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寶石(威爾基·柯林斯創作長篇小說)

月亮寶石(威爾基·柯林斯創作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月亮寶石》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家威爾基·柯林斯創作的長篇小說。

該作寫一顆鑽石(月亮寶石)神秘失蹤,後為探長克夫所偵破。作品情節驚險曲折,結局出人意外。

作者在小說中大膽地披露了英國在印度犯下的滔天罪行,要求英國人以人道主義精神面對世界,其中還不失時機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表明自己希望英國不要成為被世界人民痛恨的國度,不要兩手沾滿無辜的老百姓們的鮮血。這部小說並沒有對英國國內的政治給予直接的披露,而是通過數件沾滿血腥的案件有力地抨擊了英國上層社會的領導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月亮寶石
  • 外文名稱:The Moonstone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英】威爾基·柯林斯
  • 字數:約400000
  • 首版時間:1868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主要講的是一顆神秘的黃色寶石,相傳是印度月亮神上面的寶石,一直世代相傳,英國殖民者在侵略印度的時候,一個英國軍官約翰·亨卡什看上了它的巨大財富把它掠走並帶到了英國,而這顆神秘的月亮寶石被施了魔法,誰擁有這顆月亮寶石誰就會失去性命。與世代相傳的月亮寶石有密切關係的還有三個保護它的印度婆羅門教徒,他們從印度遠赴英國決心奪回被奪走的月亮寶石。約翰·亨卡什在臨死前立了遺囑,把施了魔咒的寶石贈予他的外甥女雷切爾作為生日禮物。雷切爾在得到寶石後,原本平靜的生活被打破,寶石在她生日當天不翼而飛。在尋找偷盜寶石的兇手的過程中,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接連發生。
月亮寶石

作品目錄

序幕攻占塞林伽巴丹(1799)(摘自一封家書)
第一部 鑽石失蹤(1848)
裘麗亞·范林達夫人的總管家——加布里埃爾·貝特里奇講述的案情
第二部 真相大白(1848--1849)
幾個故事分別描述的案情
第一個故事 已故約翰·范林達爵爺的表侄女克拉克小姐撰寫
第二個故事 格雷客棧廣場的律師馬修·布拉夫撰寫
第三個故事 富蘭克林·布萊克撰寫
第四個故事 埃茲拉·詹寧斯的日記摘錄
第五個故事 富蘭克林·布萊克繼續撰寫
第六個故事 卡夫探長撰寫
第七個故事 坎迪先生的一封信
第八個故事 加布里埃爾·貝特里奇撰寫
尾聲
卡夫探長部下的陳述
船長的陳述(1849)
默士威特先生的陳述(1850)(寄給布拉夫先生的一封信)

創作背景

《月亮寶石》寫於維多利亞時期,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通常指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時期的文學,時間是從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初。這一時期的英國國力昌盛,是英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段,當時的英國被稱為“舊不落帝國”。正在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英國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空前繁榮,自由資本主義已經達到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是當時社會和平與昌盛的象徵。
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殖民地急速擴張的時代,英國殖民者從殖民地掠奪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英國,這對大英帝國來說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一部分,而殖民意識也成為了許多維多利亞文學作品的背景。這段時間可以說是一個好時機,一個有著很多的發展的機會、可以實現人們的夢想、展現年輕人自信的一面的好時機。
維多利亞的中後期,無論是社會道德瓦解,還是殖民地的掠奪,又或是工商業文明的毀滅,在《月亮寶石》一書中柯林斯都用幽默的手法對其進行了有效的諷刺與批判。

