廟一寺”的“朝龍古剎”,始建於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道光、鹹豐、同治年間有僧人修壽法師住持。寺院後因紅白兩教作亂而毀壞。民國年間,騎龍棗子塆陳大爺於此修行,其徒曹理信會同地方鄉紳及社會“六三馬頭”等重修寺院。文革期間,寺院再遭噩運毀於一旦。1988年,中江縣人民政府行文批准朝龍寺開放重建。 重建後的朝龍寺背負火焰山,下承郪江,建築雄偉,層次分明,猶如一所小型的布達拉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朝龍寺
  • 外文名稱:Chaolong Temple
  • 地理位置:四川省中江縣倉山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季候
  • 開放時間:早上9——下午5點
  • 門票價格:不收門票,免費贈香。
歷史沿革,聖地重輝,寺院建築,傳說,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據《中江縣誌》及現存石碑記載:“朝龍寺為古倉山鎮(王胖坊)‘八廟一寺’的‘朝龍古剎’。始建於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道光、鹹豐、同治年間有僧人修壽法師(號靜仁)住持寺院。寺院後因紅白兩教作亂而一度毀壞。修壽法師亦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圓寂,其餘僧人則以避亂而離寺。
夏季,雨中的郪江在寺前流過夏季,雨中的郪江在寺前流過
民國年間,騎龍棗子塆陳大爺於此修行,其徒曹理信掌管寺務,曾得地方鄉紳和社會“六三馬頭”等捐贈錢糧土地,因以重建本寺。
重建後的朝龍寺為仿明清建築,典型的一顆印四合院房廓外形。寺院正中為觀音殿,前為玉皇樓,兩邊為廂房,到寺需經兩百餘級石階曲徑而行,每逢朔望或佛菩薩聖誕,香客不斷。寺院原有一株長於石壁的龍爪柏,枝繁葉茂,高數丈,粗壯需幾人合圍,樹根丈許,盤根虬髯,裸露石外。龍爪柏影印寺下郪江水中,好似活龍再現,獨具奇觀。寺院四周有高大菩提樹掩映,綠樹成蔭,翠柏森森,前有郪江蜿蜒而過。此情此境,真乃三寶福地,世外桃源也。故有遊客贊曰:“寺前廟後皆山水,你來我往盡朝龍。”清末民初,有遊客來此觀賞,曾留有題詠二首,其一:“山門臨峭壁,古寺隱朝龍;黃葉落鋪徑,人和雲上峰。留心觀夜月,空谷聽晨鐘;回首河東市,都來冷眼中。”其二:“荒山遊客過,古寺神龍朝;黃葉落鋪徑,綠波淺映橋。”等詩句讚美朝龍景色。

聖地重輝

文化大革命,一場歷史的悲劇,不僅破壞了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也摧毀了國人的宗教信仰!文革期間,朝龍寺像其他寺院一樣難逃噩運,佛像被摧毀,殿宇改作他用。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
1982年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為宗教帶來了新的轉機。百廢待舉,萬象更新,佛教抓住機遇,逐漸得到恢復。1987年,有熱心信眾牽頭重建本寺。1988年,中江縣人民政府行文批准“壽寧寺”、“朝龍寺”為我縣首批重建佛教寺院。諸佛歡喜,龍天擁護,倉山鎮諸善男信女積極推薦出朝龍寺原住持釋續空法師為重建寺院的帶頭人。
續空法師以自己驚人的智慧和魄力,在佛菩薩的加持以及十方善信的共同努力下,短短數年間一座占地面積4600多平方米的寺院拔地而起。朝龍寺的再現開啟了倉山乃至中江縣佛教的新局面。在寺院山門左邊徐舟居士撰刻的石碑《朝龍贊》中說:“一島攬月,二鶴爭蝦,三江送寶,四壩吐金,五馬奔朝,六鳳朝陽,七溝八灣環繞,九寨十梁拱立。”此文將寺院及其周邊環境描繪得栩栩如生,盡善盡美!

