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谷(傑克·倫敦創作長篇小說)

月亮谷(傑克·倫敦創作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月亮谷》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13年。

《月亮谷》講述一對年輕的工人夫婦比利和撒克遜的故事。他們每日在工廠努力地工作來支撐他們貧窮的家庭,對他們來說,生活毫無任何幸福感可言。厭倦了工業城市中的繁忙生活,他們決心尋求他們夢想中的聖地——月亮谷。

在這部小說中,傑克·倫敦對工業文明發展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傷害進行了批判,同時傳達出他對回歸自然以及擁有簡單生活的強烈願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月亮谷
  • 外文名稱:The valley of the moon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美】傑克·倫敦
  • 字數:240000
  • 首版時間:1913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男主人公比利是一名牲畜公司的馭手,女主人公撒克遜是一名洗衣女工,由於經濟危機,工廠開始裁減員工,比利參加了工會組織的罷工,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經常酗酒滋事,一天比利因為無故打傷了自家的房客而被告入獄。撒克遜雖然非常傷心、失望,但是並沒有放棄希望,她堅信自己可以為這個家庭找到出路。比利出獄後撒克遜就提出離開住地奧克蘭,他們在美國西部的農村漫遊了三年,終於在加利福尼亞找到了夢寐以求的月亮谷,比利和撒克遜在那裡建設了一個具有烏托邦性質的理想家園。

創作背景

1907年駕駛“斯拿克號”航行太平洋的經歷是傑克·倫敦一生中最張揚的時刻。最早勾起傑克·倫敦對太平洋海島憧憬之情的是麥爾維爾等人美化南海和南海諸島的航海小說。然而,倫敦親眼所見的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的人文景觀跟他幻想中的大相逕庭,因而他在流露出失望情緒的同時也有惋惜之情。他對已遭到破壞的自然既有深切的關懷傾向,也有明顯的厭惡和唯恐避之不及的恐懼感。傑克·倫敦認為這兩個地方已不再適於人類生存,至少不適於自己,因為惡劣的環境要求人必須做出惡魔般的反應,降低自己的道德和行為標準。如果說北極能夠促進人精神進化、提升人精神境界的話,那么南海諸島只能導致人的道德淪喪和精神退化。
接下來倫敦把追尋的目標轉向了空氣清新、萬物生機盎然的索諾瑪山谷。圍繞這一背景,他創作了《月亮谷》《毒日頭》等作品。
《月亮谷》是一部加利福尼亞的早期冒險故事,這部小說取材於倫敦在奧克蘭的青春歲月中與波希米亞藝術家們相處的經歷。小說的情節來源於傑克·倫敦自身的經歷,他對自然的嚮往和渴望是他生態自我實現的開端。