人物介紹

高弗利
中產階級高弗利出身高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上層紳士,定期做禮拜,學識淵博知識豐富,更重要的是還有令人尊敬的職業而且很有愛心,總是做慈善事業。文中剛開始是這樣描述高弗利的“高弗利先生六英尺有餘,臉色白裡透紅,俊極了;一張精光溜滑的圓臉;一頭漂亮的淡黃色長髮;當律師是他的本行,逢迎女人是他的天性,充大善士是他的癖好;婦女的慈善事業少了他,就辦不成事;無論什麼母親協會啊,婦女教養所啊,還是其他什麼團體都有他的份兒,不是擔任副主席,就是主任,或是仲裁人;不管什麼地方,只要有婦女組成的委員會在開會,那兒就有高弗利先生在領導這些好人解決工作上的種種困難。”通過這段描寫可以看出高弗利先生被大家公認為是個非常有愛心,非常能幹的慈善家。因為他非常有本事,在他慈善演講完以後總能讓參加者既流淚又捐餞,婦女協會的人們特別喜歡他,都在千方百計討他的歡心。可這么一個讓人追捧喜愛而且還有體面工作的紳士,當盜取寶石的謎底揭曉時,讀者無不驚訝地看到,他竟然是個言行不一、生活放蕩、卑鄙無恥的盜賊。這種巨大的衝突刺激,讓讀者感到十分的驚訝而興奮,並且願意追尋原因,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
雷切爾
《月亮寶石》中的女主人公雷切爾出身高貴,但並不十分漂亮,女僕羅珊娜也曾對雷切爾的容貌評價過,認為雷切爾的漂亮只是依靠華貴的衣服打扮。克萊克小姐在見到雷切爾的時候也曾有過這樣的疑問,“門第這樣高貴的父母怎會養出這么貌不驚人的女兒,她的談吐和舉止不像個小姐,絲毫不加檢點。”我們從文中也能看出雷茜兒並不是那種柔弱的傳統女性形象,而是充滿個性和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頭上戴著一頂漂亮的小草帽,還蒙著一層白面紗。帽子下面露出一頭鳥黑的秀髮,像緞子一般光滑。那張漂亮的臉蛋除了眼睛和嘴唇之外,沒什麼變化。她的眼睛顯得明亮些,兇狠些,兩片嘴唇完全沒了血色,也沒了笑意。使勁把面紗拉下來遮住臉,勁使大了,把面紗也撕破了。”文中的男主人公們都對她情有獨鐘,都在瘋狂地追求著她,雖然目的各不相同。她如此讓男人們為之心動也是有其原因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她具有新時期女性特徵,充滿了個人魅力與氣質。雷切爾的感情細膩,而且是個執著倔強的姑娘,她認定的事情其他人都無法左右,她願意為了自己心愛的人付出一切,甚至付出生命也可以,即使被人誤解,承受巨大的壓力,她都從未跟別人提起。雷切爾思想前衛,雖然是基督徒,但是並不顧忌自己的名譽,和富蘭克林一起晚上刷油漆甚至約會,她大膽而可愛,天真而又獨立,充滿了力量,所有男人都圍繞著她一個人轉,她具有強大的控制力量。她生日的時候,穿著漂亮性感的裙子,不在乎別人的評價。貝特里奇一直認為他家的小姐性格和普通女孩不同,天真而率性隨意,而且思想十分獨立,如果有秘密,想從她口中套出是絕對不可能的,她寧可自己受苦被冤枉也不會說出來。由此可見雷切爾獨特的魅力與個性,讓人十分喜愛。
弗蘭克林
作者為讀者們塑造的弗蘭克林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有時忙忙碌碌,有時懶懶散散,有時當機立斷,有時一籌莫展。他有法國式的性格,有德國式的性格,也有義大利式的性格。此外,他原本那種英國式的性格,也不時流露出來。”弗蘭克林經常處於一種自相矛盾的狀態下,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狀態,他才在鴉片的作用下,把月亮寶石給偷了出來,而自己卻渾然不知,還帶頭追查偷盜寶石的兇手。弗蘭克林第一次出現在讀者面前時具有典型的哥特人物特徵臉色蒼白。弗蘭克林本性善良,對愛情很專一,因為和雷切爾情投意合,所以一直為愛情努力。但是卻對另一個姑娘羅珊娜有歧視,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地位高貴,所以並不把羅珊娜看在眼裡,以至於促成了羅珊娜的自殺。