寺院建築

從朝龍寺山門正面的石梯往上直走,盡頭即是寺院修建最早的觀音殿。觀音殿占地302.4平方米,殿前有兩幅石雕楹聯,其一曰:萬代禪宗傳宇宙,千秋佛法普大千;其二曰:日觀彩雲頂頭過,夜聽流水腳下行。此二聯將寺院的弘法功能與風景特色皆概括矣!殿內菩薩法相莊嚴,殿外奇花異草濃郁馥香,青松翠柏相映成趣。觀音殿供奉著三大士:觀音、文殊、普賢,其姿態各異,慈眉善目,讓遊客頗感親切!觀音殿為二層歇檐建築,上一層為藏經樓。藏經樓即寺院的圖書館。朝龍寺的藏經樓藏書量不多,但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一應俱全。
韋馱殿夕陽下的一角韋馱殿夕陽下的一角
位於觀音殿左邊的偏殿即地藏殿。穿過地藏殿,便可望見不遠處的念佛堂。若在煙雨季節,朦朧的雨霧縈繞著飛檐翹角,雕樑畫棟的殿宇,其美足可使人誤以到天上仙境。念佛堂是朝龍寺最新修建的一座專為居士念佛淨修的殿堂,為二層建築,上一層供居士念佛使用,下一層為齋堂。念佛堂占地面積200多個平方,耗資200多萬,可容納200多同時人念佛。寺院舉辦佛七、講經皆在此殿,亦為寺院的多功能廳。念佛堂前面是開闊的廣場,可供停車,後面即是寺院新建的一條直通寺內的公路。
出地藏殿另有一條往下走的石梯,沿階而行,小巧玲瓏的財神殿映入眼帘。財神殿占地不大,在綠樹和芭蕉的掩映下,尤為顯得精緻。倉山民俗每年三月十七是財神的誕辰,故許多做生意的商人都在這一天來拜財神。財神並非佛教所有,因當地信眾強烈要求,故只好滿眾生願,在寺院的外面修建財神殿,以方便接引眾生。財神殿左邊為寺院修建的住宿樓。因朝龍寺地理位置複雜,修建殿堂後,住宿就成為一大難題。2005年,住持續空法師在通往倉山中學的公路旁修建了住宿樓,與財神殿相鄰,專為來寺朝山的居士提供住宿。
從觀音殿往左行有地藏殿、念佛堂,從其右行穿過一道小門則是寺院不對外開放的塔林。一排排白塔,在四季常青的松柏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聖潔。塔是寺院為出家僧人修建的安養龕,為僧人圓寂後的安葬處。高高聳立的白塔,象徵了僧人的出塵不染。
寺院山門直通觀音殿的正石梯只在每年大年初一開放一天,用以分散寺院的人流量,平常並不開放。原因是寺方考慮到香客大多是老居士,行動不便,攀爬陡峭的石梯太過危險。寺院在石梯旁另開闢了一條盤旋式樓梯,一層層往下走去,雖然繞了些許彎路,倒也輕鬆不少。從觀音殿往下走,首先來到一個觀景平台。站在平台上向遠處望去,整個倉山盡收眼底。周圍的七溝八嶺如野馬般奔騰在這片郪江原野上,又像飛龍欲在空中翻騰。身立此處,有若指揮千軍萬馬臨戰沙場,使人不禁感慨“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郪江水從寺腳下蜿蜒而過,似玉帶、也如蛟龍。平台下對著精緻的韋馱殿,韋陀菩薩身著鎧甲手持寶杵,英明神武,與韋馱殿的飛檐翹角相益得彰。向左轉過臉,旁邊即是大雄寶殿的屋頂。大雄寶殿也為兩層歇檐式建築,一片黃色的琉璃瓦把寺院最美的景致推向高潮。溝壑起伏的琉璃瓦一片金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若春日裡親臨黃河。屋脊上有各種神獸,在陽光的照耀下也閃著金光。此情此境總會引起觀賞者的無限遐思與神往。
從觀景平台轉往下就來到了客堂。客堂在韋馱殿斜對面,與大雄寶殿卻是一體,是在原本的大殿中另外隔離出一間作為寺院客堂之用。大殿在一所寺院中擔當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一所寺院可能沒有觀音殿、地藏殿、念佛堂等等,但卻不能沒有大殿。不管規模大小,大殿是一所寺院的象徵,沒有大殿的寺院根本就不能算著寺院。大殿是寺院僧眾早晚上殿修行的地方,可以在此舉辦一切佛事活動。殿內供奉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佛。出家人稱其為本師,因為在這個世界是他第一個發現了佛法真理,並將之弘揚開來;他的弟子又把佛法傳到了中國,才有今天的中國佛教。