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論

有效教學論

《有效教學論》一書的出版社是廣東教育出版社,作者是高慎英劉良華, 出版時間是2004年。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評價,背景材料,目錄,

內容簡介

高慎英和劉良華合著的《有效教學論》更多地從理性的角度探討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有效教學問題。有效教學的理念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目標和追求、方式與策略。21世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有效教學意味著什麼,有效教學有什麼追求,有效教學的過程怎樣,如何組織……本書作者對這些問題都做了有益的探討。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作者還對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和方法、策略進行了務實的討論,對有效教學的方向及教學資源開發利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從而使讀者明白有效教學實際上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標,是新課程最終能夠成功落實的重要保證之一。

評價

它沒有一般理論書籍所存在的那種故作高深唯恐大家都能讀懂的晦澀艱深,而是植根於現實教育,許多素材信手拈來,語言質樸又不乏生動。德國一位學者提出:“圍繞普通教學論的探討已經變得風平浪靜。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初期的激烈爭論也平息了;數十年來,普通教學論的理論與模式已基本定型了。”這位學者詢問:在普通教學論中會出現一種新思想嗎?傳統教學論是否會出現一種新思想?或者,是否需要出現一種新的視角?一種新的話語方式?本書即使無法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至少願意考慮這個問題。

背景材料

本書的基本追求之一:轉換一種“教學論”的寫作方式,比如不以“下定義”為寫作的起點,代之以“教學事件”、“教學歷史”的敘述和解說。“教學”、“教學論”、“課程”、“課程論”、“有效教學”、“有效教師”、“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組織”、“課程資源”、“反思教學”等等,這些概念在本書中幾乎找不到完整的“定義”。不“下定義”並不意味著沒有“概念”的解釋。我們更願意將“概念”放置在“事件”(或“歷史”)中。這樣做是否在執行“歷史與邏輯的結合”這個建議,我們期望如此。效果如何,尚難把握。
該書的基本追求之二:轉換一種“知識觀” (或認識論)假設,比如雖然不簡單地否定傳統的“旁觀者”知識觀,但更傾向於“參與者知識觀”或“建構主義知識觀”,尊重“個人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關照下,該書儘管不否認接受學習的價值,但也不掩飾對“發現學習”、“自學輔導教學”、“有指導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尤其是“體驗學習”、“隱性學習”等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偏愛和嚮往。
該書的基本追求之三:轉換一種“人才觀” (學生觀)假設,比如雖不迷信所謂的“多元智慧型”,但該書願意義無反顧地尊重“多元智慧型”所提出的“另類人才”。本書期望那些語言、數學邏輯之外的“另類人才”的生活從此過得不再卑微和委屈。該書期望學校教育能夠將人才的標準轉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生產有效產品的能力”。“多元智慧型”的理論其實並沒有多少創見,它不過“說破”了一個千百年來的經驗事實。可是當這個事實一直被蒙蔽而在加德納這裡被“說破”之後,確實足以而且應該引起學校教育的眩暈和恐慌。學校教育如此自以為是地長期以“語言和數學邏輯智慧型”為選拔人才的鐵定標準,倒真的需要有一些眩暈和恐慌的衝擊。
該書的基本追求之四:直接關注教師如何有效地備課、講授、提問、激勵等日常教學行為。該書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提問,如何有效地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主動學習,尤其努力敘說。
該書的基本追求之五:努力比較完整地介紹和分析近現代教學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新理念”,使讀者能夠因此而大體了解“國際教育新理念”以及“世界教育改革”的面貌。這也使該書更多地顯示為“教學改革論”而非一般意義上的“體系”嚴謹的“教學論”。
該書的基本追求之六:倡導“教師成為課程資源開發者”,將“有效教師”的基本使命定位在“為學生提供足夠而有價值的課程資源”。課程物質資源自然重要,課程人力資源(或課程精神資源)亦不可怠慢。教師能否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取決於教師是否有志於由“經驗教學”向“反思教學”的轉變。

目錄

前言
上篇 什麼是“有效教學”
第一章 有效教學的追求
第一節 尋求“教學規模”的有效教學
第二節 建構“教學規模”的有效教學
第三節 走向“教學設計”的有效教學
第二章 有效教學的過程
第一節 有效“備課”
第二節 有效“指導”
第三節 有效“激勵”
第三章 有效教學的組織
第一節 班級教學的流行
第二節 小組教學的努力
第三節 個別化教學的追求
中篇 有效教學的歷史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