羅珊娜
羅珊娜是具有哥特文學特徵的女性人物。羅珊娜不但體型上有明顯缺陷肩膀不一邊高,而且相貌醜陋,再加上身份卑微,所以從未受到過他人的重視,一直備受別人異樣的眼光,而且可以從文中很多處描寫都可以看出羅珊娜性格非常孤傲,喜歡一個人呆著,不合群。即使如此,她卻有著一顆炙熱的心,這份感情就是針對弗蘭克林先生。儘管羅珊娜知道弗蘭克林並不喜歡她,愛的是小姐雷切爾,但是她仍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弗蘭克林的愛,比如經常在弗蘭克林出現的地方傾聽他說話,或者有意無意的出現在他眼前,目的都是吸引到弗蘭克林的注意力,這份愛雖然卑微,但是我們可以看出羅珊娜的勇敢,願意為愛去付出。當她知道弗蘭克林的衣服蹭上油漆,為了不讓心愛的人有牢獄之災,她偷偷地把弗蘭克林的衣服藏起來,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弗蘭克林躲避追查,可是她的心意弗蘭克林卻並不曉得,以至於後面產生誤會。羅珊娜也是一個自尊心十分強的姑娘,她沒有直接告訴弗蘭克林自己對他的幫助,被弗蘭克林挖苦諷刺後也是選擇默默承受,因為她對弗蘭克林愛的太深,甚至不願意去埋怨他的不理解。最終,她還是選擇了自己孤獨的去死,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因為結束生命對她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羅珊娜是英國底層人民的代表,她對弗蘭克林的愛也暗示著英國底層人民對資產階級發出的吶喊,開始追求平等。
婆羅門教徒
作者還用對比的手法,把外表醜陋卻內心磊落的婆羅門教徒與外表光鮮卻內心卑鄙的英國人進行對比,突出婆羅門教徒的道德高尚。婆羅門教徒雖然皮膚很黑而且長得特別難看,讓人看了就產生歧視,但是這三個人卻有著堅定的信仰,願意為信仰付出生命,他們三個人對月亮神的忠誠令人敬佩。三個婆羅門教徒的毅力十分堅定,而且非常聰明,從不輕舉妄動,最後在適當的時機中奪回寶石懲罰兇手,大快人心。但是三個人在追尋寶石的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苦難。鑽石剛被偷,三個人就被沒有理由的抓進了監獄,一呆就是一個星期,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們是盜賊,他們甚至像胎兒一樣純潔無辜,但即便是這樣卻被英國警察沒有任何緣由給抓起來了。
因為人類的一切制度,包括司法制度,都有點伸縮性,只要處理得當就是了。由此可見,英國公務部門的腐敗。婆羅門教徒因為體貌特徵,不僅倍受歧視,還在守護寶石的征途中面臨很多困難,他們不能光明正大的去追回寶石,而需要喬裝打扮成變戲法的,這是對自尊的站污。可是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面前,他們選擇犧牲了自己種姓利益來到英國,目的就是為了奪回鑲嵌在印度神前額上的月亮寶石,讓月亮寶石在印度重現光明。可見他們對信仰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作為身處殖民時代頂峰的大英帝國作家,柯林斯浸潤於殖民主義和東方主義思維方式的影響下,對東方人形象的呈現不可避免地帶有宗主國臣民的優越感和對殖民地人民明顯的種族主義態度。但是,《月亮寶石》的許多因素,如時間背景的選定、情節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也可做出完全相反的解讀:柯林斯對殖民心態提出了一定的質疑和挑戰。