飲水思源,所以,大殿是寺院的中心,是佛法存在的象徵。朝龍寺的大雄寶殿當然也不例外,供奉著釋迦摩尼佛。大殿占地面積為217.62平方,內塑有三米多高的釋迦佛,加供台蓮座足有五米。釋迦佛後方的牆壁上嵌有三個半圓拱形佛龕,還分別供奉著燃燈古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殿內經幡寶蓋林立,偶爾微風吹過,黃色幡蓋飄蕩,經幢搖擺,幡蓋上的銅鈴發出清脆的響聲,蓮台上的佛陀微笑著,慈眼看著遠處小鎮上來往的芸芸眾生。這一切似乎正應了殿內圓柱上的楹聯,“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大殿前面是一個開闊的大平台,也是一個不錯的觀景台,比上一層的觀景台稍低一些,但面積卻是上一層無法相比的。站在此處也可以看盡倉山小鎮風貌,以及周邊的村莊和毗鄰的倉山中學,唯氣勢有所不及。這一層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看盡山腳下蜿蜒的公路。若在學校上學、放學的時間段,成群的學生從寺院山門前經過,帶著年輕的朝氣,又別是一番風景,讓人不禁思索起生命的真相。
寺院入口寺院入口
大殿外的平台正是大悲殿的樓頂,從平台往下走,即是大悲殿。大悲殿有168個平方,三開間,兩進深。殿中塑千手觀音,別有大悲咒的八十三化身呈階梯式排列,象徵了觀音菩薩的尋聲救苦。大悲殿的下一層為僧寮,排列整齊。僧寮再往下則有天王殿與伽藍殿。僧寮旁邊開有一小山門,是寺院為年老信眾開放的方便道,從此可緩緩下山。伽藍殿和天王殿橫跨山門直通觀音殿的大石梯的上方修建,因此,在爬這一段階梯時有種穿越時空隧道之感。伽藍殿的下方即是山門,旁邊有寺院建的香蠟鋪,以方便香客進香和保存物品。山門連線著公路,公路下方郪江水徐徐流淌。與江水相伴的幾株黃果樹常年屹立,靜靜看著學校走過一批批學生,寺院送走一群群香客。
有人說朝龍寺不符合傳統寺院的建築格局。傳統寺院一般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著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毗盧閣、觀音殿。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築,東西兩側配有鐘樓與鼓樓;伽藍殿與祖師堂,觀音殿與藥師殿相對應。大的寺院還有五百羅漢堂、佛塔等建築。僧房、廚房、齋堂等則分布在中軸線東側,是寺院僧人的生活區。但在筆者認為,朝龍寺的特色正在其打亂了傳統寺院的建築模式。寺院因地就勢,仍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圍繞分布其餘諸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一個殿堂獨立又互相聯繫著,作為一所尼眾寺院來說比較緊湊安全。
站在通天門看朝龍寺,層次分明猶如一所小型的布達拉宮,背靠火焰山,下承郪江,如詩如畫的山水將她圍繞,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著神聖莊嚴的氣息!

傳說

倉山屬丘陵地帶,群山起伏,如大海波浪,在崇山峻岭中唯火焰山獨壓群峰。傳說幾萬年前,此山山頂長期噴吐火焰,冒著滾滾濃煙。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後,某天從西邊飛來一條白色巨龍將火焰撲滅,並鑽入此山中;從此,人們就再也沒有見到了山頂的火焰。環繞此山的七溝八嶺中有五條出眾的寨梁,山勢走向略像野馬賓士,頭部皆面向火焰山,故後人傳曰:五馬歸朝。
朝龍寺全景朝龍寺全景
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和我國本土的儒道文化相融;斗轉星移,在這山腰密林深處也有了寺院佛像的出現,眾稱“朝龍寺”。

地圖信息

地址:德陽市中江縣解放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