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斑蝴蝶魚

月斑蝴蝶魚

月斑蝴蝶魚 ,為蝴蝶魚科,蝴蝶魚屬魚類。屬於觀賞魚類。性情溫和,容易飼養。常見程度高。適合與溫和的魚混養。也可小群飼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月斑蝴蝶魚
  • 拉丁學名:Chaetodon lunula
  • 別稱:新月蝴蝶魚、月眉蝶、浣熊蝶 
  • 二名法:Chaetodon lunul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蝴蝶魚科
  • 亞科:蝴蝶魚亞科
  • 蝴蝶魚屬
  • :月斑蝴蝶魚
  • 分布區域:印度-太平洋
  • 英文名稱:Raccoon butterflyfish
  • 命名者:Lacepède 
  • 發現年代:1802
棲息環境,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分布,經濟利用,保護級別,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瀉湖。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齒各約5-7列。體被中大型鱗片;側線向上陡升至背鰭第I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XIII,軟條24-26;臀鰭硬棘III,軟條18-20。體黃色至黃褐色;體側於胸鰭上方至背鰭第V硬棘基部具有一條斜的黑色帶,腹鰭前方至背部後方有黑點形成6-10列斜點帶紋;頭部黑色眼帶略寬於眼徑,但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眼帶後方另具一寬白帶。幼魚尾柄及背鰭軟條部各具一黑點,且尾鰭近基部有黑線紋,隨著成長,背鰭軟條部的黑點及尾鰭近基部的黑線紋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尾柄的黑點向上擴展,沿背鰭軟條部基底而形成一狹帶。成魚背鰭及臀鰭具黑緣;腹鰭黃色;胸鰭淡色;尾鰭黃色,末端具黑紋而有白緣。最大體長23厘米。
月斑蝴蝶魚

棲所生態

棲息深度1-30米。棲息環境多樣,如潮池、珊瑚礁區、岩石礁區、海藻區或石礫區。是夜行性蝶魚,白天大都停留在礁石間。單獨、成對或成群一起移動一段長距離去覓食。雜食性,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珊瑚蟲、海葵及藻類碎片為食。
月斑蝴蝶魚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沿岸,東至夏威夷、馬克薩斯群島和迪西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豪勳爵島和拉帕島。
分布範圍國家及地區如下:
非洲:厄利垂亞、蘇丹、吉布地、索馬里、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南非、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塞席爾、留尼旺(法)、印度礁、歐羅巴島。
亞洲: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達、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安達曼群島(印)、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緬甸、泰國、中國、香港、台灣、日本、小笠原群島(日)、琉球群島、越南、高棉、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查戈斯群島(英)、科科斯群島(澳)、聖誕島(澳)、阿什莫爾礁(澳)、 羅利沙洲(澳)。
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帛琉、關島(美)、諾魯、吐瓦魯、瓦利斯和福圖納、斐濟、湯加、瓦魯阿圖、薩摩亞、美屬薩摩亞、托克勞(新)、強斯頓環礁(美)、夏威夷群島、威克島(美)、菲尼克斯群島、塔希提島、 萊恩群島、庫克群島(新)、紐埃(新)、社會群島、土阿莫土群島、甘比爾群島、土布艾群島、吉里巴斯、馬克薩斯群島、皮特凱恩群島(英)、迪西島(英)、拉帕島(法)、諾福克島、豪勳爵島。
北美洲:墨西哥、雷維亞希赫多群島、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
南美洲: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加拉帕戈斯群島。

經濟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保護級別

(LC)無危。野外種群比較安全,無需特別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