柯林斯之所以選擇以印度為故事的背景與1857年印度的僱傭兵暴亂關係密切。暴亂的起因是英國當局用牛油和豬油做子彈夾的潤滑劑,這種彈夾需要用嘴來咬開,而僱傭兵大多是印度教徒或伊斯蘭教徒,對他們而言,接觸這些彈夾上的油意味著褻瀆宗教。憤怒的士兵暴動了,不僅殺死英國上司還殃及無辜。英國媒體的報導大多顛倒黑白,扭曲事件真相,一時間,“嗜血的印度人”的稱呼不絕於耳。柯林斯和狄更斯合作發表文章“英國囚徒的險事”,對有色人種的陰險、狡詐與偽善大加揭露,對英國軍人的品質大加讚揚。《月亮寶石》的寫作正值暴亂十周年,報紙雜誌充滿對此事件的回憶、紀念或反思。這時,許多英國人逐漸了解了真相,深感英國當局漠視印度士兵宗教信仰的做法不妥,柯林斯的觀點也發生了微妙變化。在小說中,他對英印關係的看法絕不再是對大英帝國的單純讚頌,而是間接地表達他的深刻反省。
小說的情節安排和人物塑造也流露出柯林斯對殖民者所謂的高尚道德的質疑和批評。與寶石有牽連的幾個英國人都出身中上階層,但最初搶得寶石的赫恩卡索中校的殘忍和貪婪毋庸贅言,寶石失竊疑案的真正黑手亞伯懷特的形象,具有諷刺意義。案件的最終告破暴露了亞伯懷特的偽善英國紳士的真面目。他是女主人公雷切爾的追求者,出身高貴,受過良好教育,擁有高尚的律師職業;他定期去教堂做禮拜,熱心組織和參加各種慈善活動。他是一個相貌不凡、人見人夸的好青年:“一張光潔的圓臉,白哲的膚色透著紅潤,一頭可愛的亞麻色頭髮”。可是,謎案揭開後,他的雙重身份被曝光:表面的光鮮掩蓋了內心的陰暗,他不僅生活放蕩,而且貪污委託人的資金。出現財務危機後,為了避免身敗名裂,他鋌而走險盜竊寶石。柯林斯為這樣一個道貌岸然的人物取名為亞伯懷特(able-white:能幹的白人),可謂耐人尋味。
印度人的形象與亞伯懷特的儀表堂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幾位敘述者眼中,印度人膚色黝黑,形象狠瑣,行為舉止令人聯想起蛇類,但是,他們目標明確,信仰堅定,為了取回被搶走的聖物月亮寶石,不惜違背宗教的戒條,不惜犧牲性命,一路追蹤來到英國,最終靠頑強的毅力、超人的耐心和精明的算計使寶石物歸原主。當寶石完璧歸趙後,三個生死與共的護寶人卻不得不分開,今生再不能相見。探險家在小說尾聲描寫了印度人慶祝寶石回歸的盛大宗教儀式。當他講到三人各奔東西、四周的教眾默默為他們讓路時,其崇敬之情躍然紙上。月亮寶石成為衡量人性善惡的標尺、折射人物道德的鏡子。在這面鏡子的映照下,歐洲人眼裡的“野蠻人”成了德行的維護者,而英國紳士已經忘記德行為何物,這樣的帝國建造者如何負擔得起所謂“白人的負擔”,履行為殖民地帶去文明的使命呢?所以,當亞伯懷特這個“能幹的白人”被印度人謀殺後,小說傳遞給讀者的情緒里沒有絲毫憤慨,只有對印度人的同情、欽佩以及正義得以伸張的舒暢感。
月亮寶石是印度教聖物,這顆寶石不再僅僅是物質的能指,而是精神和文化的寄託。它的曲折命運揭示出英國鄉村莊園的經濟與殖民地的關係密不可分,發生在殖民地的事件最終會波及英國本土,造成英國社會的動盪。月亮寶石暴露了殖民者的兇殘和貪婪,折射出他們宗教和文明幌子下的道德敗壞和偽善。而且通過寶石對英國鄉紳家庭的影響,作者暗示了殖民地事務對傳統社會和家庭等級秩序的破壞:只有當殖民地的寶石離開英國本土,英國家庭才能恢復正常秩序。
小說的另外一個主題是讚美雷切爾對愛情的追求,儘管她的追尋之路充滿艱難。她在生日宴會前同弗蘭克林墜人愛河,但在深日宴會當晚親眼目睹了弗蘭克林偷走月亮寶石,她開始懷疑他們的愛情。但不管她有多么的傷心,她都選擇犧牲自己的名譽保守秘密來保護弗蘭克林。小說中有三個印度人始終追尋著月亮寶石的足跡,他們的任務是前赴後繼的尋找,不怕犧牲,甚至可以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直到把寶石送回原處。雷切爾的犧牲是以愛的名義,而三個印度人的犧牲精神是以信仰的名義。兩種犧牲精神互相呼應互為支撐。

