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製造業

服務型製造業

“服務型製造業”的概念是由孫希有博士在《服務型社會的來臨》一書中提出並進行完整闡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服務型製造業
  • 出自:《服務型社會的來臨》
  • 第一種情況:一個產品參與的製造
  • 第二種情況:製造行為當中服務性收益
發展情況,發展重點,

發展情況

孫希有博士認為,服務型製造業是指製造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如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一個產品參與的製造主體越來越多,由於主體的增多而帶來了主體與主體之間流程銜接的增多,由此必然帶來服務行為的增多。以往一個產品的製造,只有到了最終產品的時候才開始有消費者,才出現服務。而服務型製造業不同,一個產品製造的分工變細,參與一個產品製造的主體增多。每個環節,每個主體生產出的東西或者可能是最終產品,或者可能是中間產品,但不管怎樣,對於他們的下一家需求者來講,都必須提供優質服務,這種服務也包括產品的質量。對於產品提供者來講,他無論處在產品生產過程的何種環節上,他的下一家客戶都是他的消費者。這樣,只有優質的服務意識與服務水平,才能使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生存。
第二種情況:製造行為當中服務性收益占比愈益增大。以往,製造企業生產的產品無論是中間產品,還是終端產品,只要售出或消費者使用了,此產品的生產製造行為就結束了。而產品售後服務行為的出現使得產品的製造責任行為延長,這種延長行為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製造行為本身。此外,生產的產品出廠以後出現了另一種現象,更改變了以往製造性企業的行為模式,這種現象就是生產的產品不以出售形式與消費者、需求者、產品使用者建立關係,而是以租賃等形式與消費者、需求者、產品使用者建立起關係,而產品的維護、保養、出現問題等都由中間產品製造廠負責,中間產品製造廠賺取租賃費、服務費等。服務貫穿於生產製造的始終。當然,這種服務性的收入與服務業是沒有關係的,也絕不能歸入服務業範疇。
第三種情況:出現了沒有工廠的製造企業和沒有製造行為的工廠。這種情況主要是指製造類企業代工、外包等現象的出現。一些名牌產品的廠家大都開始去製造化,它們不再專注於生產,把製造部分交給代工廠完成,它們只保留研發、設計以及行銷網路等核心內容,甚至研發、設計、行銷都外包出去了,這樣的行為中就會充滿服務,工廠服務化現象出現了。

發展重點

工業與服務業的關係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融合併進的。從工業化的進程看,工業化的初期是生產型製造業,到了工業化的中後期則為服務型製造業,服務也是製造,這是對製造業全新的完整認識。
什麼是製造,製造包括生產和服務兩大部分,簡單地說,製造=生產+服務。人們往往重視生產而輕視服務,從價值鏈來分析,生產所創造的價值約占三分之一,而服務所創造的價值約占三分之二。從製造過程來分析,生產過程的時間為十分之一,而服務過程的時間為十分之九。通過這兩方面的全面分析,足見服務在製造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發展服務型製造業,企業要圍繞三個方面做好工作,主要是突出主業生產,強化研發和行銷,打造全程供應鏈。
(一)突出主業生產
生產是服務的載體,企業首要的是組織好生產,這是製造的基礎。當然,生產必須圍繞主業來進行,組織精益生產。生產不在於大而在於強,低水平的生產,規模越大,風險也越大。把生產搞強,就是要抓住主導產品和關鍵環節,做精做透,創造核心價值。特別要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培育核心競爭力。
(二)強化研發和行銷
製造的過程就是服務的過程,必須圍繞生產搞好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產前服務是研發和設計,產中服務是物流和供應,產後服務是行銷和售後服務。這裡創造核心價值的是兩頭,即研發和行銷,要花大力氣加強研發和行銷,從資金、人才和物力上加大投入,這是強化服務的重中之重。
(三)打造全程供應鏈
供應鏈是從市場調研開始到產品回收利用結束全過程的製造流程,因此製造是一條完整的價值鏈,企業必須走出自身圈子,組織相關企業打造全程供應鏈。這條供應鏈包括原料供應企業、零部件配套企業、業務外包企業、物流運輸企業、商品流通企業、相關合作單位等。企業通過創建品牌、整合資源,組織管理好整條供應鏈。這裡的關鍵在於服務,從企業內部服務走向供應鏈全程服務,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