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鶴舞

朝鮮族鶴舞

《朝鮮族鶴舞》起源歷史悠久,中國朝鮮族獨有的一種舞蹈表演形式。它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研究的價值,對於研究中國朝鮮族舞蹈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受現代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很難發展,專業表演機遇越來越少,發展舉步維艱。有表演才能並掌握鶴舞藝術的人才老化,骨幹力量流失嚴重,老、中、青、少年人才斷檔,青黃不接,致使鶴舞面臨瀕危。

2008年6月,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申報的“朝鮮族鶴”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655 Ⅲ-5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朝鮮族鶴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58
  • 申報地區: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朝鮮民間舞蹈是在古朝鮮扶餘高句麗以及三韓等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的朝鮮族民間舞蹈,在朝鮮傳統文化的根基上,又在東北地區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今日的舞蹈風韻。研究朝鮮族民間舞蹈文化,要了解朝鮮民族的經濟生活、民族心理以及其先民的歷史方面等情況,進一步研究成為朝鮮族後的演變與發展,分析各發展階段物質與精神的文化特徵與遺存。朝鮮族民間舞蹈是在廣收博採中,成為富有我國民族特色和高水平藝術形式的。
朝鮮民族悠久的樂舞傳統中,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因此,不論是唐、宋兩代還是以後的文化輸入,他們都能在廣泛吸收外來的樂舞形式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並使之不斷發展。又由於宮廷的“樂舞”與民間的“鄉樂”互為影響,相應提高增強了民間舞蹈的民族色彩,而且擅長歌舞的古老風習至今盛行不衰。
鶴的心態在民間舞蹈中的體現——朝鮮族民間舞蹈的動律,是朝鮮民族內在美與舞姿美的融合,是通過特有的節奏形式與呼吸方法協調、升華的結果,展示出他們崇鶴的心態與風韻。朝鮮族民間舞蹈中,模擬鶴自然形態的物質因素有“鶴步”“鶴飛翔”等舞蹈形象。高蹺這種民間舞蹈看起來似乎與鶴、與朝鮮民間舞蹈無關,但在《高句麗文化》一書中,八清里古墳與水山里古墳曲藝人物壁畫上有踩高蹺表演雜技的畫像,為古代朝鮮族鶴圖騰崇拜有關的物質直觀模擬。

藝術特色

朝鮮族鶴舞最早只是大型宮廷歌舞“五方處容舞”中的一種穿插表演形式。到了李氏王朝時期,鶴舞在表演上有了新的變化:兩隻鶴圍繞兩朵蓮花進行舞蹈,成為獨立的《鶴立蓮花台舞》。鶴舞傳入中國已有百
年的歷史,經民間藝人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使其更為完善,並得以在民間流傳,深受民眾的喜愛。解放初期在延邊地區各縣市普及,目前在安圖普及最為廣泛。
朝鮮族鶴舞朝鮮族鶴舞
在山明水秀的長白山下,潔白、飄逸的鶴是朝鮮族人民心中吉祥、純潔、長壽的象徵。它那優美的形態和美好的特質生動地體現朝鮮族民間舞蹈之中,從而形成了動靜結合、鬆弛自如、瀟灑流暢、儀態萬方的舞蹈特點,“鶴步”、“鶴飛翔”等是朝鮮族常見的舞蹈形象。曾有朝鮮族的專家如此描述自己民族的舞蹈:仙鶴式的步調和楊柳式的身條,這一概括是非常準確而精到的。
鶴舞主要通過模擬鶴的悠閒動作,搭頸、啄魚和擺臂等動作,表現朝鮮族人民崇敬仙鶴的精神信仰和對善與美的追求。它是朝鮮族民間舞中唯一的鳥類假面舞,動作以模擬鶴特徵為明顯標誌、樸素、柔和、舒展,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演形式,與朝鮮族其他舞蹈有著明顯的不同。

傳承保護

1952年,萬寶鄉(現為萬寶鎮)農民業餘文藝匯演時,鶴舞第一代傳承人金再善表演了“鶴舞”,20世紀80年代,經過文藝工作者的挖掘和整理,“鶴舞”得以流傳;1989年,在全州文藝匯演中,安圖縣代表隊表演了《鶴舞》,並獲得第一名;1997年《鶴舞》被收入由國家文化部主編的《中國朝鮮族舞蹈集成》一書中。
“鶴舞”具有較高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安圖縣針對缺乏專業人才、相關理論研究水平低的實際,撥出專款建立了表演基地,成立了朝鮮族藝術培訓中心,把“鶴舞”列為培訓內容重點。同時,還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後,安圖縣還將在旅遊景區建立以《鶴舞》為主要內容的舞蹈表演隊,建設以鶴舞為重點的民俗文化體系,使這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藝術得以不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