人物介紹

撒克遜
《月亮谷》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叫撒克遜,這個名字是由她的母親起的,撒克遜說:“撒克遜是一族人,小時候母親給我講過他們的故事。他們很狂野,有些像印第安人,不過他們是白人。他們長著藍色的眼睛,黃色的頭髮。他們是勇敢的戰士。”而作為這個部族的後裔,撒克遜同樣也繼承了這種精神的傳統。她在面對苦難時所表現出的勇敢和智慧使她成為了家庭中的引導力量。撒克遜非常熱愛大自然,喜歡植物,尤其是紅衫,那是月亮谷的必備條件,她也喜歡馬和狗。她和丈夫比利第一次約會的地點是就在小樹林,當時她就表露出了對自然,對鄉村的熱愛以及對有種種不公平現象的城市的厭惡之情。撒克遜無論是從她的名字,還是從她的性格來講都和自然有著天然的關聯。正是這種關聯將她和比利一步步引向了鄉村,回歸了自然。撒克遜的這種引導力量首先來自於在那個男權盛行的社會裡她對自身的這種引導力量的自信。正是有了這種自信,她就很自覺地行使自己的這種力量。在剛和比利結婚不久後,看著優雅幸福的比利,她就意識到了“他能以優雅面對優雅,雖然她明白所有的優雅都必須經由她,而且永遠必須經由她來加以引導”。於是在丈夫因為大罷工運動失業了,且變得越來越來暴躁,甚至還酗酒、鬥毆時,她雖然非常傷心、失望,但是並沒有放棄希望。“撒克遜站立起來,又一次整好戎裝,去迎接人類最為艱難的戰鬥——女性的戰鬥。
瑪麗
瑪麗和伯特結婚後,本以為可以做全職太太離開洗衣房,卻遇上了經濟大蕭條,丈夫失了業,為了生計,她還是擺脫不了洗衣房。在罷工者與工賊的混戰中,伯特被打死了,瑪麗卻只是一遍一遍地重複:“我永遠不會再回洗衣房了。永遠,永遠。”她的確再也沒有回洗衣房了,憑藉著她的年輕和美貌,瑪麗在丈夫死後被富人包養,洗衣房這個骯髒的角落,她永遠離開了。但是她始終擺脫不了被毀的命運,那個男人對她非常傲慢,對她沒有尊重,沒有愛,言語之間流露出歧視和貶低。她的尊嚴都讓男人和機器踐踏了。在比利出獄的前一天,看在昔日情分的面上,她給了撒克遜五塊錢。撒克遜用來買食物給剛出獄的丈夫吃,但比利將食物倒掉了,把剩下的錢丟到了大街上。
薩拉
撒克遜的嫂子薩拉。薩拉結婚前也是一個甜美的姑娘,有自己的三雙鞋,對生活充滿了期待。可是和男人結婚後,她的生活變得非常悲慘,窮困和多子使她的性格完全扭曲了。她嫉妒年輕的撒克遜,對於撒克遜的未來,作為長輩的她不僅沒有美好的祝願,還總是抱著一種幸災樂禍看好戲的心態。她對撒克遜說:“如果你來照看這所房子……要做飯,烤食品,洗東西,忍受我必須忍受的一切,那你才知道什麼叫累呢。你現在過得挺快活,是很快活。但等著瞧吧。”她停頓片刻,幸災樂禍地咯咯笑了一陣:“等著瞧吧,這么就行了,到時你也將像傻瓜似的找個人嫁出去,和我一樣,那時候你就有罪受了——小崽子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不能參加舞會,不再穿絲襪,不再同時擁有三雙鞋。”年輕時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被擊打得粉碎,殘酷的社會,無能的丈夫,失去的青春,艱難的生活……這一切都讓這個女人憤恨,但是在她的那個階層,結了婚的女人,大家的命運都是一樣的。她只是一個下層的勞動婦女,她沒有這個見識可以看到造成自己悲慘命運的原因是以男權為主體的工業社會,於是她就將自己內心的那種憤恨投射到了撒克遜身上,欺負這個看起來比她更弱的女子,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有的時候,薩拉的精神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她經常歇斯底里。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回歸土地是傑克·倫敦繼非常激進的社會主義理想和抗爭行為之後稍微溫和一點、改變了策略的拯救人類文明的積極理想。傑克·倫敦寄希望於土地的淨化功能和感化力量,相信在土地的撫慰和養育下,人類可以暫時躲開都市化、工業化和商業化代表的現代文明的侵擾,從而保證個人完善的人性,過上自由理想的生活。傑克·倫敦注意到儘管索諾瑪山谷土地富饒、環境幽雅、氣候宜人,但大自然固有的美麗和富饒已被現代文明糟踏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開發者為了獲得自己的暫時利益,不惜從土地上榨取最大可能的價值,土地因而也遭到了竭澤而漁式的掠奪。當開發者發現被掠奪和踐踏的土地不再具有其增值的可能以後,又將目光投向了其它地域,開始了新一輪的掠奪。傑克·倫敦正是通過對比自然美和人對待自然的醜行來表達生態警示和文明批判思想。在《月亮谷》中,傑克·倫敦深惡痛絕地指責了人類掠奪土地、破壞生態環境、唯我利益至尊的做法。他著眼於早期移民掠奪式的對待土地的方法,指出“他們懶惰、浪蕩、都是白人窮光蛋,他們什麼都不乾,只會糟踏土地,然後搬家,再糟蹋土地再搬家。”倫敦注意到,只重開發不重保護、只利用不投入的人類貪婪本性不僅使生態失衡,使本來具有很大開發利用潛能的土地開始變成荒原。

