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知識結構

原文

據統計,一位化學家要讀完現在一年內發表的化學文獻,若每天讀8小時,共需48年。在這種信息爆炸的年代,即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信息都容納進記憶倉庫之中。愛因斯坦曾舉例說,他不知道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多少,但這沒關係,他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教科書上找到答案。一個參觀美國學校的中國教師對美國學生不注重記憶知識產生疑慮時 ,美國教師招手叫來一個男孩,讓他坐在電腦旁,然後對中國教師說: “你可以對他提任何一個你想了解的題目。”這位中國教師想了想說:“中國算盤。”這個孩子驅動電腦,只十幾秒鐘,就列印出長長的一頁紙,上面記載著算盤的起源、製造、計算法則、與計算機的比較和未來的發展等,內容十分全面。因此對一個人來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比較理想的知識結構。21世紀的人才應具有什麼樣的知識結構呢?有人認為,最起碼要有一個“I”字形的結構,也就是要形成一個直上直下縱深發展的適合某一領域或學科的知識體系。

題名: 最理想的知識結構
主題關鍵字: 科普
原文
欄目關鍵字: 科技文摘
輔助分類項: 科技文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