藝術特色

《月亮寶石》所體現的恐怖神秘性是哥特文學的重要特徵之一,讀者在讀小說的過程中,一直處於猜測兇手,猜測錯誤,繼續猜測,猜測又錯誤的過程中。只有讀到結局才發現真正的兇手是誰,其實作者早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了蛛絲馬跡,因此讀者無不佩服作家寫作技巧的高超,而懸念設定所展現的恐怖神秘性更是完美地體現哥特文學的特徵。
在《月亮寶石》一書中,威爾基·柯林斯對時間和空間的控制異常精準,這也是大部分推理小說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西方推理小說,一發韌就如此成熟。小說在敘述結構上就像話劇和電影拍攝一樣,分序幕、第一部、第二部、尾聲,在第二部中又分了六個故事去敘述。總的敘述時間不變,寶石失竊一一追查—真相大白,但在寶石失竊之後,第二部中由六個人分頭敘述的事情,就像警察在找線索,詢問相關人事,六個人單獨講的部分似乎是獨立的。通過時間的重合和空間的交差,織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分敘、倒敘、插敘,空間、空間、時間、時間交差,令情節凌亂而複雜,緊密而錯落有致,讀者的心情被作者操控,人性的真實像抽絲剝繭,最後出現一個白色的肉體。威爾基·柯林斯在敘述中時時設有陷阱,把讀者的心思調動到“神秘”和“陰謀”方向,他卻如此接地氣的指向人性的美好,正當你要相信人性的美好,又是一個合乎情理的意外把遠走的“陰謀”拉了回來。最後寶石怎么回到印度的你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這種若隱若現的敘述在轉換敘述視覺的時候有異常的精準,敘述視覺轉換,在人物對話中反寫出上一個人物的缺陷或者彌補缺陷,全後照映,一個隨意的小事引發了一個不可收拾的場面。

作品影響

《月亮寶石》是威爾基柯林斯偵探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T·S·艾略特在《月亮寶石》的序言中稱此書是“第一部最長和最好的現代英國偵探小說”。它的成功在於精湛的敘事技巧,生動的人物塑造,以及區別於其他偵探小說的它的社會價值——它譴責了英國侵略軍在印度犯下的罪行。

作者簡介

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於1824年1月8日生於倫敦,1889年9月23日死在倫敦。父親是個風景畫家。他12歲時隨父母遷居義大利,三年後回國,就讀于海伯里私立寄宿學校,曾在茶葉公司工作,後改學法律,在倫敦林肯法學協會當過律師。1847年,父親死後,他才開始以寫作為生。第一部作品是《威廉·柯林斯》傳,不久就從事小說創作。一開始成績平平,後來他結識了當代文豪狄更斯,成為莫逆之交,並為狄更斯主編的,當時最風行的雜誌經常撰稿。他的長篇小說往往在這本雜誌上先發表,然後出單行本。這期間他寫了不少小說,大都以偵破犯罪事件為題材,柯林斯即以此種小說蜚聲社會,享譽30餘年,但他作品雖多,而得以流傳後世並得到肯定的僅有《月亮寶石》和成名作《白衣女人》兩部。
威爾基柯林斯的肖像威爾基柯林斯的肖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