藝術特色

在《月亮谷》中,傑克,倫敦對女性形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描述。
一是被壓迫的女性形象。有的女性遭受了現代工業生產的殘酷剝削和壓榨;有的女性為了維持生計而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有的女性找不到生活的出路而被迫淪為男人的玩物。他們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女性,他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只能被動地接受男性的統治,倫敦在作品中以一個男性的視角對他們表達了深切的同情。二是解放了的女性形象。其代表人物是小說的主人公撒克遜,“撒克遜人對土地有著奇特的依戀之情,他們非常頑強、勇敢”。撒克遜就是這個部族的後裔,在她身上同樣具有祖先的這種精神品質,面對家庭發生的一系列變故,她沒有自怨自艾,沒有逃避退縮,而是以她的勇敢和睿智面對生活的挑戰,以強大的女性的力量與比利共同開闢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月亮谷,沒有撒克遜就沒有比利的重生,她是幸福生活的指引者,比利說:“我從不想宗教,只有我想到你時才會。”
三是升華的女性形象。其代表人物是撒克遜的母親戴西,戴西的形象是根據撒克遜的敘述來展開的,當年戴西曾經徒步趕著牛車,和男人們一起穿越加利福尼亞平原去尋找他們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撒克遜對具有開拓精神的母親非常崇拜,母親的故事使撒克遜認識到幸福要靠自己去爭取,撒克遜和比利離開奧克蘭去尋找新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戴西的指引。這體現了傑克·倫敦對女性的一種敬仰和崇拜。
作者筆下的這三類女性形象非常典型,其中被壓迫女性的悲慘生活與解放女性的幸福生活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照,反映了作者對女性問題的深入思考,而升華的女性形象則是作者對女性原則的讚美,是女性主義的烏托邦形象。
比利和撒克遜雖然不喜歡城市文明,但是他們認為他們的月亮谷也不能是個蠻荒原始之地,不能與城市文明完全割裂開來,月亮谷一定是一個交通便利而又僻靜悠閒的地方,月亮谷周圍的那條鐵路的存在事實上消除了城鄉的二元對立。可見,他們的理想之地與傳統意義上的烏托邦有很大區別,那裡並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式的世外桃源,而是指人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地方。
因為在月亮谷他們主要是種植蔬菜,為了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他們從監獄中保釋了兩名罪名較輕的服刑人員,他們覺得犯人和自己一樣有著對生活的美好希望,犯人的基本權利應當得到尊重,撒克遜像對待正常的僱工一樣發給犯人工資,撒克遜一家與犯人之間相處融洽、平等相待,遇到困難時他們互相幫助、共渡難關,沒有現實社會中階級間常見的鬥爭與對抗。
在月亮谷,儘管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術,沒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單純、自然、美好,對生活充滿了幸福感,對勞動充滿了愉悅感,這種悠閒的生活讓撒克遜和比利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生活的意義。

作品評價

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史》:在傑克·倫敦晚年的這部關鍵性的長篇中。有時會重現他另一創作時代的情節,這時主題和形象就向作家提示無產者的生活。小說中的人物——洗衣工薩克森和趕馬車的比利,難逃命運的擺布。都承受過不公與貧窮,在罷工的日子裡挨餓、絕望。然而,一旦高興地想到逃離“奧克蘭黑暗”而奔向靜謐的郊野,奔向“自然”的存在,他們心中生活的夢魘便被清澈的田園美景所取代。傑克·倫敦相信,他找到了救治人類的萬能藥方。為了這些幻想,他付出了創作平庸的代價。
美國傳記作家歐文·斯通:《月亮谷》是傑克·倫敦最後一部大受歡迎的作品。

作者簡介

傑克·倫敦(JackLondon,1876-1916),美國小說家。生於舊金山。父親是破產農民,家境貧寒。傑克幼年時就曾以出賣體力為生,賣過報,當過童工,後來又當水手,到過日本。回國後在黃麻廠和鐵路廠做工。以後他又加入了加拿大的淘金者行列,但空手而歸,從此,埋頭寫作。他的早期作品有《野性的呼喚》(1903)、《白牙》(1906)等。1909年發表代表作、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描寫了一個出身於勞動者家庭的現實主義作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坎坷命運,對社會做了尖銳批判。一生先後寫過15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優秀的有《墨西哥人》、《熱愛生命》、《在甲板的天篷底下》等。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故事情節緊湊,文筆生動,有相當感染力。他成名後因經濟上的破產和家庭糾紛,精神受到嚴重打擊,於1916年11月22日自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